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及是地生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常见的中草药之一。白及根是白及植株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场所,开展其根部内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对了解云南原生境白及与根部内生真菌间的共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ITS rDNA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3个采样点的白及根部分离到可培养内生真菌32株,包括9个目、13个科、16个属。其中木霉属Trichoderma、镰刀菌属Fusari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1.88%、18.75%、9.38%;中碳垫菌属Nemania、丛赤壳属Nectria、炭角菌属Xylaria、紫霉属Purpureocillium、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黑孢子菌属NigrosporaBiscogniauxia、腐质霉属Humicola、脉孢菌属Neurospora、拟茎点霉属Phomopsis、植物腐霉Phytopythium、毛霉属Mucor、伞状霉属Umbelopsis为常见内生真菌类群。α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各采样点的白及根部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昆明市水源保护区采样点(D=0.799,H’=1.698),保山市龙陵县采样点物种多样性最低(D=0.787,H’=1.580)。β多样性分析采样点之间的Jaccard(0.912-0.993)、Bray-Curtis(0.838-0.986)和UniFrac(加权0.618-0.631;不加权0.770-0.799)距离,结果表明3个采样点之间的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3个采样点的不同地理环境和土壤类型给白及提供了不同的生境条件,是影响白及根部内生真菌物种丰度和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准  陶刚  刘作易  朱英 《菌物学报》2013,32(5):812-818
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是一种地生兰科植物,也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以黄花白及为实验材料,对其叶和根组织中内生真菌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黄花白及植株的叶片和根组织块(段)中分离到可培养内生真菌140株,根据形态特征将它们鉴定为16个分类单元,其中包括10种子囊菌和6种担子菌。从叶片组织中分离的内生真菌有6种,其中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为叶片组织中的优势种类;从根组织中分离内生真菌有10种,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和腊壳菌属Sebacina真菌构成了根组织内生真菌的优势类群。根组织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H′=1.968)要高于叶片组织(H′=1.459)。  相似文献   

3.
贵州马比木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贵州省马比木内生真菌的多样性,通过采集贵阳修文、遵义播州、铜仁万山3个县区的不同季节的健康马比木植物不同组织部位样本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分析分离菌ITS rDNA序列,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3个地区的不同季节马比木植物不同组织部位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归类,并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从1 444个马比木组织块中分离出1 037株内生真菌,分别隶属于30个属,其中间壳座属Diaporthe为优势属,分离率与分离频率分别为40.24%与57.58%;夏季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最高,4个季节的相似度在0.40-0.71之间,贵阳的相似性指数最高,三地的相似性指数在0.42-0.55之间,果实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各个组织部位的相似性指数在0.00-0.54之间。表面植株生长环境及部位对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多样性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红芳  黄艳  李思齐  欧阳建萍  何刚  陈晔 《菌物学报》2019,38(11):1886-1893
为探究蕨类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本研究采用可培养方法分离江西龙虎山和广东丹霞山的岩壁常见蕨类植物——卷柏的内生真菌,结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进行菌株鉴定、研究多样性。结果表明:从1 080个组织块中,共分离出234株菌株,卷柏内生真菌的总定殖率为18.98%,总分离率为21.67%。根据分离频率,毛壳菌属Chaetomium(26.50%)、青霉属Penicillium(18.38%)、棒束孢属Isaria(11.97%)、曲霉属Aspergillus(9.42%)为优势属。不同居群地春季卷柏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存在差异,龙虎山的分离率为34.72%,而丹霞山仅为6.39%,其优势属也不尽相同。对龙虎山不同季节的卷柏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表明,春季的分离率为34.72%,高于冬季的23.89%,春、冬两季之间的真菌类群相似性系数仅为0.39,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丹霞地貌地区蕨类植物内生真菌物种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川乌(Radix aconiti)植物的根和茎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61株,经显微形态观察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类鉴定,同时采用纸片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有29株内生真菌显示抗菌活性,占菌株数的47.54%;毛壳菌属是抗菌活性菌株的优势种属;活性高且抗菌谱广的菌株有3株,主要分布在毛壳菌属和束丝菌属。结果表明:川乌植物内生真菌中广泛分布着有抗菌活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6.
