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骨科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旋前外旋型Ⅳ度)患者,行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9~23个月,观察其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72例患者术后的平均愈合时间为(42.39±10.94)天、恢复负重行走时间的平均时间为(46.57±11.67)天;患者恢复的评分情况为,优占87.50%、良占9.72%、可占2.79%、优良率为97.22%(70/72)。结论复位内固定手术,在针对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的复位正常、功能恢复等方面效果良好,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优良率很高,手术方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A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经腓骨入路(TA)组和经腓骨后外侧入路(TPA)组,每组60例。TA组年龄42.50±6.58岁,男女比例为38/22,给予TA内固定术;TPA组年龄42.82±6.61岁,男女比例为36/24,给予TPA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术后康复、踝功能、并发症、骨折愈合等情况。结果:TPA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住院、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PA组骨折愈合、踝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A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腓骨入路比较,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更佳,有利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和踝功能恢复,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和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19~71岁[(49.2±14.9)岁]。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21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9岁(16~57岁)。阅读X线片及CT等影像学资料,判断是否合并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胫距关节脱位及胫距关节面是否粉碎,采取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手术疗效。结果 21例中旋前外旋型Ⅳ度19例,Ⅲ度2例,其中18例存在下胫腓联合分离,15例使用螺钉稳定下胫腓联合。合并后侧及外侧脱位者14例,外侧脱位者1例,后侧半脱位者1例,无脱位者5例,脱位率76.2%。7例后踝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可见游离骨碎片。末次随访(术后11~13个月,平均12.4个月)时,Baird-Jackson评分为81~100分,平均94.1分;其中优10例,良6例,中5例,优良率76.2%。结论旋前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多合并胫距关节脱位及下胫腓联合分离,需要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正确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采用经腓骨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06年6月~2012年6月收治56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腓骨入路显露,37例经后外侧入路,骨折均行钢板螺钉固定。比较及分析两组手术参数、术后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2个月(12~4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经腓骨入路组为(7.6±1.2)周,后外侧入路组为(6.3±0.7)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经腓骨入路组平均为(81.4±6.5)分,优6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后外侧入路组平均为(92.6±7.3)分,优22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4.6%。经腓骨入路组3例行走时踝关节有疼痛感。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经腓骨入路,选择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周期短,临床疗效更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发生率约为187/100 000人[1].临床上按照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骨折发生率仅次于旋后外旋型骨折[2],Ⅳ°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更是临床较严重的踝关节损伤,其致伤原因是足处于旋前位以及踝穴内距骨受到外旋暴力,引起踝关节内、前、外、后以及下胫腓联合损伤,下...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9月用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开放性、粉碎性踝关节骨折 6 0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6 0例中 ,男 4 9例 ,女 11例 ;年龄 19~ 6 8岁 ,平均4 3.5岁。受伤原因 :交通伤 4 4例 ,坠落伤 16例 ,其中多发伤 2 9例。均为开放性骨折 ,左踝 4 6例 ,右踝 14例。骨折类型按Lauge -Hansen分型 :旋后、外旋型Ⅱ度 2 7例 ,Ⅲ度 14例 ,旋前、外旋型Ⅱ度 9例 ,旋后内收型Ⅱ度 5例 ,Ⅲ度 5例。伤后手术时间均在 8h内。 (2 )治疗方法 :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 ,内侧绕内踝“L”形切口 ,…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应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结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10月,对26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入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深层和浅层,恢复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术后观察骨折愈合及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6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1例未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患者,负重后逐渐出现踝穴增宽、距骨外移导致创伤性关节炎而疼痛。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无感染、骨折不愈合、锚钉松动等发生。结论应重建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三角韧带的连续性及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锚钉具有创伤小、对踝关节生理影响小等特点,是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抗滑钢板组(72例)和空心钉组(30例),抗滑钢板组患者行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空心钉组患者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沈阳739医院骨科收治的8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7)和常规组(n=40),常规组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年,应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测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愈合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AOFAS评分系统的优良率为93.6%(44/47),优于常规组的80.0%(32/4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术式相比,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效果更确切、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骨愈合快,预后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新型双钢板与传统内固定钢板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治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60例患者,其中35例以新型双钢板固定(新型组),25例以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以及围手术期评价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3、12个月用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踝关节功能及术后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是否有骨质疏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91±1.40)cm,手术时间为(101.94±43.06)min,术中出血量为(49.14±27.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6±5.10)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77.63±8.37)分、(83.80±5.71)分和(88.14±5.60)分,术后优良率1、3、12个月分别为:97.14%、88.57%、88.57%。传统组手术切口长度为(8.04±1.79)cm,手术时间为(84.12±20.88)min,术中出血量为(35.20±19.18)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4±7.19)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68.36±7.41)分、(78.56±8.73)分和(83.64±8.27)分,术后优良率分别为88%、80%、76%。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外旋型III、IV度外踝骨折,采用该新型双钢板,相对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更加牢固,同时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及对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原因。方法: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按Dan is-W eber分类,A型16例,B型97例,C型49例。随访6-36个月。结果: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本组病例优112例,良31例,可12例,差7例,优良率88.3%。结论:踝关节骨折应尽早手术,解剖复位内固定,才能保证踝关节功能恢复。重建稳定的踝穴解剖结构,是保持踝关节的稳定及踝部骨折功能恢复,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MINI)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4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98例非粉碎性内外踝双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MINI组和ORIF组,MINI组53例,男性42例,女性11例;年龄23~59岁,平均37.5岁;骨...  相似文献   

15.
