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培青  沈洪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49-450,491
溃疡件结肠炎的中医病机认识多从本虚标实立论.作者认为,脾虚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之本,湿热瘀毒之邪蕴结为致病之标,肝脾不和是其常见病机.  相似文献   

2.
刘晨阳  张冰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608-1610
目的:研究谢晶日教授诊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分别从病因病位,分证施治,病后调护等多方面探析谢晶日教授诊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经验,归纳用药规律,并列举典型病例一则。结果:谢晶日教授认为脾胃亏虚是本病的根本宿因,湿热积蕴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本病病位在大肠,且久病累及肺、肝、脾、肾诸脏腑,多发为本虚标实证,以邪实为主,湿、热、痰、瘀为发病之标。脾虚湿盛是UC发病及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关键病机。结论:谢晶日教授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有效控制本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降低发病机率,值得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3.
克罗恩病是一种发病机制未明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赵智强教授认为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致病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耗伤正气。病理因素涉及痰、瘀、湿、热、毒等。病机过程包括脾虚生湿、传导失司,郁而化热、湿毒为患,痰瘀互结、肠道异生,邪盛正虚、机体失养,而湿热蕴结为病理机制的重要环节,故治疗方法主要为健脾化湿、清热解毒,常与软坚散结、凉血化瘀、扶正固本等方法相配伍,并根据临床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4.
王垂杰教授“以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拾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与脾、肝、肾关系密切,病初以湿热内蕴之实证为主,久则伤及脾肾,累及气血阴阳,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瘀血为致病之标,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则是发病特点。王垂杰教授确立“健脾生肌,清热祛腐”的治疗大法,分四型:湿热内蕴、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认为应注意顾护胃气,饮食以勿伤脾胃为要,平时多以松软,易消化食物为主。  相似文献   

5.
介绍刘建平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经验。刘教授认为,UC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发病之本,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浊、毒并存,为发病之标,久之脾肾两虚。在治疗上应肝脾同调、气血共治,清温并用、内外兼顾,使阴阳平衡,气机升降有常,气血运行有序,脏腑功能协调,则病情得以控制。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周福生教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病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而脾虚湿滞乃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根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是其发病特点。活动期辨证多以湿热内蕴为主,恢复期辨证多以气虚血瘀湿滞为主。较系统地总结周福生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之病因病机、脏腑关系及辨证论治等诸多独到见解。临证辨证立法用药的同时,常结合宏观整体辨证与局部微观结肠镜所见互为合参,以利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独特特色。脾虚湿滞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脾虚湿热内蕴,运化失职,泻痢乃生。以虚为表,虽兼湿热,但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且病势日久,迁延难愈,因此在治疗上宜以健脾益气、温化运湿,清热化湿、凉血活血之法调理脏腑气机,并局部用活血通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腐生肌之剂保留灌肠直达病所,使整体与局部同步治疗会有相得益彰之功效。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病变局限在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且以溃疡为主,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西医多认为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神经因素有关。中医称UC为“肠澼”。经后世医家的临床不断实践,多从“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论治。现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其发病机制。1脾虚中医学认为UC病位在大肠,但病理基础在脾虚。《素问·评热病论篇》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必须强调脾虚在UC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脾虚的原因可有素体脾气亏虚、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外邪直中和它病迁延不愈[1]。王幼立等[  相似文献   

8.
张伦 《中医药学刊》2003,21(3):344-345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病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而脾虚湿滞乃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根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是其发病特点。活动期辨证多以湿热内蕴为主,恢复期辨证多以气虚血瘀湿滞为主。较系统地总结周福生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之病因病机、脏腑关系及辨证论治等诸多独到见解。临证辨证立法用药的同时,常结合宏观整体辨证与局部微观结肠镜所见互为合参,以利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独特特色。脾虚湿滞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脾虚湿热内蕴,运化失职,泻痢乃生。以虚为本,虽兼湿热,但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且病势日久,迁延难愈,因此在治疗上宜以健脾益气、温化运湿,清热化湿、凉血活血之法调理脏腑气机,并局部用活血通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腐生肌之剂保留灌肠直达病所,使整体与局部同步治疗会有相得益彰之功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UC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方法:检索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建立UC中医证候要素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UC的病位要素主要集中在脾、肾、肝、胃、大肠,病性要素依次为:湿火(热)阳虚寒气滞(郁)气虚血瘀阴虚血虚毒外(燥),病性总体属本虚标实;常见证型有28个,其中大肠湿热型、寒热错杂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虚湿阻型频次居前6位。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为该病的证候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C)多由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虚弱等引起。刘华一教授认为脾虚为该病发生之根本,湿郁气滞为该病致病之标,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根据总病机,刘师临床上将其分为四型:湿热蕴肠型、脾虚湿盛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分别予以白头翁汤、参苓白术散、痛泻药方、四神丸加减治疗,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配伍行气药、活血止血药,在治疗UC中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健脾法在治疗大肠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因病机、临床施治、临床研究综述了健脾法在治疗大肠癌中的应用。指出:脾虚湿毒瘀阻是大肠癌最主要的发病机理,脾虚在大肠癌的发病中尤为重要。大肠癌以正虚为本,湿热蕴毒为标。宜首重健脾益气,扶正培本,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正胜邪却。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之"痢疾"、"泄泻"、"肠澼"、"腹痛"、"肠风"等范畴.由于该病病因复杂,病机多端,近年中医文献中,对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很不统一.通过对近十年发表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进行分类研究,初步探讨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及对应方药,从而形成中医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初步框架.该病病机多为脾肾两虚、肝脾失调、湿热阻滞大肠,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乃脾肾亏虚,标实乃湿、热、瘀、毒壅滞大肠.分析文献中的不同辨证分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大肠湿热、脾虚湿热、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寒热错杂等其他类型.治疗当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为原则,治疗选方主要以经典方剂化裁变化,最常选用"白头翁汤"、"芍药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乌梅汤"等为基础方.  相似文献   

