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前清蛋白(PA)及C反应蛋白(CRP)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该院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95例,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和病死组,比较2组RDW、CRP、PA、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并将RDW和CRP分别与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病死组RDW较存活组明显升高[15(14,17),14(13,15),P0.05)];CRP也显著高于存活组[102(24,280),32(12.35,86.95),(P0.01)];病死组APACHEⅡ评分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21,37),17(13,23),P0.001],而PA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75±80.97)mg/L,(121.96±81.87)mg/L,P0.05]。RDW和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322,P=0.023),CRP和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462,P0.001),CRP和RDW也呈正相关(r=0.328,P0.05)。RDW的AUC为0.674,当RDW的cut off值为14.0时,判断患者预后为病死的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54.3%。CRP曲线下面积(AUC)为0.705,当CRP的cut off值为101.2时,敏感度为52.2%,特异度为86.1%。与APACHEⅡ评分比较,把APACHEⅡ评分和RDW、CRP结合时患者病死率AUC从0.772增加至0.797。结论 APACHEⅡ评分结合RDW、CRP能为监测ICU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更有价值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P)监测在危重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据患者预后分为入ICU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浆胶体渗透压12h变化,据APACHEⅡ分为≤25分组及>25分组,比较两组入ICU血浆胶体渗透压、12 h血浆COP变化;用Spearman相关分析APACHEⅡ评分与入ICU血浆COP、12h血浆COP的相关性.结果 入ICU血浆COP水平和12h血浆COP水平存活组明显高于死亡组,在APACHEⅡ评分≤25分组患者入ICU血浆COP和12 h血浆COP明显高于APACHEⅡ评分>25分组,并且12h血浆COP水平≤25分组明显高于>25分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入ICU血浆CO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12h血浆CO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血浆COP水平是判断危重患者预后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良好指标,血浆COP越低,病情越重,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与危重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关系及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ICU危重患者60例.①按APACHEⅡ评分分为三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患者入院72 h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测定空腹血清CRP、TNF-α和IL-6水平;观察28 d患者的预后情况.②回顾分析:根据危重患者入科第1个24 h测得MAGE值按由小到大排序,分四组,比较MAGE与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①三组患者入科后MAGE与血清CRP、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MAGE与血清CRP、TNF-α及IL-6水平呈正相关(P<0.01).②经回顾分析提示,入科MAGE最高的第Ⅳ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也最高(P<0.01),并且入科MAGE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危重患者MAGE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且与患者危重程度一致,对判断预后具备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建产科危重症评分系统对危重孕产妇病情的评估效能。方法选择2011-01~2014-12我院ICU收治的产科危重临床病例138例,根据危重孕产妇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同时比较我院改良的产科危重症评分系统和APACHEⅡ评分系统对危重孕产妇病情评估的差异,各截断点诊断死亡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指数和诊断效率,比较自建危重症评分系统对各组患者评分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自建产科危重症评分与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分组、11~20分组、21~30分组和≥31分组生存率、MODS发生率和器官衰竭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自建产科危重症评分系统和APACHEⅡ评分系统不同分值段危重孕产妇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系统均随分值的增加死亡率增加。两评分系统采用非参数Z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91,P<0.05)。自建产科危重症评分系统评分≥25分时,敏感度、特异度、DE和DI值最高,与其他截断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APACHEⅡ评分系统≥28分时,敏感度、特异度、DE和DI值最高,与其他截断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自建产科危重症评分系统最优极端点分值低于APACHEⅡ评分系统。结论我院自建产科危重症评分系统评估危重孕产妇预后效果较好,其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指数和诊断效率较APACHEⅡ评分系统高,适合临床救治危重孕产妇的急救及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方法对23例患者(其中存活组13例,死亡组10例)在入科时和入科后24h的胃粘膜内pH(pHi)测定结果与APACHEⅡ评分结果以及pHa、PaO2/FiO2分别作一比较.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的pHi在入ICU时即有显著差异(P<0.01),入科24h时差异更具显著性(P<0.001);而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在入ICU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科24h时差异显著(P<0.01).结论 pHi检测比APACHEⅡ评分更早期、更灵敏、更准确地反映了患者的危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重症患者皮质醇浓度与病情转归和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方法 113例重症患者根据血清皮质醇浓度分为皮质醇正常组和皮质醇增高组,分析两组患者死亡率,同时对各组皮质醇浓度和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皮质醇正常组和皮质醇增高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21,P<0.01);皮质醇正常组APACHEⅡ评分为(20±7)分,皮质醇增高组为(3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质醇正常组皮质醇浓度与APACHEⅡ评分无明显相关(r=-0.234,P=0.095),皮质醇增高组皮质醇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呈弱正相关(r=0.301,P=0.018).结论 皮质醇高浓度的重症患者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和较高的APACHEⅡ评分.  相似文献   

7.
