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上海地下综合体的建造模式及沉降耦合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近年来参与和承担设计的上海软土地区多个大型地下综合体的工程实践,探讨和归纳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的大型地下综合体的建造模式及特点。对软土地区建造位于大型地下综合体基础结构上的塔楼、裙房、车站等这些形态、荷载不一的建筑引起的差异过大的工后沉降控制,以及变形耦合的工程技术难题,结合上海某大型地下综合体工程,采取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工程设计、现场量测等手段开展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设计计算方法和工程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苏州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情况,重点阐述了轨道交通车站、区间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结合的前期方案设计研究,指出地下空间开发与轨道交通系统的结合,对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地面交通、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等都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建设和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和地铁车站工程越来越多,深基坑工程的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目前软土地基深基坑围护形式主要有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和SMW工法桩(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等.本文以深基坑围护工程中最常见、适用范围最广的地下连续墙为例,阐述了深基坑围护的设计方法与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4.
郑岐 《市政技术》2015,33(1):194-197
苏州中心CBD项目是城市综合体开发以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实践,其地下部分在功能上集成了轨道交通、停车库、地下步行街、综合管沟等公共配套设施,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巨系统。笔者结合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总结了苏州中心CBD等重大地下综合体项目在咨询以及勘察设计阶段管理中的经验,以期对城市地下综合体项目设计管理有一定借鉴作用,为提高设计管理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谢小林  杨科 《建筑结构》2020,50(13):134-138
城市轨道交通因其长期的开发和巨大的客流资源,逐步成为了城市向外扩展延伸、向内改造升级的核心动力。商业开发与地铁车站共建能充分利用轨道交通资源,方便市民生活出行的同时,也大幅提升地下空间开发价值,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需要克服的工程技术难题。结合上海城市核心区商业开发项目与地铁车站同期共建、"零距离"连接的地下综合体工程实践,针对该类基坑工程的若干设计技术难点,包括项目与地铁统筹合建、管线与道路迁改、历史保护建筑下方增设地下室等,提出了分区统筹、管线与道路迁改分离、保护建筑平移逆作等设计技术对策,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山地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性基础上,以重庆市为例,对山地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开发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山地城市应以半地下空间开发为主导,地下空间规划应遵循"多中心组团"结构,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有效开展原有地下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利用,并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形成地下综合体。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7,(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轨道交通已逐渐成为缓解各大城市交通压力的主要交通方式,给城市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由于新建地铁线路离周边建筑越来越近,甚至从已建成的高楼大厦下穿越,使地铁运行时所诱发的环境振动更加突显。本文以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2期工程国帆路站为例,对软土地层减振式地下车站土建施工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为软土地层地下车站土建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廖康君  谢俊燕 《居业》2022,(2):195-197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立体化、多样化,从而衍生出地下综合体,将城市市政、交通、娱乐、商业等功能系统地连接在一起.本文结合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体的发展现状,针对规划体系、投融资模式和开发地区三方面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综合体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地下综合体规划与建设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蒋元廷 《建筑知识》2014,(4):389-390
上海是典型的沿海软土地基城市,要想在这种富水、软土、且含砂层的地质条件下做好超深基坑的施工,就不得不寻求更有效的施工方法,本文结合地下连续墙在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浦三路站)车站深坑围护结构工程为例,论述上海复杂特殊的软性地质条件下地下连续墙的主要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0.
以原广中公园改造和地下空间开发(含地下停车设施)项目预留轨道交通规划L20与既有轨道交通L1换乘节点为例,介绍地下空间内预留远期轨道交通车站及与既有L1换乘节点的方案设计。对换乘节点建设过程中,开挖对既有车站的影响、新老结构连接、既有结构改造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老轨道交通车站通道换乘关键系列控制技术,为今后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中杰 《中国市政工程》2012,(6):48-51,105,106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运营轨道交通的安全保护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上海新客站北广场地下交通枢纽工程为例,对砂性流变地质中紧临运营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基坑工程所涉及的基坑分区、土方开挖、支护成桩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内的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商业运营的差距,以差异化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商业利用的发展模式:即结合重庆已运营的1、2、3、6号线轨道站点实际情况按照商业运营特点进行整体化分类;给出了交通枢纽站、核心商务站、居民住宅站、创智产业站、文化旅游站等五类不同站点地下空间的商业业态布局。最后,结合重庆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经营情况,针对连锁经营、自营、租赁经营、合资经营、委托经营五种地下空间商业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及阐述,为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的经营管理,可产生良好经济及社会效益,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经营管理模式研究具有很强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本文从类别、收入、面积、业态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不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的概况,并从内涵、优缺点等方面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建设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指出目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被动开发、建设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有待创新等。并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变被动开发为主动开发,在既有建设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中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正在国内快速发展,但地铁建设对车站片区城市发展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触媒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本文对地铁工程与周边项目元素系统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触媒理论为指导,根据深圳地铁建设经验,从城市规划、系统项目元素建设、地下空间产权以及优惠政策等角度对如何发挥地铁建设触媒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尝试性建议,可供城市规划、地铁建设以及地下空间项目审批等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洋  曹峰  谢友鹏  马巍 《城市勘测》2020,(1):170-172,176
地铁与高铁相比有地下隧道空间狭小拥挤,曲线半径小,通视条件差的特点。针对传统的铺轨基标测量方法难度大、效率低,结合地铁地下隧道的结构与施工特点,尝试了利用连续自由测站法进行地铁铺轨控制网的测量,讨论了控制点的埋设要点以及作业方法,对不同区段控制网的接边结果进行了精度分析。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基于自由测站方法的铺轨控制网布设灵活、方便,测量精度能够适应地下隧道的复杂环境,满足地铁铺轨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成都地铁10号线地下(线上)列检库为例,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具有初期列车少、列车运行间隔大的特点,考虑地下空间的规模、形态和功能,提出:在运营初期利用车站配线修建地下列检库承担工程月检,定修由7号线车辆基地解决,厂架修由快线网厂架修基地解决,远期车辆的检修任务改由板桥车辆基地解决。该方案实现了资源共享及地下空间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详细阐述了地下(线上)检修库的建筑空间设计与功能布局、建筑防火与特殊构造设计,以“空间换时间”的创新思路建设全国首座地下(线上)列检库,为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建设利用及建筑设计提供可借鉴样本。  相似文献   

17.
从北京地铁建设开始应用的各种深基础及地下工程技术和设备,结合我国其它城市地铁建设,系统地介绍了基坑支护、基础工程、隧道开挖及相关的地下工程技术发展概况.总体上讲我国的深基础及地下工程技术和一些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符合工程实际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正在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综合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求出了各评判指标的权重。并以上海某轨道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综合体为例,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线性加权和法对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综合体的规划开发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快速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下,以兰州为代表的大型带形城市显现出严峻的城市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建设用地极度紧张;交通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市政设施效率低等方面。研究基于大型带形城市的突出城市问题,以兰州市为研究落脚点,结合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机遇,探讨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对解决此类型城市的城市问题的作用,宏观分析了地下空间开发策略,其中,以可持续性、集约化为基本原则,重点从调整城市功能角度研究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策略,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1)选择可持续的模式,有节制的开发地下空间资源;2)结合整体功能布局,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的协调发展;3)城市功能空间地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