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进 《当代医学》2021,27(35):102-104
目的 探讨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9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假性动脉瘤分为发生组(n=31)与未发生组(n=59).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快速性心律失常类型、高血压、年龄及INR值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快速性心律失常类型为房颤、高血压、年龄>60岁及INR值延长均为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可能与年龄、快速性心律失常类型为房颤、高血压、INR值延长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重视上述风险因素的早期评估,以降低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假性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后长期随访心房颤动的复发率并筛选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临床危险因素,为临床处理PSVT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我科住院PSVT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04例,制订调查表格并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资料和电生理检查资料。术后进行一定时间的随访,确定术后是否仍有心房颤动发作,并以此为分组标准,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寻找PSVT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104例调查对象平均随访时间(2.3±0.8)年,其中93例(89.4%)有完整的随访结果并纳入临床分析,有15例(16.1%)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单因素分析表明,消融时年龄、合并其他临床疾病、左房内径、房早数目和房早百分比可能是射频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消融时年龄较大为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功射频消融PSVT后可使大部分患者(83.9%)不再发生心房颤动。对于高龄手术患者,即使成功消融PSVT,术后密切临床随访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住院首次行射频消融术的50例老年(年龄≥60岁)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8年(中位随访时间5年),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分析老年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胺碘酮片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的疗效。方法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予控制心力衰竭,等病情稳定后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复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各40例,每个亚组分为接受胺碘酮片组,沙库巴曲缬沙坦+胺碘酮片组,各20例,随访1年。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指标。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和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胺碘酮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后的左房内径均较术前缩小(均P<0.05),在维持窦性心律、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均比单用胺碘酮片好(均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胺碘酮片比单用胺碘酮片能够更好地维持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窦性心律,改善其心房重构,提高LVEF,减少心力衰竭的再发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姚俊功  鲁敏  孙琳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131-2134
目的对心房颤动患者经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房颤射频消融的病例170例。术前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验结果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术后3~12个月心房颤动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晚期未复发组和晚期复发组,对两组各项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影响术后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170例研究对象中,术后早期复发的有68例(40.0%),晚期复发的有58例(3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或血压≥130/85 mm Hg(OR=4.311,95%CI 1.726~10.771,P=0.002)、糖尿病或空腹血糖≥6.1 mmol·L~(-1)(OR=3.987,95%CI 1.616~9.839,P=0.003)、持续性房颤(OR=5.225,95%CI 1.577~17.312,P=0.007)、心房颤动病程(OR=1.012,95%CI 1.007~1.017,P<0.001)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或血压≥130/85 mm Hg、糖尿病或空腹血糖≥6.1 mmol·L~(-1)、持续性房颤、病程是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刘炫  佘凯  赵银花  熊伟  白上林  吴旭  蒲建峰   《四川医学》2022,43(5):448-452
目的 探讨影响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需在二尖瓣置换同期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术后1年为随访终点,以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窦性心律组(SR)及房颤复发组(RAF)。分析患者术前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房容积(LAV)、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开口面积(MVOA)、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资料,以及术后1年左心房参数及左心房逆重构率(LARR)。结果 射频消融术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4.76%。两组患者术前LAD、RAD、LVEF、MVOA、性别、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AV、LA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SR组LAD、LAV、LAVI均较术前减小(P<0.05);RAF组术后1年LAD较术前减小(P<0.05),但LAV、LAVI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SR组LAD、LAV、LAVI均较RAF组小,且LARR大于R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患者LAV(OR=1.040,P=0.03,95%CI 1.014~1.066)和LAVI(OR=1.060,P=0.03,95%CI 1.019~1.102)是预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结果示:LAV的界值为76.5 ml, LAV界值为34.75 ml/m2。