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贫血为首发表现患者的消化系肿瘤诊断程序。方法:选取68例以贫血为首发表现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6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贫血情况,用4种肿瘤标记物检测消化系肿瘤。结果:观察组患者消化系肿瘤占70.59%;对照组患者有贫血者占82.35%。结论:消化系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是贫血,对以贫血为首发表现的患者进行消化系肿瘤优先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以贫血为首发表现的消化系肿瘤诊断程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订以贫血为首发表现的疾病的临床诊断程序,应用于临床,为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的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贫血发生情况。从而制定了诊断程序,前瞻性地应用于228例以贫血为首发表现的疾病的诊断,同时对228例患者均进行四种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结果:500例消化道肿瘤发生贫血者为81%,缺铁性贫血占94.2%。应用诊断诊治228例以贫血为首发表现的患者,消化道肿瘤占70%。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以贫血为首发表现的消化道肿瘤的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26例以贫血为首发表现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以贫血为首发表现的消化道肿瘤患者26例中食管癌1例,胃癌6例,结肠癌17例,直肠癌2例。结论对不明原因的缺血,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想到消化道肿瘤的可能,应完善大便潜血试验及消化道内镜等必要的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尽量避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4.
以缺铁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消化道肿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铁性贫血本身诊断并不难 ,但有时其病因确立较难 ,其中消化道肿瘤作为其病因之一常易被忽略以致漏诊。我院近年收治以缺铁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消化道肿瘤 31例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6月间收治缺铁性贫血2 87例 ,住院过程中经检查发现其中 31例为消化道肿瘤所致 ,占缺铁性贫血病例总数的 10 8%。 31例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0例 ,年龄 34岁~ 76岁 ,中位数年龄 5 3岁 ,6 5岁以上者 14例。31例消化道肿瘤中 ,结肠癌 18例、胃癌 5例、小肠癌 4例、食管癌 3例、贲门癌 1例。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符合文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应用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试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采用消化内镜进行病情诊断,并采用消化道内镜黏膜下的剥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进行病情诊断,并采用开腹手术或外科腹腔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病情观察(治疗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消化道内镜检测可以有效提升消化早癌诊断的准确率,应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临床效果良好,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缺铁性贫血病因较多 ,消化道肿瘤作为其病因之一 ,易被忽略而致漏诊。现收集我院 1993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近 7年间以缺铁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消化道肿瘤 2 5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6例 ,女 9例 ;年龄2 8~ 73岁 ,平均 5 0 5岁 ,6 0岁以上 11例。2 5例消化道肿瘤中 :食管癌 2例 ,胃癌 8例 ,小肠癌 2例 ,结肠癌 13例 ,其中 2 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缺铁性贫血诊断符合《内科学》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以头昏乏力 ,面色苍白 ,活动后心慌气短等贫血症状为主要表现 ,病程为半月至 5个月。其中 11例以缺铁性贫血收入院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采用医用食品营养支持对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消化道肿瘤术前患者120名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前7d应用医用食品对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术后采用序贯性营养支持法;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饮食,术后与试验组采用相同的序贯性营养支持法。结果观察组平均总住院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总住院费用、平均营养支持费用小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医用食品进行营养支持,可以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伍尚剑  陈聚兴  谭宗宪  辛伟标  罗海顺   《中国医学工程》2012,(1):137+139-137,139
目的评价血清胸苷激酶(TK1)和消化道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检测35例胃癌患者(胃癌组)、47例胃良性疾病患者(胃良性疾病组)及66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血清TK1水平、化道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的水平,比较3组间的血清TK1阳性检出率间以及TK1与消化道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的阳性检出率间的差异。结果胃癌组TK1阳性率为42.9%,显著高于胃良性疾病组(8.5%)和健康对照组(4.5%)(P〈0.01)。而胃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血清TK1阳性率(42.9%)远远高于其他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14.7%)、糖抗原(CA)199(13.7%)、CA72-4(17.7%)]。结论TK1对胃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消化道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65例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消化道肿瘤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闯 《中国民康医学》2003,15(12):744-744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消化道肿瘤是其病因之一,但常易被忽略以致漏诊。本文总结了以缺铁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消化道肿瘤65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86年3月至2002年3月间诊治缺铁性贫血643例,诊断过程中经检查发现其中65例为消化道肿瘤所致,占缺铁性贫血病例总数的10.1%。65例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年龄30~82岁,中位数61岁。65例消化道肿瘤中,食管癌5例,贲门癌8例,胃癌15例,小肠癌14例,结直肠癌23例。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符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急诊内窥镜检测的临床重要性。方法:采取急诊胃镜技术对2013年3月份-2016年11月份到本医院诊疗的78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同时结合其体格检查、症状表现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78例老年患者中上消化道肿瘤所占比例为37.2%,溃疡病出血为第二位占25.6%,且以胃溃疡为多。讨论: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诊疗中给予急诊胃镜诊断,利于准确定位病灶、尽早明确出血原因。