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揭示线粒体能量转换功能在噪声性耳蜗毛细胞凋亡启动和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成年灰鼠17只,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接受噪声暴露,对照组(5只)未接受噪声暴露.全部动物应用微量注射器将一种不可逆的琥珀酸脱氢酶(SDH)抑制剂3-硝基丙酸(3-NP,50mmol/L),滴入灰鼠右耳(实验耳)耳蜗圆窗膜,使其缓慢渗透到内耳以抑制细胞线粒体的能量转换功能.左耳(对照耳)耳蜗圆窗膜滴人人工外淋巴液(AP).耳蜗圆窗膜给药后16h,将动物暴露于155dB SPL的脉冲噪声75次.噪声暴露后2h,解剖取双侧耳蜗.采用细胞核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PI)染色耳蜗基底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噪声暴露后耳蜗基底膜毛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在噪声性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损伤区域内,实验耳可见大量中等程度核固缩、少量核碎裂的外毛细胞,而对照耳见大量核碎裂、少量中等程度核固缩的外毛细胞.结论 线粒体能量转换功能在噪声诱导耳蜗毛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线粒体功能对强脉冲噪声诱导的耳蜗外毛细胞凋亡的启动无明显影响,但可延缓毛细胞凋亡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8只健康、杂色、耳廓反射正常的豚鼠,在右侧上橄榄复合体被破坏前、后,检查其左耳AP电位阈值及AP调谐曲线.结果显示豚鼠右上橄榄复合体被破坏后左耳AP电位阈值无变化;以4kHz滤波短声为探测声的AP调谐曲线亦无改变;以8kHz滤波短声为探测声的AP调谐曲线发生改变,表现为曲线尖顶抬高、角度增大、Q_(10dB)减小,但曲线的调谐尾部变化不大,CF无移位.此表明上橄榄复合体参与耳蜗对声音的主动调谐过程,并推测,在耳蜗、中枢通路中可能存在一种“耳蜗—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耳蜗”反馈机制,其过程可能是:当耳蜗受到某一特定频率的声刺激后,与该频率对应的耳蜗外毛细胞产生兴奋,电兴奋经传入神经进入中枢,激活与该耳蜗区相对应的对侧上橄榄复合体神经元,然后,电兴奋再通过传出神经重新进入耳蜗,对与刺激声频率相对应区耳蜗外毛细胞产生兴奋作用,对该区高频侧及低频侧区域的外毛细胞产生抑制作用,以提高耳蜗的频率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耳蜗内环境改变对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观察耳蜗内环境对DPOAE的影响,选用健康豚鼠14只,测定豚鼠静脉注射速尿(50mg/kg)前后EP及DPOAE的改变.实验结果表明,注射速尿后2分钟,EP值快速下降,由用药前的82.3mv 降至—13.9mv;DPOAE用药后8个测试频率的强度都有降低.提示,耳声发射来源于耳蜗,且对耳蜗内环境有明显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对豚鼠耳蜗内毛细胞谷氨酸样免疫反应的影响,了解噪声暴露后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递质谷氨酸的释放情况,进而证实谷氨酸的过度释放是噪声暴露后耳蜗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树突损害的原因.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噪声暴露后8h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染色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动物耳蜗内毛细胞谷氨酸样免疫阳性反应的平均光密度(AOD)值.结果豚鼠耳蜗内毛细胞谷氨酸样免疫阳性反应的AOD值,在噪声暴露后8h组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噪声暴露可引起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递质谷氨酸的过度释放,是引起耳蜗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树突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爆震后豚鼠耳蜗 Corti隧道中传出神经纤维损伤情况。方法 复制强脉冲噪声致聋豚鼠模型 ,暴露后 3,2 1 d进行耳蜗乙酰胆碱脂酶染色、铺片 ,计算机辅助定量研究穿越耳蜗 Corti隧道中传出神经纤维。结果 暴露后穿越耳蜗 Corti隧道中传出神经纤维损伤主要发生在耳蜗第一回和第二回 ,暴露后各组耳蜗第一回、第二回每 0 .2 4mm穿越耳蜗 Corti隧道中传出神经纤维数分别为 :暴露后 3d组 (9.6± 4.2 )、(8.8± 3.4)根 ;暴露后 2 1 d组 (1 1 .4± 3.2 )、(1 0 .6± 2 .5 )根 ;而正常对照组(2 3.2± 3.2 )、(2 0 .7± 2 .9)根 ;两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 Corti隧道中传出神经纤维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6.
