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以及双侧椎弓根螺钉三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自2007年6月~ 2009年12月分别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A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B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C组)三种方法治疗下腰椎病变共84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A组26例,B组30例,C组28例;记录并对比三种手术方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通过影像学评价三种手术方法病例其术前、术后、最后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其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 三组病例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液量等方面A组优于B组和C组,B组优于C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36个月(平均20个月).在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方面三组病例术后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最后随访时A组病例有明显的丢失,而B组和C组病例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维持.最后随访时融合率为:A组96.2%,B组96.7%,C组92.9%,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最后随访时JOA评分,三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省等优点,特别是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的置入进一步减少了创伤,提高了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但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强度有限,需慎重选择,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稳定性好,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单节段病变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8~76岁,平均53.0岁;腰椎间盘退变3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MeyerdingⅠ度)16例;L_(3,4)5例,L_(4,5)70例,L_5S_111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5例(正中切口组),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1例(通道组)。记录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根据影像结果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液方面,通道组优于正中切口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正中切口组少于通道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但通道组出现切口表皮坏死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神经损伤3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为5.0%,通道组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6%,通道组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 d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患者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裂肌面积: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为(789.00±143.15)mm~2,术前为(1066.00±173.55)mm~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为(992.00±156.75)mm~2,术前为(1063.00±172.13)mm~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等级方面: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为95.6%,通道组为95.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现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JOA评分:正中切口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7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1~29分(平均25.20±2.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64±2.27)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3~29分(平均26.7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采用正中切口显露方式相比,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具有更多的优点,包括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但通道下肌间隙入路也存在手术并发症高等不足,特别是在早期开展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肌间隙入路通道显露下腰椎固定融合术的并发症。[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12月共治疗腰椎疾病467例,男203例,女264例;平均年龄(57.63±9.16)岁;单节段病变415例,两节段病变52例。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58例,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192例,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217例。观察其临床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术中并发症:异常出血2例、腰椎病变节段定位错误6例、椎弓根骨折7例、终板损伤4例、硬脊膜撕裂和脑脊液漏3例、神经损伤9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12例、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正确15例。术后并发症:切口表皮部分坏死19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切口深部感染1例、椎间排斥反应1例、血肿2例、再次手术6例。共446例获得6~36个月,平均(19.65±5.87)个月的随访。随访期内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出现融合器向后移位2例,融合器沉降19例。随访病例中除23例不能明确外均获得椎间融合,JOA评分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病变临床效果良好,但也存在较高的并发症,特别在早期开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与双侧椎弓根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3年随访结果。方法手术治疗62例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其中30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A 组),32例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B 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 A 组优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腰痛 VAS 评分与 JOA 评分:术后各时点(术后1周和术后6、12、24、36个月)两组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与双侧椎弓根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治疗下腰椎病变3年随访疗效均满意;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创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7例巨大型LDH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采用正中切口入路22例(正中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 1例,L3,4、L4,5 30例,L4,5、L5S1 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的早期并发症。[方法]男47例,女65例;年龄29~79岁,平均55.1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变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1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7例。单节段病变93例,双节段病变19例。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出现腰椎病变节段定位错误3例、异常出血2例、硬脊膜撕裂并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骨折3例、终板损伤2例。术后出现切口问题10例、血肿形成2例、神经损伤5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3例、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正确10例、再次手术2例、融合器移位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1%。[结论]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开展的早期阶段。并发症的发生除了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病例和融合器的选择、手术操作亦是重要的因素。只要严格手术适应证的选择、细致的手术操作,以及影像系统的辅助应用,并保持循序渐进,可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女46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岁。其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1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L3,4 5例,L4,5 42例,L5S1 1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2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椎间融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对比两组病例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程度,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功能恶化现象。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在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病例术后5 d与术前相比,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 d相比,均获得良好的维持。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或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可、植骨融合率高、恢复快、临床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方式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操作步骤少,不需要特殊器械,因而,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可在部分腰椎单节段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中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重不稳。其中26例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当,但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正中入路小切口与通道下经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并发症。方法采用传统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小切口组)治疗16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通道下经肌间隙入路下同样的联合固定融合技术(通道组)治疗11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对两组早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和通道组并发症病例数分别为22例(13. 25%)、37例(33. 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发生任意并发症、仅发生次要并发症、切口愈合问题及其他并发症4项中,通道组发生率均高于小切口组(P 0. 05)。结论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通道组明显高于小切口组,主要发生神经损伤及切口皮肤问题。通道下手术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应选择合适病例,严谨操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切口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对我院收治的50例腰椎退行性变(腰椎失稳、单侧症状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单侧TLIF椎间植骨融合、辅助同侧钉棒及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采用单侧长4~6cm的旁正中椎旁切口,钝性分离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并显露关节突,直视下症状侧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置入椎弓根螺钉并Cage植入、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等操作。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100~160min,平均125min,出血量160~330mL,平均250mL。