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明确氟啶胺和咯菌腈及其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研制新的防治草莓灰霉病药剂配方并明确其田间防效。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氟啶胺、咯菌腈及其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以Wadley法进行增效作用评价,并验证该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氟啶胺和咯菌腈以质量比1∶5、3∶2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其增效系数分别为1.82和2.07;氟啶胺和咯菌腈以质量比1∶1、1∶3、2∶3、2∶1、3∶1、4∶1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相加作用,但以质量比5∶1复配时,则表现拮抗作用;氟啶胺和咯菌腈以3∶2复配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效最高可达91.00%,比使用单一化学药剂效果好,而且比对照药剂高。综上,氟啶胺和咯菌腈及其复配物对草莓均无药害,且对草莓生长无影响;氟啶胺与咯菌腈以3∶2进行复配,可以在草莓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啶酰菌胺、咯菌腈及其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通过Wadley法进行增效作用评价,并验证了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和咯菌腈以质量比1∶1、5∶1、3∶1、2:1、3∶2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表现增效作用,以质量比1∶3、1∶4、1∶5、4∶1复配则表现相加作用。其中3∶1复配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增效系数为4.47,田间对草莓灰霉病的最佳防效可达74.40%。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防控番茄灰霉病、减少番茄果实的农药残留,作者开展了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悬浮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 d、14 d和21 d,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1 50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优于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1 000倍液、50%啶酰菌胺1 250倍液;药后14 d、21 d,50%啶酰菌胺1 25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优于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1 000倍液。观察发现,两种药剂在本试验剂量下对番茄安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建议保护地番茄生产中可喷洒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1 000~1 500倍液防治番茄灰霉病。  相似文献   

4.
以番茄叶霉病菌为靶标,采用孢子萌发法,研究了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番茄叶霉病菌毒力的影响,并对该混合物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质量比2∶1混配后,对叶霉病菌具有显著的毒力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94;在田间试验中,该组合(2∶1)在240~300g a.i.·hm~(-2)的剂量下,对番茄叶霉病也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81.96%~89.09%,与对照药剂10%苯醚甲环唑WG 120g a.i.·hm~(-2)相比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没有显著差异。这2种药剂的混用能够发挥不同药剂的作用特点,增强杀菌活性,对延缓抗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25%啶菌噁唑(菌思奇)乳油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我们开展了相关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啶菌噁唑750倍液和500倍液连续施药2次后,第2次药后7d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为63.46%和66.01%,防治效果较好,且番茄未出现药害症状。  相似文献   

6.
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6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6种药剂的抗性背景,发现它们对啶酰菌胺具有不同水平的抗性。同时结合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评价了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具有低等抗性的2株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49%和53.04%,对3株高等抗性的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0.16%、51.67%和32.24%。说明灰葡萄孢的抗性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啶酰菌胺的杀菌活性。2013年和2014年的田间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施药量为375g·(667m2)-1时,防治效果分别为94.34%和90.39%。在施药量为300g·(667m2)-1时,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与对照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都很显著。综上所述,现阶段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仍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两种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2种新杀菌剂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保护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4.04μg·mL~(-1)和10.79μg·mL~(-1),治疗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26.30μg·mL~(-1)和45.93μg·mL~(-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新药剂在推荐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防效可达80%以上,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由灰葡萄孢引起的蓝莓灰霉病是蓝莓生长和贮藏期间的重要病害,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蓝莓灰霉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4种杀菌剂对蓝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化学杀菌剂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腐霉利、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硅唑、多菌灵、己唑醇、啶酰菌胺、溴菌腈、嘧霉胺和噻呋酰胺,EC50值分别为0.56、0.81、0.82、1.46、1.65、1.77、11.86、13.76、55.85和425.76 mg·L-1;生物杀菌剂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丁子香酚、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和井岗霉素,EC50值分别为1.13、13.65、59.47和499.38 mg·L-1。  相似文献   