13.
<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本虚标实[1],为虚实并见、寒热交杂、湿困肠间的疑难杂症。本虚以脾虚为主,标实以大肠湿热为重,局部为湿热内蕴。采用清热利湿为主的中药口服,同时配合中  相似文献   

14.
肝癌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医家认为其病机多为肝脾两虚、外来邪毒、七情内伤、饮食不节、湿热内蕴等。临床上肝癌患者多见肝郁脾虚,肝郁内伤所致气机郁滞进而产生瘀、痰等邪毒。此外,外来邪气积聚体内,瘀久成毒,"痰浊、瘀血、邪毒"留滞又促进郁结,郁滞不解加重脾虚,最后导致"虚、郁、滞"三者互结,恶性循环。因此,如何从"虚、郁、滞"为切入点,阐明肝癌的中医发病机理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在分析肝癌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认为正气内虚为肝癌发病之本,气郁不畅、邪毒留滞为肝癌的促病之源,阐述了"虚-郁-滞"病机在肝癌发病中的"发病之本"与"促病之源"的关系,将肝癌的病机化繁为简,为肝癌的辨治提供可行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5.
黄柳向教授认为功能性便秘的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肺肾相关,主要病因有年老体弱、劳倦久病、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以“虚、热、湿、郁”为基本病机,脾胃虚弱为本,燥热、湿热、气滞为标,导致大肠传导失司。临床辨证可分虚实两端,重视脏腑辨证,以脾虚失运证、肠道热结证、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治以益气健脾助运、泄热通腑润肠、健脾利湿通便、疏肝健脾理气,并注重指导患者进行生活调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医证型与结肠镜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辨证分型资料,分析各证候与病灶范围、内镜下严重度指数评分、结肠镜黏膜主要表现的关系。结果:(1) UC中医证型分布由高至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肝郁脾虚、脾虚湿蕴、寒热错杂、脾肾阳虚、阴血亏虚、热毒炽盛;(2) UC中医证型分布与该病病变范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病灶范围E1以大肠湿热和脾虚湿蕴为主,病灶范围E2以脾虚湿蕴、大肠湿热和阴血亏虚为主,病灶范围E3以脾肾阳虚和热毒炽盛为主;(3) UC不同中医证型与内镜下严重度指数的比较显示热毒炽盛证、大肠湿热证内镜下平均严重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所有证型。结论:溃疡性结肠炎黏膜血管形态、出血、糜烂溃疡及病变范围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肠镜象表现可以为中医药防治UC提供更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现代文献研究,探讨中医证候及证素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四大数据库在线检索UC相关文献,筛选具有辨证信息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提取证候及证素信息建立数据库,分析UC证候及证素分布特点。结果(1)纳入104篇文献,共12792例患者,来源于26个不同的省或直辖市,男性稍多于女性。(2)UC疾病总体证候分布以大肠湿热证占比最高,为23.32%;病位证素以脾占比最高,为46.08%,其次为大肠20.25%;病性证素以湿占比最高,为26.18%,其次为火(热)(23.13%)、气虚(22.99%)。(3)活动期UC中大肠湿热证的占比优势更为明显,为36.09%;病位证素仍以脾(39.87%)和大肠(36.00%)为主;病性证素则以湿(30.16%)、火(热)(28.20%)和气虚(19.23%)为主要类型。(4)缓解期UC证候分布相对均匀,占比前六的证候频率在10%~15%之间,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脾虚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阻证、大肠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脾在其病位证素中占据绝对优势,为60.19%;其次为肾(12.23%)和大肠(10.08%);病性证素则以气虚(34.35%)、湿(24.55%)和火(热)(16.35%)为主要类型。结论UC疾病总体呈现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不同疾病分期证候及证素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活动期以实证为主,尤以大肠湿热证最为突出;缓解期以虚证为主;脾虚和湿贯穿在疾病的始终,是UC最主要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认为脾虚为发病之根本 ,无论是外感寒热湿毒之邪 ,还是情志不遂肝郁所致 ,以及久病命门火衰引起的泄利 ,其结果皆表现为脾胃受损 ,脾虚失运 ,湿浊内生 ,混杂而下。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研究 ,探讨了UC病名归属问题及发病机理。同时认为 ,UC之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而脾虚是发病的根本 ,湿邪在UC发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滞血瘀是UC病理变化的又一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具有疫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嗜肝性,感染后常表现"湿热证",因此,湿热疫毒感染是其根本病因。"湿热"既具有湿、热二邪的原有特征,二者又阴阳相合,导致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多端、轻重殊异。湿热疫毒瘀郁,肝脾肾功能失司是其病机关键,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床可分为肝胆湿热疫毒证、肝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瘀热证3个证型,分别以龙胆泻肝汤、肝郁脾虚方、茵陈蒿汤合犀角地黄汤为代表方进行辨证论治,法随证转,灵活处方,不可偏执,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的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中医认为,UC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虚、湿、气、瘀,病理基础以脾、肾两虚为本,湿邪、肝郁、瘀血、湿热为标,临床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血同病。目前,UC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本文就中医治疗的观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