结论 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有良好的效果,LAV>76.5 ml及LAVI>34.75 ml/m2是此类患者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良好的左心房逆重构是窦性心律维持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65例,收集患者临床和电生理资料,并随访患者术后房颤复发情况,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65例患者术后30例(46.2%)复发。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左心房直径>40 mm、消融术中未直接转为窦性心律、血浆BNP浓度>300 pg/ml是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心房直径>40 mm、消融术中未直接转为窦性心律、血浆BNP浓度>300 pg/ml是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口服氯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心房颤动复发及心房结构的影响。方法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射频消融组50例和射频消融+药物组(氯沙坦联合胺碘酮)50例。术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超声心动图复查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电学隔离后15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射频消融组8例,射频消融+药物组7例),每组各有4例患者转为三尖瓣峡部相关心房扑动,消融三尖瓣峡部后转为窦性心律。其他患者通过进一步消融及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与射频消融组比较,射频消融加药物组术后1 a左心房前后径减小,而心功能无明显变化。随访过程中射频消融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为60.0%,射频消融加药物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为3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口服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使左心房前后径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体重指数水平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球囊冷冻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和消融术后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1月~2018年8月成功行冷冻消融并符合入选标准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471例。依据患者手术前基线BMI水平分为正常体重组(18.5kg/m2≤BMI≤23.9kg/m2)、超重组(24.0kg/m2≤BMI≤27.9kg/m2)、肥胖组(BMI≥28kg/m2),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0.5±7.6个月。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随访期间术后复发率及BMI对球囊冷冻消融的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年龄更小,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低,左心房内径更大,高血压发生率也明显增高。平均随访20.5±7.6个月后,共有101例 (21.4%)患者复发。其中正常体重组28例(17.3%),超重组46例(20.7%),肥胖组27例(31.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Kaplan-Meier曲线提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着BMI水平增加,术后复发率明显增高(P=0.032)。COX单因素分析显示,肥胖和左心房内径与心房颤动复发存在相关性(P<0.05)。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HR= 1.049,95% CI:1.009~1.091, P=0.016)是心房颤动球囊冷冻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冷冻消融治疗,超重和肥胖的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随着BMI水平增加,患者消融术后的复发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讨论有肾移植病史的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以7例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进行射频消融的有肾移植病史的房颤患者为病例组,按照1:6配对原则(年龄、性别和房颤类型)选择对照42例。对比分析复发率、围术期合并症和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中均无围术期合并症和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在随访12个月时,有肾移植病史的房颤患者复发率更高(时序检验,P=0.027)。结论 有肾移植病史的房颤患者可以安全地施行射频消融术,但这类患者进行消融术后更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1.
张燕  徐健 《安徽医学》2019,40(8):858-861
目的分析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部分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体表心电图提示典型房扑、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房扑并成功给予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CTIA)手术的患者68例,随访6~34个月。根据术后随访是否发生房颤分为两组,其中发生房颤组23例,未发生房颤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P波宽度及离散度、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口服药物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P波宽度、P波离散度、LAD、LVEDD、LVEF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P波宽度及离散度是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AD、P波宽度及离散度是预测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徐辉  葛建军  汪洋  程光存 《安徽医学》2019,40(4):381-384
目的评价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将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60例患者作为消融组,行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及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消融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3. 93±30. 06) min,术后监护时间为(1. 97±0. 96) d,术后住院时间为(11. 83±5. 50) d,术后病死率为1. 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 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消融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64. 58±43. 92) min,手术时间为(300. 03±53. 