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性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用钨丝机械性可脱性弹簧圈系统和弹簧圈和栓塞18例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材料与方法:1995年3月至199年3月和MDS-N和Spiral栓塞18例21个颅内动脉瘤。男,女各9例;年龄32-62岁,平均46.5岁。珠网膜下腔出血16例,头痛2例。  相似文献   

2.
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附86例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应用可脱性弹簧圈(MDS或GDC)栓塞脑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在神经安定麻醉和全身肝素化条件下,采用可脱性弹簧圈经Mag3F/2F或Tracker-10微导管对86例脑动脉瘤病人进行栓塞治疗,其中MDS栓塞54例60个动脉瘤。GDC栓塞32例38个动脉瘤。治疗结果:成功栓塞94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64个,95-98%闭16个,90-95%闭塞8个,80-90%闭塞6个。4个动脉瘤未栓塞成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20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采取早期血管内治疗技术,用自制的多形钨丝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囊。动脉瘤的位置:前交通动脉(ACoA)7例,后交通动脉(PCoA)6例,中动脉(MCA)2例,眼动脉1例,后循环4例。病人分级:HuntHesII级3例,II级及IV级各7例,V级3例。16例于3天内治疗,其余4例于6天内治疗。结果18例闭塞90%以上,其中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40%),2例死亡。术后观察3个月~2年,15例效果良好,3例残留轻~中度瘫痪,术后随访无一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急性期破裂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可解脱弹簧栓塞治疗:——附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 价MDS和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材料和方法:28例颅内动脉瘤(宽颈动脉瘤6例,狭颈动脉瘤22例)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治疗,其中MDS栓塞9例,GDC栓塞19例。术后即时和6个月后作血管造影以评价其栓塞效果。结果:28例经血管治疗手术成功26例,失败2例。在用MDSS栓塞成功的8例中,完全栓塞2例(25%),大部分栓塞(栓塞范围〉70%)3例(38%),部分栓塞(栓塞范围〈70%)3例  相似文献   

5.
33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用钨丝弹簧圈栓塞33例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材料与方法:33例中,前交通与后交通动脉瘤各12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3例,小脑上动脉1例,基底动脉分叉部2例。用钨丝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9例,大部分闭塞4例。15例3个月后复查造影中13例完全闭塞无变化。结论:用钨丝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疗效肯定。5~25mm动脉瘤栓塞成功率高,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栓塞最佳时间是出血后3天内。了解动脉瘤在影像学中的各种表现对栓塞治疗有利。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2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微弹簧圈和可脱球囊栓塞治疗方法、结果、技术特点、弹簧圈理化特性和并发症处理等。材料和方法:17例囊状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栓塞,3例采用球囊栓塞。15例颈动脉穿刺入路,途径短,成功率高。5例股动脉穿刺入路。结果:栓塞后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14例;动脉瘤栓塞90%,载瘤动脉通畅3例;动脉瘤同时与载瘤动脉完全闭塞3例。2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栓塞后3个月随诊无一例死亡和发生栓塞并发症;动脉瘤闭塞90%的3例,DSA证实动脉瘤完全消失。结论:介入放射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良好,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而达到不开颅治愈病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1996,11(4):147-150
目的:介绍内脏动脉动脉瘤栓塞治疗新技术,材料与方法:13例脾,肝等动脉动脉瘤,5例栓塞动脉瘤供血动脉,8例栓动脉瘤颈部或瘤腔,栓塞材料为弹簧圈,11例采用了同轴微导管,各3例应用于“分阶段栓塞法”和双导管技术,结果:栓塞成功率92.3%,9例有症状消失,1例栓塞过程中动脉瘤孔而手术,1例脾动脉瘤后部分脾梗塞,未予特殊治疗。栓后平均追踪时间3年3个月,均无再发出血或症状,先后18人次CT,彩超和DS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微弹簧圈(MC)血管内治疗25例颅内动脉瘤。方法 使用国产普通MC和进口电解可脱弹簧圈(GDC),经血管内治疗颅人动脉瘤25例,大多数病例在局麻下施术。2例Hunt-Hess V级病人急性期治疗请麻醉师协助。结果 本组25例中残废例,完全闭塞动脉瘤20例,不完全闭塞5例。15例随访3月 ̄4年无一例再出现SAH。结论 M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尤其对宽颈动脉瘤及形状  相似文献   

9.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总结22例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探讨术中操作注意点,手术时机、术中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处理。方法 采用GDC-18、GDC-10系统栓塞治疗22例24个人动脉瘤。结果 动脉瘤腔完全栓寒6个,栓塞大于90%6个,栓塞小于90%2个,1例术后1月半复发,经手术夹闭而愈。全组无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的GDC栓塞治疗是一较为安全、效果较好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破裂后经血管止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实验性动脉瘤破裂后经血管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在9只犬颈动脉瘤破裂模型建立后,采用微导管技术放行游离钨弹簧圈动脉瘤腔栓塞。9处动脉瘤共用16间簧圈。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栓塞后1周、1个月、6个月分别处死各3只犬并作动脉瘤组织学检查,并在处死前作血管造影。结果 栓塞即刻血管造影示5处动脉瘤完全闭塞,4年动脉瘤部份(〉70%)闭塞。所有9处动脉瘤栓塞后出血即刻停止。随访血管造影栓塞之动  相似文献   

