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解决矿业安全生产事故预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问题,提出了一种矿业安全生产事故时间序列的模糊区间预测模型。采用小波变换将矿业安全生产事故时间序列分解为一组高频信号序列和一组低频信号序列,采用样本熵重组子序列,并将其映射为包含Low、R、Up共3个参数的窗口化的时间序列;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Fuzzy C-means clustering, FCM)算法对窗口化的时间序列进行预测,得到矿业安全生产事故时间序列的模糊区间预测结果,并用6组测试样本验证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显示:R值和Up值测试样本序列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7.737 1%、8.771 2%,表明矿业安全生产事故时间序列的模糊区间预测模型精确度较高且区间范围较为合理,可以为矿业安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变形时间序列预测是一个非线性模糊数据处理问题,为了克服因预测值的不准确性所导致的错误判断,建立了一种模糊多项式预测方法。与其他预测方法比较,模糊多项式预测的结果不是具体数值而是一个信度较高的区间,拓宽了预测值的适用范围,使预测结果更合理、更科学。  相似文献   

3.
煤矿工作面瓦斯浓度时间序列预测是一个非线性、模糊数据处理问题。为了避免因具体预测值的不准确性导致的错误判断,提出了基于时间的模糊多项式预测方法。在建模过程中先将原始数据模糊化,再将模型模糊系数转化成线性规划求解。与其他预测模型对比分析,该方法的预测结果不是具体数值而是一个区间,有效地扩大了相关量的适用范围,使预测结果更趋于合理、科学和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4.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的模糊分形神经网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将模糊控制技术、分形理论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与神经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于矿井瓦斯涌出量的预测中。通过对矿井瓦斯涌出量时间序列的模糊分形处理,用BP神经网络对影响因素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拟合。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可靠,预测精度高。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市场预测是制定销售决策的重要依据,每一种预测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原理、特点、用途和适用范围,要想正确做出预测,就需要了解并且选择适合的预测方法。而购买者意向调查法、统计需求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正是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煤矿机械》2017,(7):178-179
针对煤矿井下工作面瓦斯浓度预测存在的不足,结合混沌时间序列可预测的特点,基于混沌理论重构了瓦斯浓度时间序列的相空间,确定了该相空间的时间延迟和嵌入维数,并在相空间中,利用加权1阶局域法建立了工作面瓦斯浓度预测模型,并结合某煤矿工作面瓦斯浓度实测数据进行了瓦斯浓度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煤矿工作面瓦斯浓度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5,(8):184-186
为了解决矿井涌水量预测难题,在Grid-Search_PSO优化SVM参数的基础上,采用SVM非线性回归预测法,对大海则煤矿1999~2008年7月份的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测。分析对比SVM回归预测法和ARIMA时间序列预测法预测结果的数据误差,发现SVM回归法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偏差比ARIMA时间序列法要小很多。可见在影响矿井涌水量各种因素值具备的情况下,SVM非线性回归预测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矿井的涌水量,在矿井安全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21,40(6):221-224
煤炭资源不可再生,是保障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因此原煤产量预测意义重大。提取2016-2019年中国原煤产量的月度数据,利用时间序列的按月移动平均和灰色预测法2种方法来预测2020年的原煤产量,预测结果是时间序列的按月移动平均法预测效果比灰色预测法的预测效果更好。以上2种方法对原煤产量的预测都具有实际意义,有效的预测可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出有效建议和相关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地铁车辆段轨道施工过程中,填方路基沉降的检测、预测与控制,对确保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工期按期保质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武汉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长岭山车辆段工程为例,分别利用曲线拟合法和时间序列模型法对典型监测点进行沉降的终值预测.结果表明,时间序列ARIMA模型的预测效果比曲线拟合法精准,且更能反映实际情况.该预测分析结果为软土地区高填方路基沉降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地铁车辆段轨道施工过程中,填方路基沉降的检测、预测与控制,对确保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工期按期保质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武汉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长岭山车辆段工程为例,分别利用曲线拟合法和时间序列模型法对典型监测点进行沉降的终值预测.结果表明,时间序列ARIMA模型的预测效果比曲线拟合法精准,且更能反映实际情况.该预测分析结果为软土地区高填方路基沉降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邹雨霖  张鹏  葛菲  李艳阳 《中州煤炭》2018,(10):170-173,179
阀芯上阀肩与阀体之间的配合,阀芯上节流槽、均压槽的设计等直接影响整个阀的使用性能和阀的使用寿命。研究对象为矿用装岩机机械液压系统整体式多路换向阀中回转联滑阀阀芯的结构。剖解整体式多路换向阀阀芯的结构,对阀芯节流口的面积进行数学分析,并利用减小阀芯所受径向力的方法对阀芯结构、节流槽、均压槽进行研究。重点研究阀杆上的节流槽、均压槽等阀杆的微小结构对阀使用性能的影响。研究对阀杆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翠霞 《中州煤炭》2023,(2):201-203
电厂中水系统处理采用石灰、混凝澄清、过滤、加酸的处理方式,设置机械加酸澄清池、双室过滤器和软水池,加酸点位置2个,双室过滤器出口混合器处加酸和澄清池出口混合器处加酸,但由于浓硫酸稀释后较强的腐蚀性,加酸管道经常出现泄漏,直接影响中水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通过经验总结与实践,将中水加酸点由原来的澄清池出口混合器更改至澄清池顶部出口集水槽汇流口处,加酸管悬于水平面上方。这样可以使加酸管不再浸入水内加酸而是在水面以上加酸,有效避免了加酸点的腐蚀和泄漏;集水槽汇流口处有1 m高的落差,在水流下降过程中会伴随着向上排气和旋转,水速比较高,水流混合相对均匀,浓硫酸在此处加入后可以立即发生稀释反应,可以将澄清池出水的pH值迅速调整至8左右,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不会造成设备的腐蚀;集水槽汇流口位于澄清池顶部清水区,即使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集水槽汇流口外壁腐蚀也不会造成中水系统必须立即停运等问题的出现,将加酸点变更至此处,大大提高了中水系统的安全性;中水系统加酸设备和管道运行情况可以直接观察、分析判断,有利于运行与检修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系统变动比较小,易于实现,不影响原有在线仪表的测量使用。  相似文献   