43) min,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术前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在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手术安全可靠,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伴高血压患者磁导航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后应用缬沙坦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46例房颤伴高血压患者在磁导航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分为实验组(缬沙坦+氨氯地平)和对照组(氨氯地平),术后随访1年,记录心功能改善及房颤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1年随访,两组收缩压均较术前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29、0.68);术后3月时实验组CRP明显低于对照组(5.8±1.8mg/L vs 7.9±2.5mg/L,P<0.01),房颤复发率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vs 10,P=0.060),左心房前后径(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术后1年时实验组LAD(36.1±2.9mm vs 38.2±3.3mm,P=0.02)、房颤复发率(2 vs 8,P=0.040)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房颤复发14例、术后1年复发10例,复发组患者的持续性房颤比例、术前LAD、随访时LAD均高于未复发组(P均<0.05)。结论 房颤类型、左心房大小是房颤伴高血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房颤的预测因子之一,缬沙坦可减少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特别是可以减少术后3个月CRP及术后1年LAD,其疗效独立于缬沙坦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患者68例,测定消融术前患者体质量指数(BMI)、P波离散度及左房容积指数(LAVI),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成功组56例,复发组12例,分析2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复发组BMI、P波离散度及LAVI高于成功组,环肺静脉消融后,成功组P波离散度及LAVI较消融前明显减小,且明显低于复发组(P<0.05),而复发组2指标差异无明显变化,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波离散度及LAVI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为OR=1.263,95%CI 1.0181.676;OR=6.372,95%CI 3.2681.676;OR=6.372,95%CI 3.26818.348,P均<0.05)。结论 P波离散度及LAVI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并发心脏压塞的病例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3月在笔者医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112例,分析其发生心脏压塞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抢救效果。结果 112例患者中,6例患者发生心脏压塞,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心脏压塞发生率为5.35%。6例发生心脏压塞的患者中5例患者发生在术中,1例发生在术后2h。6例患者心脏压塞的首发表现主要为低血压、恶心、胸痛、意识模糊/意识丧失。本研究中6例患者经紧急处理后,其血流动力学能保持稳定,经心脏超声检查心包内未再有心包积液渗出。结论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并发心脏压塞需要早认识、早发现,心包穿刺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月我院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3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房颤类型:阵发性心房颤动26例,持续性/长时间持续性心房颤动4例。结果本组共行40次消融术,30例患者术中均达到消融终点,平均能量25 W。30例房颤患者消融术全部成功。仅环形隔离右上下肺静脉者1例,同时环形隔离左、右上下肺静脉者12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静脉狭窄、心肌穿孔、血气胸、心脏停搏和食管穿孔等并发症。3例房颤患者术中发生迷走反射,注射阿托品后恢复正常。其中2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术中转为窦性心律16例,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停用胺碘酮或心律平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微创、时间短、手术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手术配合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20例,同时予以术前、术中及术后有效的护理配合。20例房颤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5-78岁,平均(47.1±3.4)岁,房颤病史3-20年,平均(18.1±6.5)年。其中16例为阵发性房颤,4例为持续性房颤。结果本组20例行射频消融术患者中无一例死亡,均完成肺静脉电隔离;手术时间2.5-3.0 h。术中2例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反应,经处理停止操作后恢复。随访6-12个月,共2例(10%)近期(术后3个月内)出现房早、房速及房扑等房性心律失常,2例(10%)远期(术后3个月后)复发房颤持续时间〉30 s;均经过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处理后主观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心功能明显改善;远期复发患者经沟通症状改善,未接受二次射频消融治疗。结论射频消融术可明显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对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重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能减轻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高艳  刘悦  叶斌 《安徽医学》2023,44(3):245-251
目的 探究年龄、房颤和舒张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n=20)和非出血组(n=72)。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年龄、房颤和舒张压)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临床预测方程,检测方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效度,用分层回归分析差异变量舒张压在年龄和是否出血转化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房颤和舒张压存在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072,95%CI:1.007~1.142)、房颤(OR=12.980,95%CI:1.701~99.026)、舒张压(OR=1.076,95%CI:1.030~1.123)是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曲线下面积(AUC)=0.692,P=0.003,诊断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道2侧局灶性房颤的射频消融结果。方法 常规穿刺置入冠状窦电极、希氏束电极,右室心尖电极和/或右房Halo电板,确定诱发房颤的房早起源的大致部位,对起源于左房者,穿刺房间隔,置入标测电板至左、右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确定起源后进行电隔离消融。结果 例1为阵发性房颤.起源于左上肺静脉,例2为“无休止性”房颤,起源于右房后侧游离壁。例1采用8mm大头消融电板,对左上肺静脉主干进行片状消融,功率20W,放电7次,消融成功。例2先采用最早激动部位消融未成,后改为“井”形线性消融,获得即刻成功。随访16和15个月,例1房颤未发作,例2术后15d房颤复发。术中、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局灶性房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