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山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 1 996年经国家 2 8个部委审查批准设立的城郊型社会发展实验区 ,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区 ,该实验区位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西岳华山风景名胜区内 ,具有独特的旅游优势。几年来 ,实验区坚持“依山兴城、以城带乡”和“开放开发”的发展战略 ,坚持“旅游牵头 ,全面带动”的工作思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标准和要求 ,依托上级支持和当地资源条件 ,走“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社会兴办”的发展路子 ,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区人口、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 华山…  相似文献   

2.
黄山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但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属安徽省贫困地区之一,本文对黄山贫困山区的资源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本区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并就治贫开发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黄山贫困山区资源特点与治贫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但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属安徽省贫困地区之一。本文对黄山贫困山区的资源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本区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并就治贫开发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旅游是8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的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新思想,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拓展深化,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并作为跨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从可持续旅游的由来和对可持续旅游内涵实质的界定角度出发,结合可持续旅游实现途径的探讨,以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对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景区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战略性构想,以期能对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旅游是 8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的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新思想。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拓展深化 ,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并作为跨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本文从可持续旅游的由来和对可持续旅游内涵实质的界定角度出发 ,结合可持续旅游实现途径的探讨 ,以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对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为景区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战略性构想 ,以期能对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香格里拉及其云南中甸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香格里拉在人们中代表着永恒、宁静、和平。它具有以下特点;(1)以大自然为背景;(2)强调人与人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3)以生态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4)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旅游地。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业开发是自然和人文保护事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积极保护香格里拉的有效手段。最后,结合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香格里拉生态旅游资源特色,按照保护为主,科技引导,适度开发,保护与开发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构建生态旅游决策支持系统,加强旅游区规划,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制定适当的地方性旅游政策法规等开发本区生态旅游的一些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分布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叠图法、数学统计等方法,对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数量、面积、分布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识别、整理、统计分析与制图,从长江流域内分布的具有全球保护意义、国家保护意义、流域保护意义、区域保护意义的角度,辨识长江流域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同时分析了水能资源丰富的长江上游区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分布状况。长江流域已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多类型、多层次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对中国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石林风景名胜区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林风景名胜区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旅游开发经历了居民游览、服务中心城市的接待观光型到区域支柱产业的转型。经济体制深刻地影响了石林旅游业,旅游产品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接待观光游览型,形成以门票收入为主体的旅游经济收入格局,对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石林旅游业对县级经济收入、产业结构、财政、税收有积极影响,近5年石林旅游业占当地GDP的9%~11%,占第三产业产值的27.9% ~33%、财政收入的10.8%~0.1%,但对农业生产、农村居民就业和家庭收入的带动力弱,有明显的“距离衰减效应”。获得旅游效益的居民限于风景区旅游中心的村寨,约占风景区人口的15%,中心旅游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比其它地区高7%~35%。中心区农民参与旅游业方式的调查表明,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方式被动:耕地被征用后,或被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雇佣、或成个体工商户、或被外来企业雇佣,就业领域局限于餐饮服务、环卫和绿化、民族工艺品制作与销售、照相、旅游交通、导游等。风景区农村的基础建设、产业结构、就业领域与风景区功能和旅游业目标的协调存在距离。促进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对所在地的“三农”发展的协调值得思考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可达性分析、改进的场强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对2000~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旅游场强时空格局的演化及其形成机理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旅游综合规模差异化显著,但趋于均衡化发展态势;(2)区域旅游场强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交通“轴线”扩散明显,空间结构由最初的“Z”字型发展为“网状”,最后演变为“树枝状”,旅游场强类型呈现稳定的圈层包围结构,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变;(3)旅游场强格局演化主要由交通优势度、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政策导向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一种保护性资源而不是开发性资源,其经营目标应该是增进社会福利。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经营目标和主体,而门票价格的高低最能体现出该类产品是否具有公益性特征。本文根据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区的性质。应用资源经济学与旅游经济学的原理,构建理论模型,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来说明门票价格定位的依据、条件和目标。并希望通过合理的价格定位来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和提高社会整体经济福利。  相似文献   

