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右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清扫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治疗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0至2015年间初治的305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央区(喉返神经前方Ⅵa区、喉返神经后方Ⅵb区)转移率及临床病例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5例 cN0期PTMC 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加双侧中央区清扫或右侧腺叶切除加同侧中央区清扫,肿瘤中位直径为6.75 mm.中央区总转移率为35%,右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转移率为11.1%.患者男女性别、年龄〈45岁、肿瘤直径≥0.8 cm、双侧多发病灶、有被膜侵犯,Ⅵa转移淋巴结≥3,均为PTMCⅥb区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χ2值分别为6.913、4.241、4.517、5.185、12.400、34.745, P均〈0.05).结论 由于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高以及术前对中央区转移评估存在不足,故对于肿瘤≥0.8 cm、多发病灶、存在被膜侵犯及右中央区浅层淋巴结转移个数≥3的尤其是男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清扫时应包括喉返神经后方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径5mm以下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需否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5mm以下PTMC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改良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78例患者中50例有中央区颈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同时伴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包膜侵犯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包膜未侵犯者,年龄、性别、多灶性、合并桥本病等临床因素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肿瘤侵犯包膜与5mm以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47.2%。原发灶侵犯包膜、癌灶〉1cm者及年龄在45岁及45岁以上者阳性率更高,分别为62.7%,57.4%和69.6%。106例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可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点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68例甲状腺微小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8例甲状腺微小癌,单发病灶124例(73.8%),多发灶44例(26.2%)。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68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4.1%(30/68)。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行同侧III、IV区淋巴结清除术9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77.8%(7/9)。全组病人无声音嘶哑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发生率23.8%(40/168),术后出血1例。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3%(24/68)高于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17.6%(13/74)。在84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和改良式淋巴结清除术中,男性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84.6%(11/13)高于女性47.9%(34/71),多灶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率65.4%(17/26)高于单灶48.3%(28/58)。门诊随诊12~36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发生。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具有多灶性和中央区淋巴结高转移率的特点,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男性、多灶性、有包膜侵犯者。如中央区淋巴结查见转移癌建议行同侧III、IV区淋巴结清除术或功能性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外科手术,术前超声未发现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MC患者,术中行患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患侧颈部中央区加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组(微转移组)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组(无转移组)。比较两组在临床特征及超声征象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患者507例,其中微转移组223例(44.0%),无转移组284例(56.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转移组比较,微转移组患者的年龄较小,男性较多,结节最大径与结节体积偏大,结节呈多灶性、累及双侧叶、侵及甲状腺被膜的比例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小[比值比(odds radio,OR)=0.96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49,0.985),P<0.001]、男性[OR=2.357,95%CI(1.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冷冻病理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性,为术中合理选择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本院20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冷冻病理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中心纤维化,病灶存在砂砾体和以乳头状结构为主的中央区淋巴结有更高的转移率(P0.0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微小乳头状癌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无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病灶中心纤维化(P0.05)和乳头结构占优势(P0.05)是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具有病灶中心纤维化和/或以乳头状结构为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有更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术中应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李思荣  吴青松  丘昶儒  卢钦荣  谢胜雄 《新医学》2012,43(3):167-169,191
目的:探讨cN0期(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癌患者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方法:总结5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特别是手术方法、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原发灶大小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关系及随访等情况,比较无行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A组)与有行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B组)患者的疗效.结果:56例患者中17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A组7例,B组10例),其中11例有侧颈淋巴结转移(A组3例,B组8例),转移率为65%(11/17);39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阴性,其中6例有侧颈淋巴结转移(A组4例,B组2例),转移率为16%(6/3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的转移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56例中47例原发病灶最大径小于或等于4 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11例(23%);9例原发病灶最大径超过4 cm,6例(6/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两者转移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7例(23%)复发,B组3例(12%)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N0期甲状腺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术中应常规将中央区淋巴组织送检,有转移阳性者应行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颈部中央区与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手术,统计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及其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敏感度为65.93%,阳性预测值为66.67%。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呈正相关(r=0.947,P=0.002)。以2、3、4枚为临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以5、6枚为临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数目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诊治分析(附7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9~2004年治疗的78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65例术前拟诊甲状腺良性病变,而术中或术后发现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对原发灶均行一侧腺叶及以上切除。6例行功能性颈淋巴清扫均有淋巴结转移。32例行预防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仅有1例淋巴结转移。78例随访6个月~10年,无1例死亡。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多易拟诊为良性病变,B超可明显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检出率,其预后佳,腺叶切除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对临床淋巴结肿大者行同侧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54例,根据有无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采用单因素分析结合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多发灶、侵袭外膜、不伴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伴甲状腺瘤、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多发灶、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颈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