张青青  董醇波  梁宗琦  韩燕峰 《菌物学报》2021,40(10):2685-2699
以湖南、四川、贵州、河南、安徽、江西和陕西7个产地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为研究对象,采用可培养法对树皮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并分析不同产地杜仲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杜仲树皮中共分离到真菌545株,隶属于7纲、15目、27科、43属,其中间座壳属Diaporthe为7个产地的共有属,各地优势属不同。在属水平上,四川样本中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河南样本真菌群落多样性最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表明,在河南样本中的内生真菌分布最均匀,丰富度最低;贵州样本内生真菌丰富度最高,但最不均匀。相似性分析显示不同产地杜仲树皮内生真菌组成和多样性不同。这些结果揭示了杜仲树皮中内生真菌菌群具有丰富的多样性,7个不同产地的杜仲树皮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相对多度及优势类群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云南、浙江、内蒙古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浙江和内蒙古的30属禾本科植物分离到1821株内生真菌,根据ITSrDNA系统发育分析和ITS预测真菌的阈值,将这些菌株鉴定为3门10纲34目216属,其中子囊菌门5纲26目192属,担子菌门3纲6目21属,毛霉门2纲2目3属.粪壳菌纲和座囊菌纲为主要优势纲,相对频率分别为54.8%和30.9%;座囊菌纲的格孢...  相似文献   

8.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白垩纪时期遗留的古老孑遗蕨类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本研究采用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方法,从250个组织块中共分离获得84个菌株,隶属于2门3纲10目18科25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高达92.86%,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仅为2.38%;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和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为优势纲,其相对丰度分别为78.57%和13.10%;小丛壳目Glomerellales和炭角菌目Xylariales为优势目,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3.33%和25.00%;小丛壳科Glomerellaceae和炭角菌科Xylariaceae为优势科,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2.14%和19.05%;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和炭角菌属Xylaria为优势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2.14%和14.29%。这些菌株存在一定的组织差异,属水平上,叶轴中共获得15属,特有属9属;羽状复叶中共获得16属,特有属10属,两组织间共有属为6属,其中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和炭角菌属Xylaria均为两组织的优势属,但其相对丰度存在一定差异。从不同组织多样性来看,桫椤叶轴的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均高于桫椤叶。  相似文献   

9.
地衣内生真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正成为一种新兴的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因此获得大量合适的地衣内生真菌菌株尤为关键。以东北大兴安岭和云南丽江地区地卷属Peltigera地衣为试验材料,采用皮层剥离法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分析内生真菌的分离率和定殖率;根据内生真菌菌落、菌丝及孢子特征,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DNA提取,nrDNA-ITS测序并通过GenBank数据库搜索同源序列,Mafft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从大兴安岭地区采集的8种地卷属地衣中分离283株内生真菌,平均分离率为25.82%,定殖率为22.17%;从丽江地区采集的2种地卷属地衣中分离81株内生真菌,平均分离率为54.36%,定殖率为42.28%。从62个测序菌株中确定了53个种级分类单元,隶属于10纲、19目、32科的38属。其中41种属于子囊菌门,11种属于担子菌门,1种属于毛霉菌门。地卷属地衣内生真菌物种组成成分的优势科为炭角菌科Xylariaceae和炭团菌科Hypoxylaceae,二者相对频率皆达16.21%;优势属为炭团菌属Hypoxylon,其相对频率为11....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和马关产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内生真菌的分布、种群差异及其抗氧化、抗菌潜力,并为获取新型天然活性代谢产物提供资源。通过植物组织表面灭菌法分离纯化阳春砂内生真菌,利用ITS序列分析进行种属鉴定。同时用滤纸片法评价真菌发酵物对5株细菌的抑制作用,采用总还原力、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法评价真菌发酵物的抗氧化活性。从两个产区阳春砂中共分离鉴定出77株内生真菌,其中西双版纳阳春砂中鉴定了39株,优势菌属为Penicillium、Colletotrichum、Xylaria、Daldinia和Diaporthe;马关阳春砂中鉴定了38株,优势菌属为Penicillium、Phanerochaete、Pyrenochaetopsis、Neopestalotiopsis和Cladosporium。马关阳春砂内生真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高于西双版纳阳春砂,二者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222 2。抗菌结果显示菌株BSR 18、BSR 32、BSR 34和MSR 15具有较强活性;而抗氧化结果表明菌株BSR 1...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白及与黄花白及内生菌群落特征异同的内在机制,该文运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白及和黄花白及叶、茎、块茎、根等组织中内生细菌16S rDNA、内生真菌ITS区进行检测,分析内生菌丰度及多样性指数,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比白及与黄花白及内生菌差异.结果表明:(1)白及和黄花白及各组织内生...  相似文献   

12.