11.
香溪河流域资源环境状况及开发策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位于湖北省西部濒临长江三峡坝区的香溪河流域,环境秀美,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在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的,洪涝灾害和环境恶化等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宜昌建成国际旅游文化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宜昌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巴楚文化”被誉为华夏文化、东方文化、用至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支。随着三峡工程动工兴建,宜昌在国内外声誉日益提高。为此提出了紧抓住三峡建设和长江沿岸开发开放的机遇,突出宜昌特色,把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与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把宜昌建成国际旅游文化城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庐山旅游气候资源优势评价及深度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候资源是旅游事业开发中极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分析和评价了庐山旅游气候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指出庐山具有适宜的气温,适中的湿度,丰沛的降水,类型多样的气象景观,并且还有较长的适宜旅游期等资源优势。据此提出了开发四季旅游和度假旅游,建设世界别墅公园和大自然花园的构想,以期能充分发挥庐山风景区的旅游气候资源优势,使风景区保护与资源利用、旅游开发相协调,同时又利于实现风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奉节“白帝城”位于三峡库区集聚贫困地区的腹地、是典型的“富饶的贫困”地区,由于受到地形环境、交通设施的水平限制和行政区域的分割,形成了三峡地区腹地典型的“鞭长莫及”的贫困地区,社会及经济发展缺少大中型城市的辐射作用。因此,建立“白帝城”地级市,形成新兴城镇网络体系,是调整库区腹地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实现库区生产力布局科学化、促进当地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富饶的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为此,提出了加深认识是前提,科学规划是条件,联动开发是途径,行政整合是力量,政策倾斜是保障,产业调整是动力等一系列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武汉—九江城市集聚带发展与长江经济带中段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中段武汉———九江城市集聚带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带内城市体系结构和城市经济特征、探讨了带区城发展所特有的文化底蕴,提出了为推动城市集聚带及长江中游经济发展应首先解决的构筑城市地域空间新格局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鄂西清江三峡旅游资源多层次灰色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江三峡位于湖北省西部长阳县境内,主要包括百岛湖,巴山峡和伴峡三个风景区,景区风景质量各具特色,规模不尽相同。其中,百岛湖风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目前长阳县境内开发最早,景点功能较为齐全,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风景区;巴山峡以岩高峡险而著称,以峡谷,溶洞与革命纪念馆为特色;伴峡风景区多奇峰异洞,辅以盐池温泉的开发和巴民族廪君文化的展现更增添了伴峡风光的魅力。为了有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清  相似文献   

17.
城市居民无疑是城市周边旅游带的目标客源市场,在进行城市周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中,必须注重客源城市居民对旅游产品的期望特征的研究。黑麋峰森林公园是一个毗邻株洲市的旅游地。采用了问卷调查的途径,用抽样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得出了株洲市居民对其旅游物期望特征。多数居民期望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产品,希望在黑麋峰进行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对于生态景观观光、奇山异石观光有特别兴趣,期望以家庭和亲友结伴的方式,以公共交通方式出游,多数人认为一次旅游消费的花费应该是100-300元,在黑麋峰旅游2天,期望住在旅馆招待所里。这一案例表明,城市居民普遍喜爱生态旅游产品和休床度假旅游产品,回归大自然的意向明显,对于旅游产品的价格敏感,希望开发低价旅游产品,形成大众旅游格局。  相似文献   

18.
山区发展与特色经济研究--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探讨了山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其资源环境结构与产业结构作了对应分析,得出该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山林”,而不在“耕地”,在地方“特色资源”,而不在“大众资源”。并采取经济区位商法,对本区众多资源进行了优势评价。根据其资源优势特点,指出恩施的优势在“山上”,应走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使本地区的经济结构由长期以来的一、二、三产业低位的传统排序逐步变为高层面的二、一、三的新排序。构建符合山区特色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9.
长江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是旅游产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基础。本文选择长江旅游带9省2市世界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A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12类共计4 729处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分布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旅游带总体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均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总体旅游资源沿北纬30°线、G318国道以及沪昆、沪汉蓉高铁等交通主干线分布趋势明显;高级别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沪汉蓉及沪昆高铁沿线及其中间地带;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聚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古徽州地区、滇西北地区以及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依据得出的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和分布规律,建议依托长江水道、G318国道和沿线高铁,打造东西向快速旅游通道和精品旅游线路;依托政策优势,联合多方组织机构形成跨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梅子垭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保护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对三梅子垭区的旅游资源现状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大力发展该地的旅游业,并建议长江三峡地区统筹安排以形成该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对于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则应以生态旅游为主,但是必须适度,即合理的开发度和保护度相结合而且这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是可承受性的。这与当地整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总承受能力有关。对于构成总承受能力的各种具体因素,如旅游区生态承受能力。社会心理 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