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判定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ICU病房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7分的昏迷患者,昏迷后24 h内行BIS监测,同时行GCS评分和GCS-匹斯堡(Pittsburgh)评分,观察6个月预后。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BIS与GCS评分、GCS-Pittsburgh评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BIS与GCS评分和GCS-Pittsburgh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r分别为0.820、0.873;预后良好者BIS显著高于预后不良者(P〈0.01)。结论 BIS监测在评估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和判定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脑电图模式对预后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脑电图评估时间和脑电图模式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64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行脑电图评估。按首次脑电图监测时间段将患者分为1~3d、4~7d及〉7d监测组。脑电图监测包括全面抑制、爆发-抑制、α/θ昏迷和慢波增多四个模式,临床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以6个月为终点。分别统计四个脑电图模式在三个时间段内预测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及总符合率。结果心肺复苏后脑电图全面抑制模式在7d内预测预后不良敏感性(67%~80%)、特异性(100%)较高;爆发-抑制模式在7d内预测预后不良特异性高(100%),但敏感性(6%~8%)低;α/θ昏迷模式预测预后不良敏感性为3%~40%、特异性为50%~67%;慢波增多在7d内预测预后良好敏感性(100%)、特异性(91%~94%)均高。结论心肺复苏后早期(7d内)脑电图显示全面抑制和爆发-抑制模式预测预后不良准确、可靠;慢波增多模式预测预后良好准确、可靠;α/θ昏迷模式预测预后不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预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昏迷患者预后相关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昏迷患者143例的病例资料,对其可能与预后相关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基础疾病、心脏骤停场所不能预测患者预后,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持续时间、心搏骤停前的心律、复苏中有无室颤或室速、复苏后第3天的APACHEⅡ评分、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有无脑干反射等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它们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排序为:脑干反射肌阵挛或抽搐复苏开始时间心搏骤停前的心律APACHEⅡ评分复苏中有无室颤或室速复苏持续时间。结论复苏后3d的脑干及皮质神经功能对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最高。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3d后有无脑干反射、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持续时间、心搏骤停前的心律、复苏中有无室颤或室速、复苏后第3天的APACHEⅡ评分等指标是建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昏迷患者预后预测系统的基本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钠肽(BNP)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ICU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41例,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22例)和死亡组(19例),在入ICU当日予以连续的BIS监测,记录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并于监测当日取静脉血检测GFAP和BNP的水平;分析BIS与GCS评分及GFAP、BN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高于生存组,入住ICU时间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4、3.86,均P0.05)。死亡组患者的BIS、GCS评分均低于生存组,GFAP和BNP水平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2.87、2.35、3.61,均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BIS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3.21,P0.05),与GFAP和BNP水平呈负相关(r=-2.79、-3.49,均P0.05)。结论 BIS、GFAP和BNP水平能反映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其预后有很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EEG)结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昏迷病人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昏迷病人行动态脑电图和脑干诱发电位监测,将动态EEG、BAEP结果及临床指标与病人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动态脑电图与BAEP联合检查对预后评估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高于Glasgow组、单纯脑电图组和单纯诱发电位组(P<0.05)。结论动态EEG结合BAEP是判断昏迷病人临床预后的客观、经济、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后昏迷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Su YY  Yang QL  Pang Y  Lü XP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4):248-250
目的探讨准确、客观评估与判定心肺复苏后昏迷的方法。方法对35例心肺复苏后24h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脑功能状态的动态评估,评估项目包括临床指标、神经电生理指标和脑血流指标。结果35例中深昏迷的24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为3分,脑电图除4例外均≥Ⅳ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除3例外均为Ⅲ级,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除1例外均为Ⅲ级,全部患者复苏后1个月内死亡。24例中11例(45.8%)判定为脑死亡,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为Ⅰ级;其余11例存活患者从昏迷到睁眼昏迷,5例脑电图为Ⅰ级、3例BAEP和SLSEP为Ⅰ级,GOS均为Ⅱ级,其中2例(18.2%)分别在第35、90天清醒,GOS评为Ⅲ级和Ⅳ级。结论临床与实验室指标相结合综合评定心肺复苏后昏迷更加客观、准确、可靠,并对临床医疗决策和提高脑复苏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院内心脏骤停发病率高, 即使经过积极的心肺复苏, 患者存活率和神经系统功能良好的比率仍然很低, 因此出现了关于不复苏、终止复苏以及复苏成功后昏迷患者停止生命维持治疗时机的诸多困惑与讨论。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评估模型, 作为指导救治方案选择的辅助决策工具。该文对现有院内心脏骤停预后评估模型的特点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以期帮助医护人员更加全面地认识此类模型, 相对客观地评估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 为医患沟通和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自主循环综合征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入住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成功心肺复苏自主循环200例,除去年龄不符(小于16岁)的,还有资料不完整的,最后纳入研究150例,对可能与预后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基础疾病史情况,性别,这三个因素对患者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心脏复苏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第4天的APACHEⅡ评分,以及复苏后有无肌肉阵挛,肌肉抽搐,有无脑干反应,有无室颤,室速等,这些因素对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苏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第4天的APACHEⅡ评分以及复苏中有无肌肉阵挛,肌肉抽搐,有无室颤,室速,有无脑干反射等这些因素是进行心肺复苏自主循环综合征预后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动态脑电图(AEEG)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昏迷患者进行ERP、AEEG及BAEP检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昏迷患者AEEG分级和BAEP分级与GOS评分的相关性,并探讨ERP、AEEG联合BAEP对昏迷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昏迷患者入院1 w内AEEG分级与昏迷发生3个月后GOS评分呈负相关(r=-0.715 2,P=0.000);昏迷患者入院1 w内BAEP分级与昏迷发生3个月后GOS评分呈负相关(r=-0.632 6,P=0.000)。患者入院1 w内行ERP、AEEG联合BAEP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其敏感性(SE)、特异性(SP)、对预后评估的准确率(AC)优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ERP、AEEG以及BAEP(P<0.05),而预后评估的错误率(FA)均低于GCS、ERP、AEEG以及BAEP。