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姜海天  郭斌  王礼建  范磊  李盘欣  张齐生 《塑料》2014,(3):62-64,102
将微晶纤维素(MCC)经NaIO4氧化制备出双醛纤维素(DAC),并以此对热塑性淀粉(TPS)进行增强,再以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MA-g-PE)为增容剂,与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制备出DAC/TPS/LDPE复合淀粉基塑料。通过电子拉力机、吸水率测试、热重法和转矩流变仪,研究MA-g-PE用量对DAC/TPS/LDPE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A-g-PE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水性能和加工性能,且当添加量为4%时,淀粉基塑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汪磊 《精细化工》2022,39(4):712-718
以1 ,3 ,5-三甲基-1 ,3 , 5(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D3F)、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i)为功能单体,在碱胶催化下制备乙烯基封端含氟聚硅氧烷(FSI),再以注塑级聚丙烯(PP)为基体树脂,以全氟己基乙烯(TE-6)为二次疏水改性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为交联剂、马来酸酐接枝PP(MAH-g-PP)为增容剂,高温熔融聚合形成互穿网络结构(IPN)FSI/PP复合疏水材料。采用FTIR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拉力试验机、接触角测量仪、SEM、AFM和TG-DSC对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和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D4Vi封端剂用量为FSI总量的0.05wt%,MAH-g-PP用量为FSI/PP总量的6wt%,TMPTA添加量为FSI/PP总量的3wt%时,改性后FSI/PP疏水角达到138.3o,疏油角达到46.1o,相比于纯PP分别提高55.56%、157.54%。  相似文献   

3.
采用淀粉和聚乙烯醇经马来酸酐干法酯化制备淀粉胶黏剂,在制备过程中加入一定比例功能内交联剂异氰酸酯调胶制备改性淀粉胶黏剂,并制备胶合板,以达到提高其耐水性目的。本实验通过改变马来酸酐占干基淀粉的质量分数对淀粉胶黏剂的各项性能影响。并对胶黏剂进行物化性能、力学强度及耐水性测试,同时采用热重分析仪(TG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进行系统表征。DSC测试结果表明,马来酸酐酯化淀粉降低了淀粉的糊化温度,TGA测试结果表明,马来酸酐酯化淀粉相对于纯淀粉,提高了热稳定性,FTIR表明马来酸酐成功酯化到淀粉分子上,并且缔合作用随着马来酸酐量的增加而增强;SEM扫描表明马来酸酐加入使淀粉发生了酯化反应,提高胶合板的胶层的连续性,马来酸酐酯化淀粉同时也提高淀粉胶粘剂胶合板的胶合强度f。  相似文献   

4.
竹粉用量对PVC/竹粉复合材料阻燃抑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的聚乙烯蜡接枝马来酸酐对竹粉进行改性,并制备了PVC/竹粉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竹粉用量对PVC/竹粉复合材料阻燃抑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PVC/竹粉复合材料的氧指数随着改性竹粉用量的增加而下降;②当改性竹粉的用量为10~50份时,PVC/竹粉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性能达到FV-0级,水平燃烧性能达到FH-1级;...  相似文献   

5.
银鹏  马宏鹏  郭斌  李盘欣 《中国塑料》2021,35(12):16-20
为提高热塑性淀粉(TPS)塑料的力学和耐水性能,通过挤出工艺制备了含量为1 %(质量分数,下同)的聚乳酸纤维(PLAF)及不同含量的聚乙烯醇纤维(PVAF)共同增强的热塑性淀粉复合材料。研究了含量为0.2 %~1.4 %的PVAF对TPS/PLAF/PVA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断面形貌、耐水性能及转矩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加入PLAF和PVAF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表面耐水性能;当PLAF和PVAF含量为1 %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从纯TPS的1.98 MPa提高到10.53 MPa,冲击强度由纯TPS的33.4 kJ/m2提高到62.23 kJ/m2,水接触角由纯TPS的46.34°提高到65.02°,TPS/PLAF/PVAF复合材料的平衡扭达到最大值15.75 N·m。  相似文献   

6.
以小麦秸秆(WS)为增强剂,按不同含量与热塑性淀粉(TPS)共混,并通过挤出和注塑成型的方法制备了WS/TPS复合材料。通过电子拉力机、扫描电镜(SEM)、冲击强度试验机和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含量对TPS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小麦秸秆含量为1%时,WS/TPS的力学性能优异,拉伸强度为6.89 MPa,冲击强度为7.05 kJ/m2。  相似文献   