9.
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烯肟菌胺与丙森锌按照不同配比(质量比1∶1、1∶3、1∶5、1∶7及1∶9)复配对番茄早疫病菌的联合毒力,并验证了60%烯肟菌胺·丙森锌(质量比1∶9)水分散粒剂(WG)对番茄早疫病的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烯肟菌胺与丙森锌单剂对茄链格孢菌的EC50值分别为1.5140mg·L-1和11.9888mg·L~(-1),烯肟菌胺与丙森锌按1∶1、1∶3、1∶5、1∶7及1∶9混配时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番茄早疫病发病初期间隔7d连续喷施2次60%烯肟菌胺·丙森锌WG对番茄早疫病具有较好防效,推荐剂量为480~960g·hm~(-2)。  相似文献   

10.
经室内外试验,研究了苯醚甲环唑与克菌丹混配对苹果轮纹病的抑制效果与防治效果。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克菌丹的有效成分配比为1∶2~8时均表现增效作用,其中有效成分配比1∶4增效作用明显,增效系数达1.73,为最佳配比。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0%苯醚甲环唑·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2 000倍液对苹果轮纹病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90.90%以上,且分别减少制剂投入量50.55%、67.04%、75.27%,分别减少农药成本35.37%、56.92%、67.69%。苯醚甲环唑与克菌丹混配制剂可作为防治苹果轮纹病的农药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Fr.)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从辽宁省番茄产区采集、分离纯化获得206株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结果表明,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EC_(50)值在 0.001 3~0.073 1 μg·mL~(-1)之间,平均值为(0.022 7±0.014 5)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EC_(50)平均值(0.022 7±0.014 5) μg·mL~(-1)作为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从206 株菌株中选取对氟啶胺敏感性不同的39株菌株,测定其对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啶酰菌胺及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6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依次为氟啶胺咯菌腈啶酰菌胺异菌脲腐霉利嘧霉胺,氟啶胺与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啶酰菌胺和咯菌腈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2.
柠条与蘑菇渣堆肥复配基质改善黄瓜育苗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农26号黄瓜为试材,以传统的草炭蛭石混合基质作对照,探究了不同配比的柠条与蘑菇渣堆肥复配基质改善黄瓜育苗基质理化性状和幼苗质量的效果。结果表明:合理配比的柠条与蘑菇渣堆肥复配基质,在理化性状方面符合育苗要求,且育出的黄瓜幼苗质量优于传统的草炭基质。综合考虑,复配基质B2(柠条堆肥∶蘑菇渣堆肥=3 V∶2 V,替代60%草炭)和D4(柠条堆肥∶蘑菇渣堆肥=1 V∶4 V|替代20%草炭)能大幅改善黄瓜育苗质量。在草炭资源匮乏而柠条、蘑菇渣资源丰富地区,可以按B2基质配方替代草炭进行育苗。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湖南省草莓灰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化及变异规律,采用荧光标记技术对湖南省9个地理菌群的180株草莓灰霉病菌基因组DNA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9对SSR引物共检测到56个观察等位基因(Na),平均值为6.22;有效等位基因(Ne)为1.27~4.89,平均值为3.44;不同位点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1~0.80,平均值为0.65;不同位点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7~1.83,平均值为1.34。供试180株样品9个SSR多态性位点上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13~0.91,不同位点PIC差异大,这一规律与I和H基本一致。不同SSR位点总的遗传多样性(Ht)为0.21~0.77,平均值为0.65;群内遗传多样性(Hs)为0.19~0.50,平均值为0.40;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0~0.46,平均值为0.37;基因流(Nm)为0.58~4.47,平均值为1.16。不同地理菌群平均观察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分别为2.93和2.07,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为0.67,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40,平均多态性位点数(NP)、多态位点百分率(P)分别为6.78和75%。依据不同地理菌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2797~1.9225),将供试湖南省9个地理菌群分为4大类:第Ⅰ大类主要由长沙、邵阳、岳阳、衡阳、张家界、湘潭种群组成;第Ⅱ大类主要由郴州种群组成;第Ⅲ大类主要由株洲种群组成;第Ⅳ大类由常德种群组成。总之,湖南省各地草莓灰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地理群体间差异小,病菌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不同地区间存在病菌的移动。  相似文献   