尤其老年患者因血管疾病及其他伴发病多,急诊内窥镜检查不仅帮助诊断亦可进行内镜止血,缩短病程,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在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诊断中血清C-反应蛋白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消化道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观察组患者则在肿瘤标志物应用的同时结合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肿瘤检出率96.7%,对照组患者的消化道肿瘤检出率81.7%,观察组肿瘤检出率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结合肿瘤标志物和血清C-反应蛋白能够显著提升其检出率,能够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提供相应的指导,并且在疾病的早期筛查以及治疗后病情转归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后腹膜肿瘤(PRT)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方法收集1980~2000年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PRT 40例,就其消化道的表现,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消化道表现为体重减轻、食欲下降,影像学检查尤其是B超及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结论对部分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对症处理无效的患者,应考虑PRT可能,并选择相应检查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马丽 《当代医学》2014,(24):59-60
目的 探讨经胶囊内镜诊断消化道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北华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的89例消化道疾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CT血管造影进行诊断,而观察组患者使用胶囊内镜进行诊断,对2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病变率为77.8%,对照组为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无不良反应的出现,观察组患者经胶囊内镜检查的操作过程中,患者均具有很好的耐受性,无不良反应。结论 经胶囊内镜诊断消化道疾病具有很强的安全性,特别是用于诊断小肠病症,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ROS、SOD、MDA、GSH-Px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检测意义。方法:将2009年9月-2011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86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血清CA199、CA242、CEA、SCC水平及ROS、SOD、MDA、GSH-Px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SOD及GSH-Px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CA199、CA242、CEA、SCC、ROS及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分期恶性肿瘤患者均呈现较大幅度的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ROS、SOD、MDA、GSH-Px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检测价值较高,对于了解疾病的分期等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增加对非创伤性急性腹痛疾病的认识,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抽取我院急诊科2008-2011年1160例以非创伤性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急诊病例进行病因、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统计和分析.结果 以非创伤性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急诊病例,外科疾病占54.3%;内科疾病占37.5%;妇科疾病占8.3%.其中最常见病因为内科疾病急性胃肠炎(占19.7%).结论 以非创伤性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因复杂,包括内、外、妇科,表现多样、特征不典型,而且外科疾病比例占一半以上,急诊医生应高度重视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钩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691例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人。结果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钩虫病患者15例,在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占2.17%。结论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钩虫病极易误诊及漏诊,应引起消化内科医生的重视,对症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5例晚期胃癌患者纳入试验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进行化疗;并将同时期的35例晚期胃癌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顺铂、5-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进行化疗,观察2组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5.7%,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消化道贫血、手足综合征以及乏力等不良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疗效显著,能够耐受不良反应,因此可在晚期胃癌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8年8月至2013年4月,将在我院消化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年龄≥60岁的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213例设为试验组,同期住院的年龄〈60岁非老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877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伴发疾病、溃疡发生部位及大小、Hp检出率。结果试验组典型临床症状出现率为12.2%,对照组为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P〈0.01);试验组伴发疾病率为54.5%,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P〈0.01);试验组溃疡主要位于胃,对照组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P〈0.01);试验组中溃疡直径≥2 cm者占10.3%,对照组占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P〈0.01);试验组Hp感染率为90.1%,对照组Hp感染率为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2,P〉0.05)。结论老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典型临床症状少,伴发疾病多,以胃溃疡为主,溃疡直径大,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经验。方法对3例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前列腺癌骨转移并骨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消瘦、贫血等表现,碱性磷酸酶(ALP)、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明显升高,影像学提示多发骨质破坏,骨穿刺提示骨髓转移,前列腺穿刺活检提示前列腺癌。结论前列腺癌发病隐匿,遇有乏力、食欲下降、消瘦、贫血等一般状况下降表现,并有骨质改变的老年男性患者,应高度警惕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以贫血为主要表现的大肠癌患者的诊断及认识,避免漏诊、误诊。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0年12月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大肠癌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右半结肠和直肠癌的贫血中以缺铁性贫血为主,左半结肠癌则以非缺铁性贫血(即消耗性贫血)为主。结论: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贫血尤其为中、老年男性或绝经期妇女,应常规反复行大便潜血试验检查,尽早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结肠癌所致贫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