7.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聚乳酸/改性淀粉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含量的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对聚乳酸/改性淀粉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且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的加入改善了聚乳酸与淀粉的相容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添加量为0.5份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61.6%,断裂伸长率提高了53.1%,弯曲强度提高了104.7%,同时还能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和耐水性;改性淀粉与聚乳酸两相紧密连接。  相似文献   

8.
研究通过四氢呋喃、聚乙二醇、马来酸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四种改性剂对MoS2进行改性,改性后MoS2作为填充剂,通过乳液共混法与天然胶乳共混胶凝后制备橡胶复合材料,研究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力学性能及老化性能。结果表明:四种改性剂均能有效降低橡胶复合材料的焦烧时间和正硫化时间,马来酸酐改性后的MoS2与天然橡胶共混所得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好;当马来酸酐用量为MoS2的2.5份时,拉伸强度最好;当马来酸酐用量为MoS2的5份时,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最好;当马来酸酐用量为MoS2的12份时,定伸应力最优。  相似文献   

9.
通过基于体积拉伸流场作用为主的双轴偏心转子挤出机制备了热塑性淀粉(TPS)和TPS/有机蒙脱土(OMMT)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TPS/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耐水性能。结果表明,在甘油和拉伸流场的协同作用下,OMMT片层间距增加,并均匀分散在塑化良好的TPS基体中。低含量时,OMMT在TPS/OMMT纳米复合材料形成剥离结构,高含量时OMMT主要以插层结构存在;与TPS相比,TPS/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耐水性有明显提升。其中,拉伸强度最大提升幅度为43.8%;初始降解温度最大提升幅度为20.1℃;接触角最大提升幅度为25.7°。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TAC)和十二烷基二甲基卞基氯化铵(DDBAC)改性蒙脱土,以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作相容剂,通过熔融插层法制备了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PP/OMMT).结果表明,PP-g-MAH能有效地改善PP与OMMT的相容性,当OTAC改性的蒙脱土(OMMT-O)用量为5wt%、PP-g-MAH用量为10wt%时,PP/PP-g-MAH/OMMT-O纳米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为5.4 KJ/m^2,比纯PP提高了80%,极限氧指数(LOI)由PP的18提高到23.X射线衍射(XRD)测试表明,PP已经插层进入到蒙脱土片层中,部分蒙脱土产生了剥离.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差异,模拟3种试验环境,考察在不同的温、湿度使用环境下,评估其各项力学性能,为不同需求用户合理的选择包装材料提供参考意见。根据国家发布的最新方法标准进行各项力学性能测试,结合不同试验项目的试验数据,对不同种类薄膜的7个重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高温高湿试验环境下断裂伸长率、摩擦因数、水蒸气透过量、雾度、润湿张力均高于其他两种环境,最大测试数值分别为654.8 %、0.633、13.8 g/(m2·24 h)、5.8 %、73 m·N/m;在低温低湿试验环境下拉伸强度、热收缩率均高于其他两种环境,最大测试数值分别为386.5 MPa、3.2 %;表明每种薄膜在不同的性能测试中各有优劣,在日常使用中根据需求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刘鑫  郭恒亚  黄明 《中国塑料》2019,33(10):100-104
针对传统的动模旋转垂直转盘式双色模具结构因模具自重而产生倾斜磨耗导致模具运转不顺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水平转盘结构对射式双色注塑模具。通过分析汽车挡风玻璃装饰条的产品结构特点和成型工艺,详细设计了该产品的双色热流道塑料模具,并结合双色模具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斜楔弹簧侧抽芯机构,依靠斜导柱上的缺口来实现硬胶注射时不进行侧向抽芯,软胶注射完成后进行侧向抽芯动作,从而保证产品尺寸精度。最后通过在对射式注塑机上进行实际生产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具结构设计合理,能满足客户的生产工艺要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郭海倩  吴晓红  李晨  王芳  刘曙 《中国塑料》2019,33(6):106-111
对食品包装材料迁移物的风险评估是控制包装材料中迁移物对人类身体健康危害的有效手段,其中暴露评估是风险评估中的关键步骤,暴露评估方法包括确定性评估和概率评估。本文针对不同暴露评估方法(包括欧盟传统确定性评估方法、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方法以及改进的确定性评估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引入分层思想,选择合适的暴露评估方法。优先选择操作简单,方便易行的确定性评估方法,当确定性评估方法得到的结果无法准确判断暴露的情况,则进一步选择概率评估法进行评估。概率评估法可以得到更精确的结果,同时概率评估法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并建立模型。  相似文献   