14.
稻草复合基质对番茄育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番茄品种中杂106 为试验材料,以传统的草炭、蛭石混合基质作为对照, 研究不同配比的
稻草、稻壳和沙子作为番茄育苗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番茄育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复合基质符
合育苗基质的要求,且育出的番茄幼苗质量优于传统的草炭蛭石混合基质。其中T1(100% 稻草)、T2(稻
草∶稻壳=75V∶25V)的复合基质培育的番茄幼苗最好,生理指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  相似文献   

15.
利用腐熟玉米秸秆、棉籽壳菇渣与草炭和蛭石按照不同的比例组配成复合基质,进行番茄和甜椒穴盘育苗的结果表明:番茄穴盘苗培育以等体积的棉籽壳菇渣、草炭、蛭石混配基质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等体积玉米秸秆、草炭、蛭石混配的基质;玉米秸秆2 V、蛭石1 V 混配的基质适于甜椒穴盘育苗,其次是等体积的棉籽壳菇渣、草炭、蛭石混配的基质。合理使用腐熟玉米秸秆和棉籽壳菇渣可以减少草炭用量,改善基质理化性状,促进番茄和甜椒幼苗生长,培育优质壮苗。  相似文献   

16.
红蓝绿LED 延时补光对日光温室番茄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品种辽园多丽为试材,选择白光(W)及红光(R)、蓝光(B)、绿光(G)3 种LED 光源组成6 种不同比例组合光R9B1(9∶1,灯的数量比,下同)、R8B2、R7B3、R9G1、R8B1G1、R7B2G1,研究不同LED 光源延时补光对冬春季日光温室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照LED 光源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番茄幼苗的生长,其中R7B2G1 的效果最为显著,与不补光对照相比,茎粗增加27.42%,全株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提高17.84%、30.91%,壮苗指数提高57.61%;幼苗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等也显著提高。综上,在红蓝光源的基础上增加一定比例的绿光,能显著促进番茄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7.
以番茄品种L402幼苗为试材,通过外源施钙和缺钙处理,探讨钙对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番茄抗灰霉病的作用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外源MeJA显著诱导番茄抗灰霉病|外源钙离子进一步增强MeJA诱导的抗病程度|而钙螯合剂EGTA和质膜钙通道抑制剂LaCl3则不同程度抑制MeJA诱导番茄的抗病性。(2)MeJA单独处理后2~5 d内PAL、PPO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外源钙离子进一步增强MeJA诱导的上述防御酶活性,两种缺钙处理则不同程度降低防御酶活性。(3)外源施钙及不同缺钙处理,对MeJA诱导的CAT和SOD活性没有规律性影响。由此认为,钙增强MeJA诱导番茄抗灰霉病的程度,可能与其对MeJA诱导番茄叶片中PAL、PPO和POD等防御酶活性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瓜果类蔬菜木薯渣育苗基质配方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腐熟的木薯渣作为主要原料,与草炭、蛭石和珍珠岩按照不同体积比混配成12个基质配比,以市场上成品蔬菜育苗基质作为对照,研究不同配比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不同种类瓜果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合黄瓜、番茄、西瓜生长的育苗基质配方。结果表明,木薯渣、草炭、蛭石、珍珠岩体积比为40∶40∶10∶10(T5处理)和20∶40∶20∶20(T6处理)的复配基质各项理化性质均在瓜果类蔬菜幼苗生长要求的适宜范围内,2个基质配方培育的瓜果类蔬菜幼苗出苗率、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根体积、根尖数等生长和生理指标均表现较好。根据瓜果类蔬菜幼苗的生长状况,并结合环境和经济方面等因素,在生产上推荐使用木薯渣比例更高的T5处理作为黄瓜育苗专用基质配方,T6处理可作为瓜果类蔬菜通用育苗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