翁卫群 《现代护理》2002,8(12):909-910
目的: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方法:对23例患者(其中存活组13例,死亡组10例)在入科时和入科后24h的胃粘膜内pH(pHi)测定结果与APACHE Ⅱ评分结果以及pHa,PaO2/FiO2分别作一比较。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的pHi在入ICU时即有显著差异(P<0.01),入科24h时差异更具显著性(P<0.001);而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入ICU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科24h时差异显著(P<0.01)。结论:pHi检测比APACHE Ⅱ评分更早期、更灵敏、更准确地反映了患者的危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浆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9例老年脓毒症患者并分别根据否合并休克、入院7 d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组。根据是否合并休克分为无休克组102例及休克组27例;按入院7 d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93例和死亡组36例。比较无休克组和休克组的RDW及血乳酸、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情况;对RDW与血乳酸、SOFA、APACHEⅡ评分分别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无休克组与休克组患者RDW、血乳酸、SOFA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RDW、血乳酸、PCT、SOFA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DW与PCT、SOFA及APACHEⅡ评分存在正性相关关系。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RDW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并判断其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AOPP病例72例,分别计算APACHEⅡ评分值,进行验证,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结果.72例患者生存55例,死亡17例,APACHEⅡ评分0~53分,生存组 (14.84±7.08)分,死亡组(33.95±5.0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4,P<0.001).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到死亡风险模型.结论.APACHEⅡ评分系统应用于AOPP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APACHEⅡ评分值越高,死亡风险越高,高分组更能反映实际死亡率,当APACHEⅡ评分值≥28分时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危重病患者血小板水平变化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方法:危重病患者71例于入院第1d测定血小板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并按APACHEⅡ评分分为3组,分析各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和预后;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水平和APACHEⅡ评分。结果:不同APACHEⅡ评分分值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和死亡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组血小板水平较死亡组高,APACHEⅡ评分较死亡组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患者病情越重,血小板水平越低,APACHEⅡ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其发病机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体液因子的变化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对80例EHF患者和31例健康人血浆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S)、肾素活性(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EHF患者体液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EDLS以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升高最明显,RA和ATⅡ在各期均明显升高。测定中还发现它们的含量升高与病情变化程度有一定关系,EDLS与RA、ATⅡ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这些体液因子均参与了EHF的发病过程,可能是引起EHF急性肾功能不全及内环境紊乱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时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与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的变化。方法对26例健康对照者和46例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将病例分为A,B,C三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uⅡ含量;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并测定血肌酐(scr),应用MDRD(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公式估计肌酐清除率(CCr)。结果肝硬化各组血浆uⅡ与肾动脉R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级患者的CCr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Ⅱ和肾动脉RI水平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正相关。uⅡ和肾动脉RI之间也呈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早在CCr改变之前即有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和uⅡ水平上升,故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是发现肝硬化早期肾损害的参考因素之一。uⅡ可能通过影响肾血流阻力在肝硬化并发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ICU 356例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急性中毒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急性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ICU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56例资料完整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设计的《急性中毒患者临床观察表》记录相关研究内容,采用U检验、x2检验等方法,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性别、年龄、中毒原因、毒物类型、中毒距就诊时间、中毒距入ICU时间、住院时间、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356例患者分为存活组(260例)与死亡组(96例),存活组住院时间(5.72 ±4.37)d、中毒距入ICU时间(17.16±31.22)h、APACHEⅡ评分(10.27±7.77)分,与死亡组住院时间(3.53 ±5.79)d、中毒距入ICU时间(37.21 ±67.35)h、APACHEⅡ评分(18.78 ±8.66)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两组间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毒物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毒物类型与预后明显相关(P<0.05).