为鉴定引起广西种植区白及锈病的病原菌种类且筛选抗锈病的白及资源,该研究对白及锈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通过人工接种病原菌法对23份白及进行锈病抗性评价以及筛选抗锈病的白及资源。结果表明:(1)从白及感病叶片中分离的锈病病原菌X2夏孢子呈金黄色,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1.43~30.95)μm ×(13.10~19.05)μm; 冬孢子呈橘红色、红褐色,倒卵形或棍棒状,大小为(17.25~30)μm ×(5.5~6.65)μm。(2)把菌株X2全长689 bp的ITS序列(OQ826009)与GenBank 已登陆的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发现,菌株X2与Coleosporium sp.(KY783686.1)匹配度最高,序列一致性为95.86%,但系统发育树表明,X2与Coleosporium bletiae(MN108161.1,OP363680.1)聚为一类群; 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菌株X2为Coleosporium bletiae。(3)人工接种菌株X2 14 d后,23份白及的病情指数范围在0~70.7之间,并根据病情指数将 23 份白及划分为 6 个抗性等级,即表现为免疫的白及1份,病情指数为0; 表现为高抗的白及4份,病情指数为1.7~4.7; 表现为抗病的白及6份,病情指数为5.6~9.4; 表现为中抗的白及5份,病情指数为12.7~18.3; 表现为感病的白及5份,病情指数为32.0~49.1; 表现为高感的白及2份,病情指数为62.2~70.7。综上认为,表现为免疫和高抗的5份白及(分别来自云南红河、广西恭城、广西百色、贵州遵义、湖北宜昌)病情指数低、抗锈病能力强,可推广应用或作为培育抗锈病优良种质的亲本材料。该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白及锈病的有效防治与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鉴定白及块茎腐烂病(根腐病)的病原菌,并筛选能够抑制病原菌的中药材提取物。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同时观察了7种中药材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从感病叶片、叶鞘及块茎中共分离得到14株真菌和4株细菌,病原菌室内和室外回接表明菌株GF-1致病症状与田间一致,致病率均达到100%。(2)经形态学鉴定,菌株GF-1为附球菌属(Epicoccum)病原菌,菌落白色绒絮状,圆形;菌丝匍匐向外、向上生长,气生,无色,有隔膜,有分枝,具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3)菌株GF-1的ITS序列(全长522 bp)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甘蔗的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MN493119.1)序列一致性最高,达99.62%,与已报道的白及叶斑病致病菌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 MF948994.1)的一致性为98.88%。(4)培养基中含有0.1~0.2 g·mL-1的青钱柳等7种中药材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GF-1菌落的生长;当培养基中含有0.05 g·mL-1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人工栽培白及的适宜条件,该研究以湖北省十堰市野生白及为对象,采用同源克隆和3'RACE技术,从白及(Bletilla striata)中获得与热激蛋白合成有关的BsHsp17.3基因,并分析BsHsp17.3基因对不同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BsHsp17.3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53 bp,编码150个氨基酸;蛋白的分子量为17.42 kD,等电点为6.33。进化树分析表明BsHSP17.3蛋白与同为兰科的铁皮石斛进化关系较近,同在一分支上。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BsHsp17.3基因在白及根、叶、鳞茎及花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且BsHsp17.3基因在叶中的表达量较高,在鳞茎及花中不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BsHsp17.3对非生物胁迫高温、低温具有明显应答反应,20%PEG模拟干旱胁迫不诱导该基因表达,推测该基因在白及防止倒苗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果实大小有明显差异的26个白及果序共87枚果实为材料,分析了果实形态(包括果实重量、长度及直径)与种子结实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果实重量与结实率的相关性最为密切,相关系数为0.786,达到中等正相关;其次是果实直径,相关系数为0.634;最后是果实长度,相关系数为0.553。对10枚果实及种胚大小测量结果显示,果实形态与种胚大小相关性为弱相关,不同果实种胚大小相差较大,种胚直径和种胚长度平均分别为177.9μm和359.0μm,最大分别为241.9μm和528.6μm,最小分别为64.5μm和114.3μm;单粒白及种子平均重3.90μg,87枚果实中,单枚果实平均种子数量为10 436粒,最大为39 488粒。该研究结果表明果实重量及饱满程度(直径),可以作为评价白及果实质量(种子结实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易航  何静  杨希  荣姝恬  王丽 《广西植物》2024,44(2):382-395
