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67个椎体)老年OVCF患者采用PKP治疗,进行视觉模拟评分( VAS)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观察术前、术后骨折椎体后凸畸形角度的变化及椎体高度的变化,评价伤椎的复位效果。结果 VAS评分术前平均8.5分,术后平均2.2分,术前与术后比较P<0.05。伤椎前缘高度术前(1.6±0.3)cm,术后(2.4±0.2)cm,术后随访为(2.3土0.3)cm,术前与术后比较P<0.05。 Cobb角术前为28.1°±5.0°,术后为15.6°±3.8°,术后随访为16.7°±4.2°,术前与术后比较P<0.05。结论 PKP治疗老年新鲜OVCF能矫正后凸畸形,且止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56例OVCF患者在C臂X线机透视监视下,胸椎经后外侧入路、腰椎经椎弓根入路完成单侧PKP。结果本组术前椎体高度(16±6)mm、Cobb角20.1°±4.6°,术后分别为(25.8±3)mm、9.1°±3.7°,术前、术后比较,P均〈0.05。术后患者腰背疼痛明显缓解,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单侧入路PKP治疗OVC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单纯行PVP或PKP的OVCF患者92例(共128个椎体),根据手术方式分成PVP组和PKP组,统计两组患者手术的有效率、后凸矫正率及骨水泥渗漏率,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椎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PVP组有效率为90.00%,PKP组有效率为92.8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其中PKP组VAS评分显著低于PVP组(P0.05);两组患者间后凸矫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率为16.67%,明显低于PVP组的36.00%(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明显高于手术前,其中PVP组伤椎高度显著高于PKP组(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OVCF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PKP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的VAS评分,且骨水泥渗漏率更低,而PVP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伤椎的高度。两种方式各有特点,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急性期MRI信号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PKP治疗的急性期单节段老年OVCF患者98例。根据患者术前MRI中T2WI信号强度将其分为低信号组(A组)、中低信号组(B组)、中等信号组(C组)及中高信号组(D组)。比较4组术前、术后疼痛情况,椎体凸Cobb角、高度及压缩率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各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凸Cobb角、高度及压缩率较术前均有明显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上述各因素在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信号强度与上述因素不存在相关性(r=1.46,P=0.12)。结论老年OVCF患者急性期MRI信号与PKP后效果无明显相关性,但PKP对OVCF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人脊柱脆性骨折的有效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使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工具包治疗20例34个椎体脊椎脆性骨折。记录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VAS评分,术后2d、随访末与术前进行比较。并记录并发症。结果20例34个锥体顺利完成单侧PKP手术,手术过程顺利。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前椎体前缘高度(17.68±3.33)mm,术后(30.94±3.22)m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7.154±1.17)分,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2.204±0.53)分和(2.104±0.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Cobb’S角从术前平均(21.53°±5.22°)减小至术后(7.35°±2.1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1个椎体术中发生骨水泥外漏至椎管(2.9%),随访中无明显临床症状。继发骨折2例2个椎体(5.9%),均再次人院行PKP手术治疗。结论单侧入路PKP是治疗老年脊柱脆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双侧PKP相比较,在缓解疼痛、椎体高度恢复、Cobb’S角恢复等效果接近,但能够减少一半患者暴露在放射线中的机会,降低手术费用,减少手术时间,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术技术对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疗效的影响。方法对86例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同种型号单球囊双侧扩张PKP治疗。其中采用标准PKP者(ss组)52例,采用非标准PKP者(NS组)34例。两组年龄、病情等近似(P〉0.05),具有可比性。均根据VAS、椎体恢复高度和Cobb角的矫正度评估手术疗效,同时比较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或消失。ss组术后VAS为2.7分,椎体前缘高度恢复25.4%±12.7%,Cobb角矫正12.4°±10.5°,椎体骨水泥灌注量为(4.85±1.42)ml,骨水泥渗漏率为3.2%(主要渗漏至椎体血管内);NS组分别为3.1分、24.5%±13.9%,10.9°±10.2°、(4.45±1.33)ml和29.1%(主要渗漏至椎体周围、椎间隙和血管内等)。两组比较,除VASP〉0.05外,余P均〈0.05。结论遵循标准手术操作规范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OP)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术后椎体高度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单节段OVCFs患者56例(男24例,女32例)均行PKP治疗,术前及术后随访测量患椎椎体高度变化,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变化,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结果行PKP后,术后各时间点随访结果显示椎体高度、Cobb角度、VAS、ODI同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椎压缩率在术前与疼痛程度、功能恢复存在相关性(P<0.05),术后1年内随访结果提示VAS与椎体压缩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术后半年内随访结果提示ODI与椎体压缩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KP治疗OVCFs临床疗效显著,可纠正后凸畸形,增加脊柱稳定性,但术后伤椎高度存在丢失的风险。