11.
经血管治疗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GDC)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可脱性弹簧(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对32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占位、颅神经压迫、癫痫,并经影像学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途径用GDC栓塞动脉瘤腔,分别在栓塞后当时,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随访血管造影,观察栓塞效果和临床情况。结果:32只动脉瘤中,获完全栓塞18例(56%).部分栓塞12例(38%).2例手术失败(4%)。手术并发症7例,其中4例脑内动脉血栓,1例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5天死亡。2例部分栓塞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血管造影示残留腔扩大行第二次栓塞。存在临床症状的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结论:GDC可控性好,可靠性、安全性强,是目前经血管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较为成熟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血液系统肿瘤中N-ras癌基因点突变的活性。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28例恶性血液病Nras基因的突变活性,包括:ANLL6例,ALL12例,HD2例,NHL3例,MDS5例。结果:28例中PCRSSCP检测与正常对照,发生阳性者4例(14.6%),其中ALL1例(8.3%)、ANLL1例(16.6%)、MDS2例(40%)。4例中有2例临床缓解后持续阳性,1例为ALL患者,于骨髓移植后104d复发死亡。1例MDS患者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另2例临床缓解后3个月检测转阴,其中1例为ANLL,1例为MDS。结论:PCRSSCP方法可作为一种癌基因点突变检测手段常规应用于临床,但值得注意的是,PCRSSCP方法只能提供分析区域是否存在突变点,而不能提供突变性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1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 成功栓塞136个动脉瘤,132例痊愈,4例死亡,病死率2.9%。动脉瘤腔100%闭塞者123个,95%闭塞者8个,90%闭塞者5个。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7例;术后2例弹簧圈末端逸出。3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栓塞而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13例。术后随访6~54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及积极有效的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DSA形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中的DSA形态学征象。材料和方法:纠集经IADSA为颅内AVM的183例DSA片,分析颅内AVM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浅部位者占68.9%;体积为0~30mm^3者占79.3%;严重盗血者占19.7%;发现与颅内AVM相关的动脉瘤占16.9%;发现中央静脉引流及混合静脉引流者共53.0%;有引流静脉狭窄者占8.2%。结论:颅内AVM多位地表浅部位;体积多在0~30mm^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MRA与DSA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3D TOF 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经手术治疗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用1.5T超导MR系统3D TOF法作MRA检查,其中31例经DSA检查。MRA显示动脉瘤煌部位、大小、形态、动脉瘤颈以及体与载瘤血管的关系并与DS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6例共36个动脉瘤,MRA检查发现33个,敏感性91.7%,大小2 ̄27mm。MR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同DSA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三维梯度回波增强MRA对脑巨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给梯度回波(3D-SPGR)增强MRA对颅脑巨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16例共18个巨大动脉瘤,包括颈内动脉虹吸部10个,椎动脉4个,基底动脉1个,大脑前动脉1个,后交通动脉1个。MR机为GE1.5T超导型及相应工作站。增强3D-SPGR轴位扫描后,进行矢、冠、斜位等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comstruction,MPR),并与传统3D-TOF法MRA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7.
自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后部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报告用自制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部循环动脉瘤14例。材料与方法:14例中椎动脉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4例(包括多发性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1例)、内听动脉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7例。用自制微弹簧圈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结果:14例均成功,无一例死亡及永久并发症。结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不仅创伤小、效果确实,而且对于某些开颅手术困难的病例,也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55例脑血管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的对比分析,探讨了MRA在颅内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表明,MRA可以对48例患者做出正确诊断,结合常规MRI和MRA原始切层图像,其敏感性为90.9%。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7.5%,动静脉畸形为78.6%。3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和1例脑膜瘤患者的血管改变也与DSA完全符合。可以认为,作为一种常规筛选工具,MRA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检查和诊断,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三维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PCMRA)显示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的能力。材料和方法:对8例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在GEVectra0.5T超导系统上进行3DPCMRA检查,并与CAG/DSA结果对照。以矢状面SET1WI为定位像,采用最短TE30~40cm/s的编码流速等参数运用3DPC法,采集范围包括颈内动脉虹吸部和Willis环血管的三个血液流动轴向(上/下、左/右、前/后)上的血流信号,最后对单/双侧叠加、旋转和矩阵重组形成的血管投影图像进行分析。结果:经CAG/DSA证实右侧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5例,左侧3例,外形上以囊袋状为主,其中2例呈葫芦状,瘤体平均直径约6.5mm。3DPCMRA均满意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但瘤颈和瘤体外形的勾画不及CAG/DSA,且瘤体内信号强度较相邻动脉血管为低。结论:3DPCMRA虽然不能完全取代CAG/DSA,但对颈内-后交通小动脉瘤的评价显示出生命力,可作为对高危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筛选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的电子束CT血管造影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电子束CT三维血管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采用ImatronC-150型电子束成像系统,对31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进行了EBCTA和DSA对照研究。结果:发现23例共24个动脉瘤,包括3例术后随访病人。EBCTA上发现动脉瘤最小直径为5mm,最大直径为41mm,其中1例DSA阴性,而CTA阳性,EBCTA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EB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92.0%,特异度88.9%,准确度91.2%,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80.0%,同时分析了EBCTA误、漏诊原因。结论:EBCTA能够明确瘤体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以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关系,是诊断、筛选动脉瘤以及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甚至超过DSA,当病变在DSA上不显影时,CTA不失为一种补充检查方法。MIP和SSD两种重建方法各有优缺点,应该相互补充,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