在排除电场干扰伪迹后,耳蜗微音电位响应曲线可以作为反映近全耳蜗电生理功能的一项测试指标。能方便而迅速地完成测试,结果可靠。船舶噪声暴露后,显示耳蜗损伤频带主要在3.15~8kHz范围。这与人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特征非常类似。  相似文献   

7.
观察了经相同脉冲噪声暴露后的缺铁大鼠和正常大鼠听力阈值的变化以及扫描电镜下耳蜗的变化情况,发现强脉冲噪声对缺铁大鼠的听阈影响更大,对其超微结构损伤更加严重,结果表明,机体在铁缺乏的状态下对强脉冲噪声的敏感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脉冲噪声暴露后早期大鼠耳蜗外毛细胞死亡时程观察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观察强脉冲噪声暴露后早期大鼠耳蜗毛细胞损伤发展的规律。方法将大鼠暴露于平均压力峰值级为154dB SPL的脉冲噪声100发,分别于噪声暴露后10min、30min、3h、6h解剖取耳蜗,应用碘化丙锭(PI)标记耳蜗基底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凋亡和坏死的时程特点。结果强脉冲噪声暴露后10min出现外毛细胞核染色质移位及凋亡小体,30min可见到少量肿胀的外毛细胞核,3h观察到少量外毛细胞核的缺失。6h耳蜗基底膜损伤区出现大片外毛细胞核缺失和部分微小球形固缩的外毛细胞核。结论耳蜗外毛细胞死亡发生于强脉冲噪声暴露后即刻,外毛细胞凋亡先于坏死。细胞凋亡过程迅速,强脉冲噪声暴露后6h耳蜗基底膜损伤区大部分死亡细胞已被清除。  相似文献   

9.
谷氨酸在耳蜗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已经证实谷氨酸 (glutamate,Glu)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神经递质 [1]。然而 ,谷氨酸在耳蜗信息传递中作用如何呢 ?过去的电生理实验、免疫细胞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 )及分子生物学实验 ,从不同侧面表明谷氨酸可能作为耳蜗内毛细胞的传入神经递质 ,在耳蜗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1 谷氨酸在耳蜗内毛细胞的分布1 976年 ,Godfrey等人 [2 ] 在显微切片上发现谷氨酸含量在耳蜗内、外毛细胞区比在耳蜗非感觉细胞区高。Altschuler等人 [3 ]发现在内、外毛细胞中有抗 -谷氨酸抗体免疫阳性反应 ,且内毛细胞区较外毛细胞区的抗 -谷氨酸抗体免疫阳…  相似文献   

10.
稳态与脉冲噪声协同作用对豚鼠内耳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稳态噪声、脉冲噪声两者协同作用下对豚鼠内耳的损伤.方法:正常豚鼠96只,分为3组,(1)稳态组:接受110dBA稳态噪声4小时,连续3天;(2)脉冲组:接受脉冲噪声峰压值为165dBA的爆震10发;(3)稳态十脉冲组:暴露于稳态噪声3天后休息2小时再接受脉冲噪声10发.测豚鼠皮层诱发电位及观察耳蜗火棉胶包埋标本、铺片标本.结果:3组分别噪声刺激后对豚鼠听阈及内耳形态学均有影响,以稳态组最轻,稳态十脉冲组最重.结论: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艇员应加强对内耳的防护,以减少爆震性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不同强度噪声刺激后灰鼠耳蜗外毛细胞死亡方式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在不同强度噪声刺激后灰鼠耳蜗凋亡和坏死的外毛细胞数量。方法 将灰鼠暴露于104dB或108dB SPL的4kHz窄带噪声1h,分别于噪声刺激后1、4、30天解剖取耳蜗,应用细胞核DNA染料碘化丙锭(PI)标记鉴别细胞死亡模式,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Caspase 3染色进一步确认凋亡和坏死的毛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结果 104dB噪声刺激后1天,108dB噪声刺激后1、4天,凋亡的外毛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坏死(P<0 05);104dB噪声刺激后4、30天,108dB噪声刺激后30天,凋亡的外毛细胞数量虽多于坏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噪声刺激30天后,依然存在凋亡和坏死的毛细胞。结论 外毛细胞凋亡为强噪声刺激后灰鼠耳蜗基底膜损伤早期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噪声性毛细胞死亡过程至少延续至噪声刺激后30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计算机信号处理技术,对8只豚鼠(16耳)行耳蜗、脑干及原发听皮层三组诱发电位同线引导,可根据需要将电位曲线分成若干段进行再分析,得出ABC三组电位正常时域与频域结果.提示,ABC三组电位同线记录,既可以分析耳蜗电位、脑干电位以及皮层电位的各自特征,同时又可把三组电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13.