术后平均引流量40mL,无血肿及术后感染、无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获得8~24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无椎弓根钉、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并且在随访期间内没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在固定融合后3~18个月取出内固定钉棒后3~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价疗效,优35例(70%),良13例(26%),可2例(4%),效果优良。结论小切口单侧TLIF椎间植骨融合、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有效固定融合并预防邻近上下节段退变,具有对入路软组织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下腰椎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下腰椎不同固定方式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下腰椎标本6具,测定L4/5节段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个方向ROM和刚度值的变化,按5组顺序依次测试:A组(正常下腰椎标本组);B组(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C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D组(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E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各运动状态ROM有减少,而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各运动方向ROM与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各运动状态ROM有减少,而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D组各运动方向ROM与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C组各运动状态ROM有增加,而刚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稳定性,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具有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同的稳定性,临床上可根据病例的具体情况,如身高体质量指数、病变类型及病变节段稳定程度选择性地应用上述两种固定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5例行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单边固定组),20例行后正中入路双边椎弓根固定结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式(双边固定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8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双边固定组中1例未融合),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腰痛缓解较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辅助下单侧椎弓根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40例单节段下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多裂肌间隙人路,经椎间孔融合器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在椎间盘镜通道辅助直视下行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根据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及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切口长3.0~4.0cm,平均3.3cm。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量90~400ml,平均150ml。术后切口无感染、皮肤坏死。40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月。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从术前(6.8±2.6)分降至(2.7±1.3)分,腿痛VAS评分从术前(8.1±2.4)分降至(2.9±1.4)分。疗效评定采用Nakai标准:优25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92.5%(37/40)。所有患者无螺钉松动、断裂及cage移位等并发症。结论Quadrant系统下多裂肌间隙人路单侧椎弓根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稳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男 8例.女 22例;年龄 39~68岁.平均 53.7岁。腰椎间盘退变 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 4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 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 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I度) 6例。 L3.4 2例、L4.5 20例、L5S1 8例。采用单侧显露、减压、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在自行设计的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进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影像学评价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法)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 75~110 min.平均 89 min;术中出血量为 180~500 ml.平均 285 ml.均未输血。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I型 24例. II 型 6例。术后 2例病例出现终板切割.融合器部分陷入终板及椎体内。随访时间 12~36个月.平均 22.5个月。除 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 96.7%。随访过程中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未出现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移位现象。 JOA评分由术前的 10~16分(平均 13.0分)提高到 22~27分(平均 25.2分).改善率为 61.7%~90.5%.平均 72.5%。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组配型横突拉钩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组配型横突拉钩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腰椎骨骼标本和腰部软组织的观察、测量,设计制作了以腰椎横突为固定支点的组配型拉钩,将其应用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植骨的手术方式,并与传统椎板拉钩的使用进行比较。对比2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切口长度、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法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方面,组配型横突拉钩组优于椎板拉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及最后随访JOA评分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椎板拉钩相比,组配型横突拉钩具有容积小、组装方便、把持性好、固定确切、视野大、对手术操作干扰小以及适合人群和手术方式广泛等优点,可作为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显露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80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40例在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辅助下行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微创组),40例采用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双侧弓根螺钉内固定(常规组)。使用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微创组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而其他时间相比两组VAS评分与ODI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少于常规组。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开放减压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微创通道下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出血少、稳定可靠、疗效确切等优点,更加符合微创原则。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Posterior lumbar fixation with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s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with good success rates. Long-term follow-ups show reduced reoperation rates, a decrease in pain scores, and few com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pedicle screw fixation devic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reoperation rate of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 fixation with that of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360 degrees anterior and posterior fusions for incapacitating low back pain due to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unresponsive to at least 6 months of aggressive nonoperative treatment. METHODS: One hundred five patients underwent a combined circumferential lumbar fusion with posterior fixation for discogenic pain by one surgeon between August 1993 and February 2003. Seventeen patient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owing to their preoperative etiology for fusion or a prior instrumented posterior fusion.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was done on all 88 remaining patient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in the office, by phone, or by mail to obtain functional outcome measures. Any subsequent operations by this surgeon or another were recorded. The comparison focused on the rate of reoperation on the region of posterior lumbar fixation. RESULTS: Sixty-seven patients have had at least a 2-year follow-up. Twenty-four patients had a posterior fusion with pedicle screws, and 43 had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 fixation. Nine patients of the pedicle screw population (37.5%) had a reoperation to remove their instrumentation. Two patients of the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 population (4.7%) had reoperations on their lumbar spin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type and reoperation (P = 0.001). CONCLUSION: The success of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s in circumferential fusions is justifi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传统正中入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与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治疗单节段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special type lumbar disc herniation,STLDH)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 2009年3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STLDH患者73例,其中A组41例,B组32例.比较两组的手术创伤、全身炎性反应、临床疗效、融合率及椎旁肌损伤.[结果]A组随访时间平均2.8(2.2~4.1)年,B组2.7 (2.1 ~4.2)年.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3d内的最高体温、术后24h外周血的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以及肌酸激酶、术后6dC反应蛋白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优于A组.末次随访时,两组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腿痛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ODI及腰痛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优于A组;A组和B组椎间坚强融合率分别为92.7%、93.8%,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多裂肌萎缩比分别为(36±14)%、(16 ±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STLDH;与传统正中入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相比,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全身炎性反应轻、椎旁肌损伤小及术后腰背痛程度较轻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