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近年来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应用,其疗效已得到验证[1],但目前未见其解剖学研究的报道.为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安全性,本文对重建钢板内固定在骨盆后环骨折治疗中的有效固定区、置钉角度及深度进行了观测,以期为临床手术的开展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回顾分析开放性旋前型踝关节骨折12例,给予彻底清创的同时,采用有效内固定.按Mazur评分标准:优7踝,良3踝,可2踝;优良率达83.3%.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后的功能和预后。方法踝关节骨折98例。按Danis-WeberAo分型及Lauge—Hansen分型。单踝骨折23例,双踝骨折51例,三踝骨折16例,腓骨骨折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8例。98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疗效按齐斌等提出的标准:优良85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86.7%。结论踝关节骨折的解剖复位及维持踝关节稳定韧带损伤的修复是恢复踝关节稳定及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必然要求,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骨折得到解剖复位,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 本组120例踝关节骨折,男68例,女52例;年龄18~72岁,平均26.8岁。受伤肢体左侧55例,右侧65例,其中单纯内踝骨折8例,单纯外踝骨折21例,双踝骨折58例,三踝骨折33例。按Danis—Weber分类,A型8例,B型78例,C型34例。对内踝骨折复位采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外踝骨折行纯钛金属板螺钉内固定;对于后踝骨折,大于关节面1/4时,从前方置入4.5mm加压螺钉固定。手术的标准是肉眼下解剖复位。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且不使用石膏外固定。结果 随访6~12个月,113例(94.2%)达到完全正常行走,7例(5.8%)行走时仍有小腿酸胀和踝部不适感。患者满意116例,满意率高达96.7%。结论 完好的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积极的术后康复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9.
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解剖型胫骨髓内钉(expert tibial nail,ETN)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2008年6月采用ETN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5~47岁,平均33.8岁.骨折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43-A1型3例,43-B1型4例,43-B2型4例,43-C1型2例.除3例Gustilo-Anderson Ⅰ型开放性骨折,其余均为闭合性骨折.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3个月(平均8.4个月),均达到解剖复位并获得稳定固定.术后均愈合良好,无ETN断裂、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或肢体短缩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按Johner-Wruhs标准进行功能评分,其中优10例,良3例.结论 与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相比,ETN具有微创、软组织损伤轻、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术后康复锻炼早、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xpert tibial nail (ET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07 to June 2008,ETN was performed in 13 patients with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There were eight males and five females, at age range of 25-47 years (33.8 on average). According to AO/ASIF classification, there were three patients with 43-A1 fractures, four with 43-B1 fractures, four with 43-B2 fractures and two with 43-C1 fractures. All the patients were with close fractures except for three patients with Gustilo-Anderson type Ⅰ fractures.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for assessing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TN.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ean time of 8.4 months (range 3-13 months), which showed that all the fractures obtained stable fixation and sound healing, with no complications like breakage of ETN, wound infection, fracture nonunion or limb shortening. According to Johner-Wruhs standard, the functional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10 patients and good in three. Conclusion ETN has advantages of minimal invasion, shorter operation time, stronger fixation,better soft tissue protection and better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open reduction and buttress plate fix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盆后环骨折脱位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将6具成人新鲜尸体骨盆标本分别进行正常的生物力学测试,之后模拟Denis-Ⅰ型骨盆骶骨骨折,标本先后行改良Galveston系统固定与改良Galveston系统加骶骨棒固定骨盆后环,对固定后的骨盆进行垂直方向和扭转方向的骨盆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在垂直压缩时,改良Galveston系统加骶骨棒固定组右侧骶髂关节垂直和水平位移比改良Galveston系统固定组小,但是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扭转压缩时,改良Galveston系统加骶骨棒固定组右侧骶髂关节水平位移比改良Galveston系统固定组小,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Galveston系统固定与骶骨棒固定叠加会增加骨盆后环的抗扭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