爆震后不同时间豚鼠耳蜗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活体动物微循环的研究方法,观察强脉冲声作用后4小时及48小时豚鼠耳蜗微循环以及听力和组织学变化。发现爆震后4小时耳蜗2、3、4回血管纹毛细血管血流速度下降;爆震后48小时,耳蜗血流除第3回仍缓慢外,其余各回恢复正常。微循环变化与听力改变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提示爆震声引起内耳损伤主要由机械性作用引起,而耳蜗微循环变化可能影响其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了解噪声暴露后耳蜗微血管内白细胞是否参与微循环障碍的形成。用16只豚鼠暴露115dB(SPL)的4kHz窄带噪声4h,2天或4天后处死。耳蜗行:①台盼蓝染色,标记血管内失活的白细胞;②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标记毛细胞核。部分动物处死前行静脉注射FITC-右旋糖酐,标记血浆,处死后观察血管充盈状态。结果:耳蜗基底膜微血管发生失活的白细胞,嵌顿于血管内或分布于血管周围,造成红细胞聚集,管径增宽。FITC-右旋糖酐标记的血浆未出现在白细胞嵌顿的血管内,表明血液被阻断。白细胞嵌顿与毛细胞损伤虽都主要出现在耳蜗一回和二回,但二者并不一定发生在同一解剖部位。有趣的是白细胞嵌顿只出现在基底膜微血管,而在血管纹微血管内无此病变。提示噪声后白细胞参与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形成,它对噪声引起的损伤和修复过程的其它影响值得进一  相似文献   

15.
苯乙烯致耳蜗外毛细胞死亡的主要途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凋亡坏死的细胞数量,揭示苯乙烯致大鼠耳蜗外毛细胞死亡的主要途径.方法 成年Long Evens大鼠1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只(16耳),胃饲苯乙烯400mg/kg(2g苯乙烯溶于1ml橄榄油),每日1次,每周5d,共3周.对照组6只(12耳),胃饲相同剂量的橄榄油,胃饲次数和时间与实验组相同.胃饲前及3周后应用电位反应测听仪检测短声诱发的动物双侧听性脑十反应阈值(ABR).大鼠听觉功能检测后,断头处死,取出双耳听泡,固定耳蜗组织,分离耳蜗基底膜.分别用碘化丙锭(PI)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细胞核,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细胞的丝状肌动蛋白,鉴别凋亡、坏死和缺失的毛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计数损伤(凋亡、坏死和缺失)的外毛细胞.结果 对照组动物ABR阈值及耳蜗毛细胞形态未见异常改变.实验组大鼠胃饲苯乙烯3周后,短声诱发的平均ABR阈值(44.5±4.3dB SPL)较胃饲苯乙烯前(29.2±2.6dB SPL)提高约15dB SPL(P=0.001).荧光显微镜下丝状肌动蛋白染色发现,实验组大鼠毛细胞主要损伤区域位于耳蜗中回,第三排外毛细胞损伤最为严重,其次为第二排、第一排外毛细胞.PI染色的外毛细胞核呈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缺失三种形态学变化,TUNEL强绿色荧光标记物存在于同缩的细胞核内.定量观察耳蜗外毛细胞死亡方式发现.固缩的外毛细胞核均数(42.2±40.4)为肿胀外毛细胞核(13.4±11.8)的3倍(P=0.01).结论 凋亡为胃饲苯乙烯3周后大鼠耳蜗外毛细胞死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空气负离子和噪声对耳蜗血流的影响及探索其机理。方法:24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噪声暴露组(118dBSPL30min),空气负离子暴露组(1.16x106/cm330min),空气负离子和噪声暴露组(按上两组方法先后各暴露30min)和对照组共四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LDF-3型)在噪声暴露和吸入空气负离子前后不同时间,测量耳蜗底回血流量,输出以电压值数字显示,并输入微机进行信息处理。结果:单一吸入空气负离子可使耳蜗血流量明显增加;单一噪声暴露,则可使耳蜗血流量明显减少,60分钟后恢复到暴露前水平;噪声暴露前预先吸入空气负离子可改善噪声对耳蜗血流量的影响,并在10分钟后即恢复到实验前水平。结论:预防性吸入空气负离子可增加耳蜗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因而对保护噪声性耳蜗损伤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亚氨乙基赖氨酸对庆大霉素所豚鼠耳蜗损伤的拮抗作用。将实验豚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豚鼠皮下注射庆大霉素,同时实验组豚鼠腹腔注射亚氨乙基赖氨酸,实验对照组豚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豚鼠皮下及腹腔均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各组豚鼠耳蜗中的表达。用ABR检测各组豚鼠听阈的改变,同时以扫描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的损伤。