得到死亡风险模型:Y=-0.817-0.137X1 +0.140X3 +2.133X4+ 1.039X5-0.291X6.结论 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毒物类型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系统可用于急性中毒患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脑胶质瘤中P170、TOPⅡ表达与其增殖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P170)、拓扑异构酶Ⅱ(TOPⅡ)的表达与其增殖活性的相关性。方法以核抗原(Ki-67)作为增殖指标,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技术S-P法观察54例低级别(Ⅰ~Ⅱ级)和54例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组织中P170、TOPⅡ和Ki-67的表达,并对临床资料进行随访及分析。结果P170、TOPⅡ和Ki-67蛋白在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在胶质瘤中,P170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0.276,P=0.019),TOPⅡ与Ki-67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37,P<0.001),P170与TOPⅡ的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胶质瘤中P170、TOPⅡ的表达与其恶性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促炎症消退介质脂氧素A4(LipoxinA4,LXA4)对内毒素(endotoxin)攻击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 Ⅱ epithelial cells,ATⅡ)Na+-K+-ATP酶的影响.方法 AT Ⅱ成功分离纯化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①空白组(PBS);②溶剂对照组(乙醇,0.7μL/mL);③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1μg/mL)组;④LXA4(1×10-7mol/mL)组;⑤LPS(1μg/mL)+LXA4(1×10-7mol/mL)组.药物干预4 h后用RT-PCR法检测ATⅡ上Na+-K+-ATP酶α1,β1亚基的mRNA的表达,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细胞ATP,ADP,AMP和腺嘌呤核苷酸总量(TAN),间接测得Na+-K+-ATP酶的活性和AT Ⅱ能荷.结果 RT-PCR结果显示:LPS组α1,β1亚基的mRNA表达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而LPS+LXA4组的α1,β1亚基的mRNA表达较LPS模型组有明显增高(P<0.05).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LPS组Na+-K+-ATP酶活性较空白组明显增高(P<0.05).与LPS刺激组比较,LPS+LXA4组酶活性明显增高(P<0.05).能荷结果显示:LPS组较空白组明显增高(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XA4能上调内毒素攻击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Na+-K+-ATP酶α1,β1亚基mRNA表达,增强Na+-K+-ATP酶的活性,并能有效维持细胞的能量代谢平衡,提示LXA4可能通过上调Na+-K+-ATP酶的基因表达和功能活性,维持细胞代谢稳定,从而起到促进肺泡水肿液清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Ⅱ(GST-Ⅱ)及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6例患者胃癌组织中GST-Ⅱ及TopoⅡ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肿瘤最大直径、病理分级、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的关系。结果 GST-Ⅱ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显著相关,而与肿瘤最大直径、病理分级、分期无关。TopoⅡ的表达与性别、肿瘤最大直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显著相关,而与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无关。结论检测胃癌组织中GST-Ⅱ及TopoⅡ的表达对胃癌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肾损伤国际指南(KDIGO)制定的急性肾损伤(AKI)诊断分期标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对脓毒症AKI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前瞻收集2012-03-01 ~2013-03-01期间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DIGO标准对脓毒症患者进行AKI诊断和分期;根据患者入ICU第1个24h内的生理指标最差值进行APACHEⅡ和SOFA评分,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3项系统对预后评估的准确性.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280例脓毒症患者,占同期ICU住院患者的41.7% (280/670),总体院内死亡率为29.8%.脓毒症肾损伤168例,占脓毒症患者的60%,其中1期76例,死亡率22.4%;2期48例,死亡率37.5%;3期44例,死亡率72.7%.脓毒症肾损伤患者的APACHEⅡ及SOFA评分均高于非AKI患者(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22分(OR =4.50),KDIGO分期1、2、3期(OR值分别为2.31、7.44、45.00)是脓毒症并AK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 KDIGO诊断标准与APACHEⅡ、SOFA评分对脓毒症肾损伤患者整体预后都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APACHEⅡ评分、SAPSⅡ评分在预测危重症患者病死率的准确性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8个月收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的患者192例,搜集入住ICU后第一个24h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气分析检查资料,作为计算APACHEⅡ评分和SAPSⅡ评分的指标,并根据公式计算出预测病死率.结果 192例危重症患者中有38例死亡,病死率19.8%.APACHEⅡ评分、SAPSⅡ评分的预测病死率分别为37.1 %±26.9%、34.7%±28.3%均大于患者的实际病死率(P 〈0.05).两者的敏感性均大于90%.APACHEⅡ评分0~10、11~20;SAPSⅡ评分0~20三个评分段,均没有病人实际死亡,特异性为0;两者特异性随着评分的增高而增高.结论 APACHEⅡ评分、SAPSⅡ评分对低评分阶段和总的预测病死率偏高,对高评分阶段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多酸肽(CDA-Ⅱ)单独和联合环腺苷酸(cAMP)对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的作用.方法 以维甲酸耐药的APL细胞株NB4-R2为体外模型,观察使用CDA-Ⅱ单独和联合cAMP处理前后细胞生长和形态的改变;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特征,包括细胞内DNA含量的分布、亚二倍体(sub-G1)细胞群所占比例、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等;并通过电泳鉴定因基因组DNA非随机性降解导致的梯状DNA.结果 CDA-Ⅱ可以通过降低细胞内抗凋亡蛋白Bcl-2的水平,诱导NB4-R2细胞发生凋亡;cAMP则能显著加强CDA-Ⅱ的这一促凋亡作用1 g/L CDA-Ⅱ联合100 μmol/L cAMP共同处理NB4-R2细胞48 h和72 h时Bcl-2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下降至(15.1±4.8)%和(7.3±2.9)%.100 μmol/L cAMP单独作用可使MB4-R2细胞的Bcl-2阳性率由(92.0±0.6)%下降至(75.3±2.0)%.结论 尿多酸肽CDA-Ⅱ联合cAMP对于维甲酸耐药的APL细胞株具有强烈的诱导凋亡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