13.
郭东明 《中州煤炭》2021,(10):288-293
利用当前方法监控无人值守变电所过程层设备运行状态时,所设置的通信波特率偏小,导致数据传输质量下降,提出基于CAN总线的无人值守变电所过程层设备运行状态智能监控方法。利用CAN信息采集卡采集无人值守变电所过程层设备运行数据,计算CAN总线通信波特率,根据计算结果确定通信波特率值,并对数据采集结果进行传输处理。引入BP神经网络模型,设置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利用该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设置过程层设备运行状态监控模式,结合所有数据实现无人值守变电所过程层设备运行状态智能监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数据传输网络节点供电电压变化更接近于实际,通信延时较短以及通信灵敏度高,可实现过程层设备运行状态智能监控。  相似文献   

14.
鞠晨 《中州煤炭》2022,(11):250-255
瞬态响应特性为电力半导体场效应管制约电路系统性能的关键电学参数。利用TCAD半导体器件仿真软件对电力半导体场效应管的瞬态响应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多晶硅栅区宽度的增大,栅—源电容充电时间较长,导通延迟时间随之延长。且栅—漏电容面积增大,栅—源电压维持时间随之增长,上升时间随之增长。导通延迟时间和上升时间均随着栅氧化层厚度的增大而大幅增大。为了在不影响导通电阻和导通延迟时间的情况下,缩短器件的上升时间,可采用非均匀厚度栅氧化层结构。随着厚栅氧化层厚度的增大,器件导通延迟时间基本相同,而上升时间随之显著缩短。随着厚栅氧化层宽度增大,器件导通电阻越高,漏—源等效电容放电时间越长。厚栅氧化层越宽,漏—栅等效电容对栅—源电容的充电时间影响越小,开通延迟时间越短。而对于上升时间,厚氧化层宽度存在最优值,此时miller耦合电容和导通电阻折中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5.
南卫国 《中州煤炭》2019,(5):121-123,127
煤矿通风机是保证矿井正常运行的主要设备,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对煤矿通风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系统的控制方案,采用FX2N PLC对除尘系统、管道分流系统、变频器进行控制,利用变频器对风机运转进行驱动。以QPLC为系统主站,采用CC-Link现场总线对从站进行系统控制。然后,对系统的电路设计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系统的硬件部分、控制系统的通信、变频器的参数设定和系统软件设计。研究为煤矿通风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人工裂缝储层中填充支撑剂的运用探索,分别设立了2种不同的填充方式和4种填充程度,采用应力敏感性实验和导流能力测试实验,观察各岩心间的应力敏感性和导流能力差异,探究支撑剂在人工裂缝储层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2种铺砂方式均存在当充填层中支撑剂含量较少时,随有效应力或闭合压力的增大,支撑剂难以支撑储层表面,渗透率和导流能力迅速下降;80%铺砂浓度充填层岩心的临界压力为16.08 MPa,80%铺砂空间充填层岩心的临界压力为17.13 MPa,2块岩心均是前半段体现储层裂缝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后半段体现基质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导流能力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当闭合压力在10~70 MPa时,80%铺砂空间充填层的导流能力明显高于80%铺砂浓度充填层的导流能力,证明支撑剂的排列方式对储层导流能力有着积极影响,并在油气田开发应用中提出了新的见解思路。  相似文献   

