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癌化疗栓塞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肝硬化的形成作用。材料与方法 动态观察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前后血清中HA(透明质酸),HPC-Ⅲ(人三型前胶原、Ⅳ-C(四型胶原)、LN(层粘蛋白)4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含量变化,并经疗栓塞导管端位置分为2组,一组30例导管端位于肝固有动脉,另一组16例导管端位于肝节段动脉。结果 肝固有动脉组,首次TACE前后上述4项指标含量无明显差异(P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94例肝占位病变的肝脏动态CT扫描。对肝脏动态CT扫描检查技术中,注药速率,扫描时机的选择等进行了讨论,对肝癌和肝血管瘤与其周围肝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中的峰值间期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还讨论了肝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宋步需  赵金良 《人民军医》1998,41(12):695-696
常温下阻断入肝血流,行肝叶或肝段切除术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但由于肝脏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一般阻断时限在20min之内。合并肝硬化者,阻断时间稍长即可导致肝功明显损害〔1〕。我院自1986~1996年应用肝钳半肝阻断法行肝段切除术107例,取得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107例,男80例,女27例;年龄1.5~74岁。其中恶性肿瘤67例:原发性肝癌54例并肝硬化者,占83.7%;转移性肝癌13例(结、直肠癌转移11例,眼黑色素瘤及乳癌转移各1例)。良性病变40例:肝囊肿9例,肝外伤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5例,肝腺瘤2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肝脓肿2例,肝…  相似文献   

4.
为合并肝功能障碍者施行肝切除,术后残肝的质和量与病人预后关系密切。因此,近年来针对限制性肝切除术的一些环节,许多作者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探索。某些位于第一、二肝门附近的肝肿瘤,常规方法已不能切除。体外肝切除技术(Extracorpoealhepatic resection,ECHR)为这类肝肿瘤的切除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就此对有关的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巨大肝血管瘤误诊为肝囊肿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人 ,女 ,74岁 ,反复头昏、头痛 3年 ,上腹部不适 2年 ,加重 1 d。查血压 :2 6/1 2 k Pa(1 k Pa=7.5 mm Hg) ,双肺呼吸音粗 ,心尖区可闻 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向腋下传导 ,临床诊断 :高血压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二尖瓣关闭不全。 B超检查 :仪器为 Aloka SSD-63 0黑白超声诊断仪 ,探头为 3 .5 MHz腹部线阵式探头 ,病人取左侧卧位 ,在右肋缘下斜断扫查 ,于肝右叶探及 1 1 .8cm× 9.8cm无回声区 ,其边缘整齐、光滑、壁薄 ,与周围组织境界分明 ,后壁和深部组织回声增强。胆囊大小形态正常 ,壁增厚 ,毛糙、呈“双边”征 ,于腔内可见多个大…  相似文献   

6.
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报告了102例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经验。提出了手术切除的指征;主张采用肝门间歇阻断法控制出血;提倡以肝癌的局部切除术替代标准的肝叶切除术;认为肝癌的二期切除和复发性肝癌的再次切除是提高长期生存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肝脏单结节样脂肪浸润的影像诊断程红岩,章韵肝脏的不规则或局灶性脂肪浸润常能与肝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但当脂肪浸润表现为球形或卵圆形时,易与肝脏肿瘤相混淆。笔者讨论9例肝脏单结节样脂肪浸润的影像表现。一、材料与方法:笔者搜集1987年7月至1992年3月...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讨阻断肝血流施行肝脏手术前,增加矸细胞糖原含量能否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机制。将1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术静滴高浓度葡萄糖),均采阻断第一肝门行病变肝脏切除术,术中获取肝组织标本测定组织中ATP含量及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5天的肝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于肝脏缺血后及再灌注1h,实验组肝组织A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后第1、5天,实验组肝功能改善程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外引,氧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明显参与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但在程度上实验组显著轻于对照组,提示临床上在阻断肝脏血流前,增加肝细胞糖原含量可有效地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其间,肝细胞糖原能显著抗原自由基的损伤作用,可能是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对30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肝脏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主要分支进行了观察和测量。重点探讨了肝内门 分流术中建立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永久性肝内分流通道时经常选用的血管段的部位、管径、穿刺点间物距离、各主要分支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定位方法。结果表明,肝右静脉或中脉近端1-2cm处与肝门静脉左支横部中点至角部的血管段之间是建立肝内分流通道的理想部位,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详尽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肝动脉栓塞化疗对肝损害的观察(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肝动脉栓塞化疗对肝损害的观察(附100例分析)肖承江郑丽吟蒋晓红笔者从我院600例接受肝动脉碘油化疗(HAI-Lp)或碘油化疗加明胶海绵栓塞(HAI-Lp-Gs)治疗的病例中,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100例,依丙氨酸转氨酶(ALT)、胆红素(BIL)及血...  相似文献   

14.
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与经肝静脉逆行栓塞治疗肝癌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肝动脉栓塞与经肝静脉逆行栓塞联合应用(THAE-RHV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资料和方法:8例患者进行THAE-RHVE。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进先用带囊导管阻断所属肝叶或段静脉,然后向肿瘤的供血动脉注入碘油-抗癌乳剂,最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经肝静脉逆行栓塞时,在球囊导管完全阻断载瘤区肝静脉下逆行注入无水酒精-泛影葡胺(1:1)混合剂。结果:THAE-RHVE技术均成功、无并发症。2-3周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线粒体在肝再生早期的作用,寻找肝再生早期的标志蛋白.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70%肝部分切除组(PH组)和假手术组(SH组),每组再分为3个小组,每组5只,手术24h后处死大鼠,取相同部位的肝组织进行检测.PH组和SH组配对,独立重复实验3次;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线粒体,二维电泳(2-DE)分离线粒体蛋白质,采用PDQuest 7.4软件分析2-DE图谱;MALDI-TOF MS技术鉴定差异表达蛋白,采用Mascot方法 进行数据检索,对部分差异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25个差异表达蛋白点(P<0.05);与SH组比较,PH组中有3个蛋白点上调,22个蛋白点下调.质谱技术成功鉴定出其中22个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参与了多条代谢途径,如糖代谢、脂代谢、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生物转化以及信号转导等.结论 肝再生早期,线粒体通过多条代谢途径对其进行调节;亚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有利于寻找肝再生相关的标志蛋白,为肝再生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暂时性阻断肝静脉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暂时性阻断肝静脉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王茂强张金山为了提高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近年国外一些学者对传统的介入技术进行了一些改进,发展了几种新方法,其中,暂时性阻断肝静脉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ch...  相似文献   

17.
病人,女,45岁。纳差、乏力、腹胀1年,双下肢肿、尿少半年。门诊肝脏磁共振:(1)肝左叶海绵状血管瘤,(2)肝脏增大,原因待查,(3)少量腹水。自发病以来,体质量减轻约10kg。无肝炎病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体温36.7℃,脉搏85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10/80mmHg(1mmHg=0.1333kPa)。中年女性,发育正常,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未见肝掌,面部有一枚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相似文献   

18.
兔VX2肝癌肝动脉插管栓塞术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相似文献   

19.
20.
人肝脏器官内肝静脉与门静脉吻合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