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环氧树脂/玻璃纤维(PP/PP-g-MAH/EP/GF)复合材料,并研究了PP-g-MAH含量、EP含量及固化剂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g-MAH含量为10份,含有固化剂EP的含量为3份时,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与不加EP的复合材料相比,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41 %、47 %、8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EP的加入明显改善了GF和PP基体的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熔体浸渍技术制备了长玻璃纤维母料(LGF/PP-g-MAH/PP)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LGF/PP)。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同等配比的短玻纤增强聚丙烯(SGF/PP)复合材料。研究了LGF含量、环氧树脂(EP)和固化剂(2E4MZ)对LGF/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LGF质量分数为35%~40%时,LGF/PP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且明显优于同样组成的SGF/PP复合材料。EP和含固化剂(2E4MZ)的EP对LGF/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有一定的作用。SEM照片分析表明:EP的加入能改善玻纤与聚丙烯基体的界面粘接。  相似文献   

3.
梁珊  李杨  吴建军  刘智峰  罗筑  于杰 《塑料》2012,41(5):86-88,23
对竹纤维(BF)进行前处理,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竹纤维和玻璃纤维(GF)混杂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初步探讨经前处理的竹纤维、玻璃纤维的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弯曲模量随着玻璃纤维的含量增加而提高,同时PP的结晶速率及结晶度也有所提高。SEM照片表明玻璃纤维的加入改善了竹纤维在PP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4.
将动态固化技术应用于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体系,制备动态固化聚丙烯(PP)/Jg氧树脂(EP)/长玻璃纤维(LGF)共混物.研究动态固化聚丙烯/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并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考察共混物的微观形态.试验结果表明:当EP质量含量为4%时,试样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共混物的弯曲模量随E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体系中加入EP会降低维卡软化点温度.  相似文献   

5.
《合成纤维工业》2017,(3):49-51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通过熔融共混的工艺路线制得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通过激光粒度分布仪对复合体系中的玻璃纤维的长度进行了测试,同时对复合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短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中短玻璃纤维的长度平均径有所减小;随着短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都大幅度增加,硬度有所增加;当短玻璃纤维质量分数为40%时,短玻璃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为64.39 MPa,与纯PP相比提高了74%,冲击强度为5.8 kJ/m~2,与纯PP相比提高了174%,硬度为85,与纯PP相比提高了11%。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玻璃纤维的质量分数、长度、界面结合及加工工艺等对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展望了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熔融挤出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玻璃纤维/导电炭黑复合材料,并系统研究了不同玻璃纤维和导电炭黑含量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力学性能、收缩率及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纤维的加入能促进炭黑形成导电网络,有效降低逾渗阈值;玻璃纤维具有明显的增刚和降低收缩率的作用;且玻璃纤维和炭黑的加入均降低了聚丙烯的结晶能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玻璃纤维填充改性聚丙烯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玻璃纤维的加入,可使聚丙烯的冲击强度力学性能下降,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维卡软化温度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塑料科技》2013,(12):65-68
利用自制的熔体浸渍装置制备了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考察了PP基体流动性、玻璃纤维与PP界面结合强度、玻纤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基体流动性越好,材料的力学性能越高;相容剂的使用会提高玻璃纤维和PP树脂界面的结合强度,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玻纤用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玻纤用量为50%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表面化学改性法对聚丙烯纤维(PPF)和连续玻纤(CGF)进行表面处理,分别实现表面羧基化和氨基化,随后采用混纺编织法制备PPF/CGF混纺织物,最后经压制成型制得复合材料。同时详细研究了CGF含量对PPF/CGF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改性能有效增大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力。随着CGF含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呈增大趋势,聚丙烯(PP)半结晶时间明显缩短,结晶速率逐渐加快,结晶过程对温度的依赖性减小。此外,复合材料在NaOH溶液中的吸湿率高于NaCl溶液。  相似文献   

12.
在普通合成树脂中,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良好,已经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作为结构材料,其产品机械强度低,容易收缩变形,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应用。由此本文探析了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塑料科技》2017,(10):25-29
采用熔体浸渍包覆长玻璃纤维装置制备了长玻纤增强聚丙烯(PP/LFT)复合材料,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同等配比的短玻纤增强聚丙烯(PP/SFT)复合材料。研究了增容剂含量、预浸料颗粒长度以及加工工艺对玻纤增强聚丙烯(PP/G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LFT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PP/SFT复合材料,其拉伸强度及缺口冲击强度分别可达115.0 MPa和42.4 kJ/m~2;增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的加入明显改善了GF与PP间的界面黏结强度,进一步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相比之下,增容剂对PP/SFT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升效果更为明显;提高预浸料颗粒长度有利于复合材料纤维保留长度和力学性能的提升;适度提高加工温度,可进一步提高浸渍效果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以聚丙烯(PP)、聚乙烯(PE)、玻纤增强PP/PE为基体材料,通过挤出成型制备了木塑复合材料(WPC)。研究表明,玻纤能够有效地提高WPC的性能,以玻纤增强PP/PE为基体制备的WPC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分别达到4.58 kJ/m2,19 MPa,30.8 MPa,3520 MPa,性能优于以PP或PE为基体制备的WPC。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非织造-模压工艺,以苎麻纤维为增强体和聚丙烯(PP)纤维制备了PP/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然后添加玻璃纤维(GF)对PP/苎麻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增强改性。分别研究了不同含量苎麻纤维、GF对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剪切性能及吸水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改性前后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微观形貌变化。结果表明,当PP/苎麻纤维复合材料中苎麻纤维体积分数为40%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剪切性能最优;当添加体积分数为5%的GF和35%的苎麻纤维时,PP/GF/苎麻纤维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层间剪切强度分别增加18.48%,10.22%和31.41%,且复合材料吸水率最小。  相似文献   

16.
剑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冲击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片状层压工艺制备了短切剑麻纤维(SF)/聚丙烯(PP)复合材料,用高级仪器化摆锤冲击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冲击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的冲击破坏断口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当SF的长度为20mm、wpp=30%时,SF对PP的增韧效果最好。采用短切SF增强PP基体,可使复合材料断裂过程吸收的能量增加,裂纹扩展缓慢,断裂后期吸收能量增大。  相似文献   

17.
《塑料科技》2017,(8):54-58
通过改变超支化分散剂DZHA-17在聚丙烯/玻璃纤维/硅灰石复合材料中的用量,考察了分散剂对复合材料加工性能、力学性能、表观性能以及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表观性能和分散性明显提高。当分散剂用量为1份时,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提高了3.5倍,挤出机扭矩和电流分别降低到6.5 N·m和36 A,断裂伸长率、缺口冲击强度和60°光泽度也明显提高。聚丙烯/玻璃纤维/硅灰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表观性能与其微观结构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聚丙烯/红麻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红麻纤维加入聚丙烯树脂中,考察红麻纤维形态、麻纤维碱处理工艺、偶联剂种类、马来酸酐接枝物等对聚丙烯/红麻纤(维100/10)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状麻填充效果优于粉状麻,10 mm长麻纤维的填充效果优于20 mm长麻纤维;填充前,对红麻纤维进行碱处理,有利于偶联剂作用的发挥,铝酸酯硅烷偶联剂比硅烷偶联剂更适合用于麻纤维表面处理;体系中添加3%的马来酸酐接枝(物PP-g-MAH)后,复合材料冲击强度提高了27%,拉伸强度提高了120%;扫描电镜照片表明PP-g-MAH对麻纤维基、体间的界面结合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