17.
尹金辉 《中州煤炭》2020,(8):19-22,32
采用特制的瓦斯解吸试验系统,对阳煤五矿15号煤煤样进行了不同吸附和解吸温度条件下煤屑瓦斯解吸量测定实验及恒温和变温吸附解吸条件下煤样罐中煤屑瓦斯解吸过程中温度变化测定实验。试验结果表明:煤屑在40 ℃吸附后,在27 ℃解吸时速度明显低于40 ℃下解吸速度,30 ℃吸附40 ℃解吸明显高于40 ℃吸附27 ℃解吸的解吸速度;气体分子的吸附解吸过程伴随着多孔介质系统的能量改变而导致了温度变化,热量从煤样罐外围环境传导到煤样需要一定时间,在瓦斯解吸过程中,外界温度的急剧变化不会立即对解吸扩散过程产生影响,在这一时间阶段内,对煤样温度变化起主要决定作用的还是煤解吸瓦斯过程中自身的吸热反应,但一定时间后其决定作用将会是外界温度。  相似文献   

18.
工作面回采导致上覆岩层破坏,上覆岩层的破坏与煤矿顶底板突水、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事故发生密切相关,对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是保障煤炭安全开采的关键之一。回采工作面在覆岩破坏过程中,由于应变能的释放,产生相应强度较弱的地震波(微地震波)。微地震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实时动态三维空间的整体监测。对鲁西煤矿3107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覆岩破坏产生的微地震事件进行了监测,通过对监测到的微地震事件定位计算,证实微地震发展演化与采场覆岩破坏密切相关。鲁西煤矿3107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微地震监测分析表明,顶板来压时微地震事件数达到高峰,顶板的来压完成时微地震事件数下降,据此得出3107工作面基本顶来压步距为23.3 m。与通过现场实测得出的基本顶来压步距24.3 m基本吻合,说明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回采工作面显现规律是可行的,从而为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叶建  李恩花 《中州煤炭》2018,(4):95-99,103
在偃龙煤田西部发现龙门滑动构造已有60多年,尚未整体上对其形成机制及控煤作用深入研究。采用断块掀斜理论和构造应力场理论,通过对物质条件、动力条件、边界条件、诱发条件等运动条件分析,说明龙门滑动构造是在嵩山隆起基础上,受东西向、北西2组边界断裂组成断块掀斜控制,在华北古板块地壳活动频繁的背景下,诱发重力失稳的煤系岩层由掀起端向倾斜端滑移,经过燕山期晚期至喜马拉雅期早期的长期间断滑动形成的。滑动构造会造成二1煤层上覆岩层缺失,引起煤厚强烈变化和煤层顶板变形,导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弄清龙门滑动构造的形成机制,对分析偃龙煤田西部煤层赋存条件、煤厚变化规律等控煤特征及矿床开发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堆载预压的卸载时机判断一直是公路工程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何时卸载才能在保证工期的前提下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是核心内容。结合对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练杭段)的现场观测,通过提出“超载效应因子”的概念,总结了填土高度和超载预压时间对超载路基沉降的作用规律,并采用Sep98沉降预测程序对软基沉降进行了预测。结合规范中相关卸载控制标准,进一步提出了该地区超载预压软基路堤的卸载标准。结果表明:“超载效应因子”可以更为精确地描述预压期内任一时刻下地基的实际荷载状态,该因子越大,其对应的超载下沉降速率的控制标准也越高。在同一超载效应因子下,随着预压时间的增加,软土路基的工后沉降会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