结论 ERP、AEEG联合BAEP可以作为评估昏迷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EEG)监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18例昏迷患者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并给予分级,同时进行格拉斯昏迷量表(GCS)评分,依据结果进行预后判断,与病人3个月后随访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33,P<0.05),GCS评分和脑电图分级与预后有关,GCS评分综合预后判断准确率为77.1%,EEG分级综合预后判断准确率为93.8%。结论动态脑电图监测可以较准确地判断昏迷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对脑损伤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脑损伤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73例,应用BIS检查动态观察意识障碍程度的变化,同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观察2个月的预后.根据预后的意识水平分为死亡组、意识障碍组和清醒组,分析BIS值和预后的关系,GCS评分与BIS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意识障碍组、清醒组的BIS值分别为35.3 ±24.9、54.8 ±16.6、68.4±14.7;预后越差,BIS值越低,预后的意识水平与BIS值具有线性相关(x2=11.090,P<0.01),BIS与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01,P<O.01).结论:BIS与脑损伤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BIS监测在评估NICU脑损伤患者昏迷程度和预测转归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是指心脏骤停患者在急救复苏之后出现较长时间的严重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综合征等,也包含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心肌功能障碍等持续的致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镇静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需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30例,根据病情予咪达唑仑或丙泊酚镇静,监测脑电BIS及Ramsay镇静评分,以Ramsay评分2~4分为合理镇静,分析BIS值与Ramsay评分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同时监测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饱和度(SpO2).结果:镇静后的生命体征较镇静前平稳,HR、RR、MAP在镇静后数值均较镇静前下降(P<0.05);SpO2镇静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镇静程度的加深,BIS值明显下降,BIS与Ramsay分级评分相关性较好(r=- 0.891,P<0.01).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BIS值与Ramsay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BIS值不仅可量化监测镇静深度,还能减少护理量和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热射病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及综合评分在预测临床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西部战区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入院的34例热射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及综合评分在判断该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结果34例患者中,29例患者好转出院,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4.71%(5/34),死亡组及存活组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依次为100%及55.17%(16/29);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入院时呼吸频率、心率及APACHE 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GCS评分低于存活组(P=0.014);死亡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及ICU时间长于存活组(P<0.05),且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发生率及呼吸机使用率均高于存活组(P< 0.05),但两组患者入院时体温及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入院时心率、APACHE Ⅱ评分及GCS评分在预测热射病患者死亡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入院时呼吸频率、体温及平均动脉压在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35、0.797及0.614。 结论热射病患者入院时心率、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在预测临床预后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呼吸频率、体温在预测临床预后中具有中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充抗癫痫治疗对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后有脑电癫痫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开平市中心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1例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后有脑电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4例),在心肺复苏(CPR)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达到癫痫状态的完全控制,对照组则给予常规镇静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指标(CPR时间、电除颤使用情况、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癫痫复发率),以及神经-精神功能预后[脑功能评分(CPC)、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SF-36)、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分、蒙哥马利和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评分]方面的差异。 结果2组患者CPR用时、电除颤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出院时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ICU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癫痫复发率、CPC评分平均秩、MADRS评分小于对照组,SF-36评分、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后有脑电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补充抗癫痫治疗可以缩短ICU治疗时间,降低癫痫复发率,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精神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脑氧摄取分数(OEF)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将5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重症组32例,非重症组26例,通过颈内静脉置管采血检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_2),同时检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计算OEF。比较2组SjvO_2和OEF,并分析两者与GCS、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评分(GCS-P)、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相关性,以及OEF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重症组比较.重症组患者SjvO_2明显升高,O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jvO_2与GCS、GCS-P、GOS呈负相关,OEF与GCS、GCS-P、GOS呈正相关(P<0.01)。OEF≤30%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OEF>30%患者(P<0.01)。结论 OEF可作为老年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后,评估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昏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可靠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昏迷的患者30例,分为生存组20例和死亡组10例,记录BIS_(min)、BIS_(max),计算BIS_(mean)。同时动态监测生命体征、临床症状体征、评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随访3个月,评估格拉斯哥结局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以出院后3个月内有无死亡为终点评价指标。结果与生存组住院时间(30.2±5.1)d比较,死亡组住院时间(41.0±7.3)d明显延长(P<0.01);死亡组BIS_(min)、BIS_(max)、BIS_(mean)分别为45.1±1 9.2、51.1±20.0、48.1±19.5,生存组分别为69.1±1 3.6、74.5±1 3.0、71.8±1 3.1,死亡组BIS_(min)、BIS_(max)、BIS_(mean)较生存组明显降低(P<0.01)。死亡组BIS_(max)与格拉斯哥结局评分呈正相关(r=0.486,P=0.03)。结论 BIS能直接、客观的反映大面积脑梗死昏迷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准确、可靠地预测昏迷患者的预后,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心脏骤停后持续性急性肾损伤(PAK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星元医院收治的87例院外心脏骤停并成功复苏患者,根据心脏骤停前及入院后72h内的血肌酐水平判断患者有无PAKI发生,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PAKI的危险因素. 结果 87例患者中,共有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