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伟明  谷红苹  姜宏伟  康年松 《新中医》2021,53(15):185-187
基于络病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被认为归属络病范畴。笔者试从络病理论辨识CAG的微观病理变化,提出CAG络气郁(虚)滞-痰瘀阻络(或湿毒滞络)-络阻成积的病机演变过程及孙络瘀阻的基本病理环节两大假说;并结合宏观辨证提出“一辨通散,二辨温凉;治气和络,贯穿始终;宏微互参,和法为先”的三大临证心得,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2.
王阳 《陕西中医》2020,(11):1632-1634,1638
本文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胃络病的范围,以气络、血络为切入点,并阅读医学典籍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气络失和、毒损血络”的病机观点,认为本病以气络失和、胃络空虚为先,中焦脾胃气虚,气络失和,脾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气血化生乏源,气血亏虚,胃络失养,或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久郁不化而化热,伤气入血成瘀,更伤血络,进一步久而化毒后,毒损血络,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故本病以络虚为先、通补胃气,培护中焦之本,正气内充,诸邪可祛,祛痰化瘀、解毒防变,结合胃镜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AtrophyGastritis ,CAG)属于中医胃痞范畴。西医学认为 ,CAG的发生主要是 :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演变、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及饮食因素(如饮酒、暴饮暴食 )、吸烟、药物刺激等。中医对CAG病机的认识文献屡有报道。我们总结各医家理论 ,结合 2 0年临床研究及大量病例分析 ,认为CAG病机虽然繁杂多变 ,但总不离气 (气机郁滞 )、湿 (湿浊中阻 )、热 (热毒蕴结 )、瘀 (瘀血停滞 )、虚 (阴液亏虚 ) 5种。病变脏腑在胃腑 ,肝、脾在病机中起重要作用 ,胆与胃也与之…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涉及到理、法、方、药各个方面。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为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新的参考。时至今日,该病仍然是中医脾胃病学研究的焦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已经趋于系统化和成熟化,它是近30年来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总结,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献。然而,中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涉及到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仍然有待深入和细化。该病机浅析正是基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的理解,尝试着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所做出的一点浅显的阐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5.
络病病机具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多瘀多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络病相似,病机为脾虚络瘀,故可归属于胃络病。莪术具有“辛以走窜,引经通络”“温以消积,缓攻宿疾”的功效特点,专攻“气中血滞”,恰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瘀之病机,故以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获良效。临床与黄芪、木香、黄芩、蒲公英等药配伍,更能增强通络之效。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寒湿入络病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疾病,其病程较长,久病入络,可归属中医络病范畴。文章从"寒湿入络"角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病理变化及治疗进行了论述,认为"脾胃虚弱,寒湿之邪,深伏胃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根本病机,临床上应以健脾化湿,辛温通络为治疗原则。经临床验证该法不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改善,还是胃黏膜萎缩的病理逆转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其"脾虚—阳虚—痰瘀"的病机演变较为符合络病"络阻—络虚—络损"的发病特点,因病程长短不同,故治疗上所侧重点也不同。因疾病"有诸内而未形诸外"仅凭宏观所辨的"证"难免偏颇。在临床中可遵循"宏观为主,微观为辅;宏观不足,求之微观"的原则分阶段治疗。在疾病初期,脾胃虚弱,络脉受阻,以治标为主,治本为辅;在疾病中期,脾阳不足,络脉空虚,采用温运脾阳之法;在疾病后期,痰瘀互结,络脉损伤,运用"甘温益气"之法,加以活血之品。本文拟通过论述基于"络病"病机分阶段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该病提供新的中医诊疗思路,发挥中医优势。  相似文献   

8.
9.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遭到反复侵害而见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病症.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患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等.这是一种多致病因素的消化系统常见病,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其列为癌前状态之一.现将该病的中医病机和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于胃络病范畴,从络病学角度出发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为"胃络瘀阻,胃阴亏虚"。胃络瘀阻为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之根本,病程后期脏腑失于濡养,胃阴亏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由痞至积、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导师姜树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络病理论,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特点及微观辨证学具体情况辨证论理,以"散瘀通络、畅达中焦,滋阴补虚、和胃宁络,开瘀散结、消坚化积"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慢性萎缩新胃炎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萎缩性胃炎(CAG)的病机认识,多数学者认为以虚为主,如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及脾胃气阴两虚等。治疗亦以扶正为主。但笔者根据抽样的100例CAG的临床表现及内镜下的胃粘膜相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湿热阻中或脾虚湿热为CAG的主要病机,并用清化湿热或健脾清化等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00例中,男64例,女36例,病程1年~5年56例,5年~10年28例,10年~15年11例,15年以上5例;年龄18岁~78岁,平均(41±7.2)岁。所有病例均经纤维胃镜结合病理  相似文献   

12.
《内经》提出"谨守病机",并阐述谨守病机的思想和重要性,迄今为止,谨守病机仍是规范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且为当前病证结合的重要研究环节。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甚至为癌前病变,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把握该病病机和发展演变对临床诊疗作用重大,由此笔者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更当遵循"谨守病机",本文分别从"守CAG之病机主线,标本兼顾""健脾理气为总则,加减防病之变"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守"病机之纲,将针对基本病机的治疗贯穿疾病治疗全过程,同时结合不同阶段的证候施以辨证论治以"防变",为临床治疗CAG在把握疾病主要矛盾及其演变特点上能够知常达变,以简驭繁,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中医学根据其临床症状多将其归属于"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为加深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本文从病名和病因病机等方面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慢性胃病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络病理论浅析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病机及治疗的认识.基于络脉与肾脏结构功能、生理病理关系,探讨肾络病证与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络病理论认为肾络空虚,风、湿、瘀、毒等病理因素阻滞肾络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病理基础,肾虚络瘀是其病机关键,并将络以通为用作为治疗总法则;通络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补虚通络为基本治法,邪实为主时则辨证...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变厚、胃酸分泌减少或伴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为其病理特点的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有明显的优势,笔者通过对有关CAG文献的总结,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特点及其与胃镜像、病理、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黏膜内多腺体萎缩,合并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同时伴或不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一种潜在的癌前病变,未加处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逐步演变为胃癌。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大多根据临床症状及胃镜下的表现,治疗则大多以对症为主,缺乏特异而疗效确切的方法,同时也无法逆转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并不能降低其发生、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痞""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大多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入侵所致胃络瘀阻而成。本文对CAG中医病因、病机及诊疗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浅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虚和实两方面论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指出虚为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实为胃气壅滞、湿热中阻、胃热内蕴、胃络瘀血等。虚和实之间常相互影响,导致中焦痞滞,胃失和降之职。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 12.0软件对该病的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122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虚弱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肝郁、湿热、阴虚与血瘀等;症状频次较高的有胃脘隐痛、大便稀或溏、胃脘胀满、胃脘灼痛等,胃脘胀痛、胸胁胀痛、食欲减退、胃脘刺痛、泛酸、恶心呕吐、神疲乏力等次之。证候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9,(11):1006-1009
络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总结阐发,提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的观点。笔者受此启发,通过文献回顾,总结支气管哮喘的病机,认为其存在"肺络绌急-肺络瘀滞-络毒蕴结"的阶段性变化,其中肺络绌急是发病基础,肺络瘀滞是病情加重的关键,络毒蕴结是病情恶化的终末环节,各种致病因素均与肺相关,造成哮喘迁延难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