为探究小黄花茶内生真菌种类和种群分布规律以及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该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小黄花茶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并结合统计学分析评价其多样性,再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1)从小黄花茶324份组织块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61株,隶属1门5纲9目22属,其中优势属包括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间座壳属(Diaporthe)、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分离频率分别为21.84%、16.86%、10.34%。(2)研究发现小黄花茶内生真菌在不同季节分布不同,冬季分离出的菌株数量最多,为72株(占27.59%,隶属16个属),春季62株(隶属13个属),夏季59株(隶属15个属),秋季68株(隶属13个属),冬季的香农-维纳指数(H′)、辛普森指数(D)、Pielou’s均匀度指数(E)和Margalef’s丰富度指数(M)最高,春季与冬季内生真菌种类相似性较高,夏季与秋季内生真菌种类相似性较高。(3)小黄花茶内生真菌不同部位分布不同,茎中内生真菌的分布最多,有102株(占39.08%,隶属15...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光质对白芨(Bletilla striata)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不同光质下白芨组培苗的生长特征、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酶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光和红光对白芨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绿光的作用不明显。除了CAT外,不同光质处理白芨的APX、POD、S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黄光处理的白芨SOD和APX活性最高,红光处理的POD活性最高,绿光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比其他光质的低,蓝光处理35~45 d对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红光和黄光促进白芨生根组培苗的长高和生根;不同光质处理总体上提高了白芨氧化酶活性;白芨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在蓝光处理下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开发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的内生真菌资源,获得具有抗植物病原真菌、抗氧化活性的内生真菌,该文以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使用平板对峙法检测内生真菌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内生真菌发酵液的DPPH清除自由基能力和总还原能力,评价内生真菌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具有强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菌株进行形态和ITS鉴定。结果表明:(1)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中有2株内生真菌对香蕉专化尖孢镰刀菌、柑橘树脂病菌、叶点霉菌、香蕉具条叶斑病菌、茄病镰刀菌、三七根腐病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抑菌率在50.3%~91.4%之间,其中HNLF-5对柑橘树脂病菌的抑菌率为73.2%,HNLF-44对香蕉专化尖孢镰刀菌抑菌率为91.4%。(2)内生真菌发酵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DPPH清除率均在80%以上,总还原能力吸光值范围为0.279 2~0.748 8。(3)HNLF-44菌株为链格孢属真菌。该研究表明,药用植物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为后续从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中挖掘潜在新型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