结果显示,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正常对照耳蜗的表达呈阴性,在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耳蜗的表达呈阳性,且在实验对照组的表达强于实验组。实验组ABR阈移明显小于实验对照组,且实验组耳蜗的损伤明显轻于实验对照组,研究表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庆大霉素损伤耳蜗中呈阳性表达。亚氨乙基赖氨酸对庆大霉素所致豚鼠耳蜗损伤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提示一氧化氮在庆大霉素所致耳蜗的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耳蜗植入装置是一种模拟耳蜗功能的换能器,它将声音信号转变成电信号,通过植入内耳的电极,绕过耳蜗内丧失功能的感觉细胞直接兴奋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术前了解耳蜗及内耳神经纤维的结构与病变情况,比较双侧内耳神经的残存功能,选择合适的植入耳,对耳蜗移植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随着现代影像学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耳蜗移植术前术后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患者和移植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现代影像学技术能被用来作为耳蜗移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改良的耳蜗后前位数字化X线摄影(DR)在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内耳疾病或感音性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17 d~45岁,平均6岁)均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接受了改良的耳蜗后前位DR。结果改良的耳蜗后前位DR能清晰显示植入耳蜗的电极串整个形态及位置,电极的数目及深度,并能辨认前庭和上、外半规管的形态。与传统的X线摄影比较,改良的耳蜗后前位DR可使头颅摆位更加简便,从而简化操作步骤,缩短曝光时间,减小患者的辐射剂量,同时,能明显地提高图像质量。结论改良的耳蜗后前位DR比传统X线摄影具有明显优势,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死亡的信号通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在耳蜗基底膜的活性变化,揭示强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死亡的信号通路.方法 成年灰鼠27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噪声暴露的实验组动物共15只,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荧光标记动物各5只.未经噪声暴露的对照组动物共12只,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荧光标记动物各4只.将动物暴露于平均压力峰值级为155dB SPL的脉冲噪声75次,噪声暴露后2h,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将新鲜配制的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荧光染色液30μl 缓慢注入动物双侧内耳.耳蜗内灌注后1h,动物断头,取出双耳听泡,分离耳蜗基底膜.采用细胞核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PI)对耳蜗基底膜毛细胞核进行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强脉冲噪声暴露后的耳蜗基底膜凋亡、坏死毛细胞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荧光染色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灰鼠的耳蜗毛细胞核周围未见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阳性荧光标记物.实验组噪声暴露后耳蜗基底膜以核固缩、核碎裂为特征的凋亡外毛细胞核周围存在caspases-3、caspases-8和caspases-9绿色荧光标记物,而以核肿胀为特征的坏死外毛细胞核周围未见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阳性荧光标记物.结论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凋亡同时通过caspases-9相关的内源性和caspases-8相关的外源性两条信号通路肩动完成,而毛细胞坏死则是通过非caspases途径激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