14.
以聚酰胺6(PA6)为基体树脂,采用增韧剂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弹性体(POE-g-MAH)对PA6进行增韧改性研究。制备了不同增韧剂含量的改性PA6,研究了POE-g-MAH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流动性能的影响,以及复合材料在常温、低温及高寒条件下的韧性及拉伸性能,并利用SEM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增韧剂质量分数为20%时,材料的综合性能较优;复合材料在低温下韧性良好,在-50℃高寒条件下当增韧剂质量分数为20%、30%时仍具有良好的韧性,冲击强度较纯PA6提高了130%、350%,断裂伸长率较纯PA6提高了195%、230%;低温拉伸强度随着温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压差法、等圧法研究了4种阻隔性塑料薄膜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透过量,分析了温度、薄膜类型和厚度、相对湿度对透气性能的影响关系,对比了2种测试方法的薄膜透氧量。结果表明,12 μmPET、12 μmPET/Al、25 μmPET和25 μmPVDC薄膜的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透过量都受温度影响显著,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对数形式与热力学温度的倒数都呈线性关系;这4种阻隔性薄膜对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透过性能都存在明显差异,12 μmPET薄膜的透过量最大,25 μmPET薄膜和25 μmPVDC薄膜次之,12 μmPET/Al薄膜最小,而且它们对二氧化碳和氧气的透过量之比值都超过了4倍,都具有优良的阻隔性能和选择透过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工作环境因素对橡胶减震器振动传递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振动传递率曲线逐渐向高频方向移动,降低了减震器的高频减振效果;随着疲劳程度的加深,振动传递率曲线逐渐向低频方向移动,提高了减震器的低频减振效果;在老化与疲劳共同作用下,对振动传递率影响最大的工作环境因素为老化温度,其次为老化时间,最后为预位移-加载振幅和疲劳次数;与疲劳作用相比,老化作用对振动传递率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曾宪奎  黄年昌  李营如  张杰  郭磊 《橡胶工业》2018,(12):1394-1397
研究炭黑用量对橡胶减震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黑用量的增大,胶料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减震器的硬度、静刚度和动刚度呈增大趋势,损耗因子呈减小趋势,振动传递率呈增大趋势,且在炭黑用量为20份时,振动传递率最小,减震器减震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8.
以苯甲酸、蓖麻油酸、氧化锌和氢氧化钙为主要原料,辅以β二酮、亚磷酸三苯酯、季戊四醇等辅助热稳定剂,制备了苯甲酸蓖麻油酸钙/锌液体热稳定剂。考察了钙锌比、辅助热稳定剂用量等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通过刚果红试纸法对其静态热稳定性进行测试,转矩流变仪法以及双辊开炼法对其动态热稳定性进行测试。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添加热稳定剂的聚氯乙烯(PVC)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钙锌比为3∶1,β二酮用量为0.75 g,亚磷酸三苯酯用量为10 g,季戊四醇用量为1 g时,产品对PVC的热稳定性最好,动态热稳定性可达1 180 s,平衡扭矩为21 N·m。  相似文献   

19.
周国发  郭勇  陈松 《中国塑料》2019,33(1):65-71
模内微装配成型微型机械转动副装配界面的冷却收缩自紧接触特性是创造运动副可运动性能的关键调控因素,如何准确预测和调控其自紧接触特性是模内微装配成型的技术关键。基于实验建立的热黏弹塑性本构关系,构建了成型过程中运动副微装配界面收缩自紧热黏弹塑性接触特性的模拟方法。结果表明,运动副微装配界面的最大装配过盈量、间隙量和驱动摩擦阻力扭矩与二次成型熔体注射温度呈正关联关系,降低二次成型注射温度,有利于提高模内微装配成型微型机械转动副装配界面的配合精度,并大幅减小其微型机械转动运动副获得可运动性能的最小驱动摩擦阻力扭矩;当二次成型注射温度由503 K降至463 K时,其驱动摩擦阻力扭矩由3.61 N·mm减至2.35 N·mm,降幅为34.9 %。  相似文献   

20.
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毒性和代谢方面介绍了该类增塑剂。同时,简述了其前处理和仪器检测的方法,另外还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标准现状,并对增塑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科研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