术后椎体高度的变化与疼痛及功能恢复无显著相关性,此变化对临床效果的影响在随访期间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维生素D3(VD3)、钙剂(Ca)治疗老年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76例新发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KP组82例,采用PKP治疗,PVP+VC+Ca组94例,采用PVP联合服用VD3和Ca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疗效、受压锥体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和后凸畸形矫正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KP组的治愈率(84.15%)高于PVP+VC+Ca组(80.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各个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PKP组术后显著低于PVP+VC+Ca组,后凸畸形矫正率显著高于PVP+VC+Ca组(P0.05);PK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66%)显著低于PVP+VC+Ca组(11.70%)(P0.05)。结论使用PVP联合VD3、Ca和PKP两种方法治疗老年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安全有效,但PKP组在并发症和后凸畸形矫正率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5-06~2018-01经PKP治疗的216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PKP进行治疗,通过测评术前术后Cobb角、椎体丢失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侧漏发生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随访(15±9)个月,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前Cobb角(30.1±3.8)°,椎体高度丢失(12.1±1.0) mm,VAS(8.58±1.22)分,术后末次随访Cobb角(15.5±3.8)°,椎体高度丢失(3.2±0.8) mm,VAS(2.6±0.7)分。术后发生侧漏13例,其中10例无明显症状,3例出现神经刺激症状,对症治疗后好转,侧漏发生率为6.0%。结论 PKP手术时间短、微创,有效重建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是治疗老年性OVCF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74例行双侧PVP的OVCF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新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分为相邻椎体骨折者与未骨折者。采用LASSO回归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R Studio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47例,未骨折127例。LASSO回归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椎体压缩比、术后椎体恢复比、伤椎Cobb角矫正度、腰椎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是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采用上述6个影响因素成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0.679~0.875)。Boostrap法对模型内部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C-index为0.838)。结论 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患者逐渐增多。随着医学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但PVP和PKP在OVCF治疗中的优缺点存在一定争议〔1~4〕。本研究探讨PVP和PKP治疗老年OVCF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入选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采用  相似文献   

12.
吴伟  马锦波  刘新权 《山东医药》2011,51(22):61-62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40例(60个椎体)采用PKP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患者VAS(8.4±1.6)分,椎体前缘高度丢失(17.3±2.2)mm,椎体中部高度丢失(9.4±1.3)mm,Cobb角为25.1°±5.3;°术后分别为(1.2±0.5)分、(4.5±1.6)mm、(3.0±1.2)mm,7.9°±4.3°。以上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本组患者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例发生骨水泥外漏,但均未出现神经症状。结论 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2月~2010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门诊及病房共收治OVCFs患者76例,男11例,女65例,年龄56~87岁,平均(66.7±7-3)岁,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6个月。44例患者行PVP手术,32例患者行PKP手术。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水泥注入量、水泥渗漏率、平均后凸角矫形,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PVP组患者水泥注入量及平均后凸角矫形均低于PKP组患者,经两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泥渗漏率和新发椎体骨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T值≤-2.5SD是与非手术椎体骨折相关的危险因素,后凸角矫形≥5.0。组患者新发骨折与首次手术间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骨密度T值≤-2.5SD是与非手术椎体骨折相关的危险因素,在骨密度T值严重降低的骨质疏松患者中,过多的矫正后凸畸形可能缩短了再发骨折的发病周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结合过伸复位方法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随访行结合过伸复位法PKP治疗76例OVCF患者的98个椎体,行术前术后X线检查,记录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 76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15(720)个月,VAS评分术前(9.2±0.21)分,术后1 w(3.12±0.16)分,术后6个月(2.02±0.1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42.00±1.01)分,术后1 w(20.00±1.16)分,术后6个月(12.02±1.19)分;骨折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的丢失:术前分别为(14.6±2.1)mm和(9.5±1.2)mm,术后分别为(4.6±1.1)mm和(3.3±1.0)mm;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26.5±5.2)度矫正为(9.8±3.6)度,上述4个指标术后均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1);12个椎体发生无症状性的骨水泥渗漏,相邻椎体骨折3例,骨水泥反应2例,病椎再骨折1例,未发生有症状的肺栓塞病例。结论结合过伸复位方法的PKP对治疗OVCF效果良好,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满意;但在手术过程中骨水泥渗漏问题仍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5.
PKP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化 《山东医药》2011,51(35):64-6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分别行PKP、PVP,术后1周分别记录两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Cobb角均显著减小,而椎体高度明显增加,尤以观察组为著(P〈0.05);两组术后均无神经系统损伤表现,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1个椎体、5例7个椎体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两组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PKP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可显著缓解疼痛,但前者恢复椎体高度效果更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手术时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PKP进行治疗。按照不同手术时机分组,其中骨折7 d内手术者41例(A组),骨折8~14 d内手术者43例(B组),骨折15 d以上手术者44例(C组)。比较3组术前、术后患椎矢状面指数(VSI)、模拟视觉类比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折椎体压缩率、Cobb角改善程度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术后2 w及术后1年,A组VSI、Cobb角、椎体压缩率均明显优于B、C两组(P0.05),同时B组亦明显优于C组(P0.05);A组术后2 w的ODI、VAS评分均明显优于B、C两组(P0.05),同时B组亦明显优于C组(P0.05);3组术后1年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渗漏率均低于A、C组,且A组低于C组。结论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早期行PKP治疗,除止痛效果较好、预后质量优良之外,亦能够更好地恢复椎体功能及进行椎体后凸畸形的矫正,特别是在骨折8~14 d内,此阶段手术操作的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唐骅  刘培来  李明 《山东医药》2011,51(3):61-6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5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于气管插管麻醉或局部麻醉行PVP,术后立即在C型臂透视下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及渗漏情况,评估手术成功率;按照主诉疼痛分级法(VRS)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分级并判定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改善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5.8%,术后疼痛总有效率为98.2%;除3个椎体骨水泥外渗外,无原椎体再发塌陷、神经受累现象;术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改善。结论 PV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可缩短患者长期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并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总结201 1年2月~2014年1月42例采用PVP和PKP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3例行PVP治疗,19例行PKP治疗.PVP组:男10例,女13例;PKP组:男8例,女11例.统计两组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后患者局部疼痛症状缓解,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未发生神经损伤症状,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两组手术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手术时间较PVP组长.两组手术前后ODI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椎体高度恢复、Cobb's角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手术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局部疼痛症状,PKP术相对于PVP术能更有效地矫正畸形、维持伤椎高度及恢复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中国人Kümmell's病的疗效差异。 方法在Embase、Pubmed、Central、Cinahl、PQDT、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ochrane Library、CBM等数据库中检索2008年10月至2018年10月已发表的关于PVP和PKP治疗中国人Kümmell's病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估文献质量,提取治疗和相关数据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2篇英文文献和8篇中文文献,总计4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PVP和PKP治疗中国人Kümmell's病时,PKP术后Cobb角(95%CI:0.20~3.47,P = 0.03)、椎体前缘高度(95%CI:-0.87~-0.31,P<0.01)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95%CI:0.17~1.95,P = 0.02)均明显优于PVP组;PVP仅手术时间少于PKP组(95%CI:-15.82~-8.73,P<0.01)。 结论治疗中国人Kümmell's病时推荐使用PKP,其术后影像学结果(如术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等)及临床结果评价(如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优于PVP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改良闭合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患者俯卧于手术床,腹部悬空,升高手术床头、尾,于C型臂透视下先行手法闭合复位,再进行PVP治疗.在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计算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Beck值)和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结果 38例44个椎体操作成功,骨水泥向椎体前方、侧方渗漏各1例,无椎体后方(椎管内)渗漏.VAS评分由术前8.5±1.2降低至2.5±1.4,Beck值由术前31.7±5.6升高至72.6±4.6,Cobb角由术前25.4°±7.3°改善至13.4°±5.2°.结论 手术床俯卧位闭合复位联合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