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综合康复治疗与低分子肝素联用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我科自2003年7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260例患者380个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腹壁下注射,术后定时按摩小腿肌肉;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足踝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足底静脉泵治疗、CPM治疗.于术前及术后第3天、第7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并同时对两组患者伤口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48 h对照组患者伤口引流量为(252.2±41.4)ml,治疗组为(260.8±35.2)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均在术后第3天发生血红蛋白轻、中度下降,至术后第10天均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第7天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对照组有10例发生DVT,治疗组有4例发生DVT.治疗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患者.治疗组有1例死于肺部感染并发症.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与低分子肝素联用能有效预防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后DVT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高危患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72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血运状况不良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下肢肿胀疼痛率与 DVT 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妇科术后 DVT 高危患者实施预防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利于术后机体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王跃华  陈锋  周凯  黄永清  赵巧丽 《安徽医药》2018,22(12):2414-2419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物理方法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行髋关节置换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4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物理疗法预防DV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DVT相关症状发生情况、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QOL)评分情况。 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率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术后1 d、7 d观察组髌上15 cm、髌下10 cm、踝上5 cm肢体周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观察组不同部位肢体周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3 d观察组不同部位肢体体表皮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oman征、Nenhof征阳性率分别为4.29%、4.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43%、10.00%(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 D-二聚体、FIB、ATPP水平基本相近(均P>0.05),术后7 d观察组D-二聚体、FB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组间t检验均P<0.05;DVT组和无DVT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QOL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各时点DVT组两项评分均明显高于无DVT组评分(均P<0.05)。 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常规物理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其生存质量,可作为防治DVT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罗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321-32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临床预防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进行DVT危险因素评估并实施术后护理,同时选取2004年7月至2008年5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未进行DVT危险因素评估并实施术后护理的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术后DVT症状和体征及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有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朱兵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76-197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行髋关节置换患者10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预防血栓的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天内观察两组患者DVT的相关症状.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肢体疼痛比较,肢体周径比较,肢体温度比较,Homans征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早期DVT相关症状少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护理干预能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症状,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配合利伐沙班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将96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治疗组口服利伐沙班后配合口服桃红四物汤预防性治疗;对照组口服利伐沙班预防性治疗。结果治疗组DVT的发生率为2%,对照组DVT的发生率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配合利伐沙班能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消除肿胀,改善患者术后高凝、高黏状态,可以更有效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46例我们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预防术后下肢DVT形成(试验组),40例单纯使用药物预防下肢DVT形成(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预防下肢DVT形成,可以明显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0例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6).两组患者均行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术后使用弹性袜预防DV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疗程10d,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10例患者共发生14例DVT,发生率为12.7%;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1例出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出血症状较轻,及时停药观察后均消失.结论 低分子肝素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2014年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剖宫产术后 DVT 高危产妇1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4例)与观察组(88例)。两组产妇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后24h 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观察两组产妇 DVT 发生情况、剖宫产术前及术后第4天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 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产妇纤维蛋白原、APTT、PT 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观察组产妇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 APTT、PT 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3个月两组产妇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预防DVT 的发生,且不影响 APTT、PT 及血小板计数,不易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活络效灵丹加味对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lower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疗法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华法林组和中药组各30例,中药组术后内服活络效灵丹加味中药,华法林组术后口服华法林片2.5 mg,均治疗2周。结果两组干预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变化情况比较,中药组干预14 d、21 d后,与华法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络效灵丹加味对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疗效优于华法林组,而且具有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临床防治对策。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DVT的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DVT组),选取同期行上述关节置换术术后无下肢DVT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非DVT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探求下肢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是否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是否异常、手术类型、置换关节数、假体类型、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机械抗凝类型等指标构成差异显著(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显示年龄60岁以上、手术类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合并糖尿病(、凝血指标异常、使用骨水泥型假体、术后物理抗凝类型(未使用下肢血液循环泵)等指标是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凝血功能异常、手术类型、糖尿病、假体类型、术后物理抗凝类型是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强化术前辅助检查与评估、术后监测与积极预防性抗凝治疗是预防下肢DVT的必要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措施。方法 13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和预防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预防组给予预防护理措施,观察2组DVT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DVT发生率为15.3%低于对照组的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髋部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bg)检测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研究组)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天进行血浆D-D和Fbg检测,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加以分析。研究组以是否并发DVT分为并发DVT组和未并发DVT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浆D-D和Fbg水平。结果9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有11例并发DVT,并发DVT组和未并发DVT组术前D-D及Fbg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术后第3天血浆D-D和Fbg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并发DVT组术前D-D和Fbg水平与术后第3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术前血浆D-D及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血浆D-D和Fb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D和Fbg检测对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并发DVT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使用空气波治疗仪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疼痛情况的影响,以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临床常规手术后第1天,双下肢应用POWER空气波治疗仪治疗;对照组在临床常规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双下肢静脉管壁光滑度、肢体肿胀、疼痛程度。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周后肢体重度肿胀、疼痛及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空气波治疗仪能明显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对早期DVT的预防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干预组(n=89)。对照组予以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包括术前宣教、术后功能锻炼等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满意度,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住院时间缩短,DVT发生率降低,Harris评分、DVT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科大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积极预防和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手术前尽可能地控制合并症,重视术前准备及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五大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有高凝倾向的患者,要常规使用抗凝药物预防;尽早开始肢体等的功能锻炼,以达到预防凝血、改善微循环状态。结果髋关节置换术59例、膝关节置换术8例共67例骨科大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间发生64例未发生DVT(95.52%)3例出现较轻度DVT(4.48%)。结论在围术期进行积极DVT地预防和手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及时采取预见性护理等措施等,可明显地降低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DVT的风险和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王聪 《首都医药》2014,(24):62-63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防控方法。方法2O09年1月一2012年10月对154例我院骨科大手术术后患者血栓情况进行观察。对1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中西药两种方法进行预防治疗,并对59例患者采用益气活血中药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活血通脉汤,同时进行CPM机功能锻炼。在髋膝置换术后应用活血I号方口服。结果与结论骨科患者DVT重在预防,提高认识,在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降低DVT的发生率。研究表明,中西药物均能降低DVT的发生率;下肢骨折创伤术后早期运用中药干预,能达到预防下肢DVT的目的。中医药对于术后下肢DVT的预防可达到与西药相似的效果,且较为安全,应充分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18.
王震 《首都医药》2014,(18):38-38
目的:探讨预防骨科手术下肢DVT的形成。方法60例行骨科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取综合治疗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对照组按照骨科一般治疗。结果术后全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DVT发生,但是观察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积极综合的预防干预措施,对骨科手术后DVT发生率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和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随机按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术前及术后14d2组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水平、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分级法疼痛评分(NR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Barthel指数(BI)评分变化。结果术后14d,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FDP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股总静脉血流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DVT发生,对照组有2例DVT发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浅静脉血栓(S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d,观察组较对照组NRS评分明显降低,ROM、HSS、BI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下肢DVT形成,并促进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陈丽棠  韩蕊  林晓燕 《安徽医药》2013,(11):2010-2011
目的探讨无痛病房模式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康复锻炼指导,无痛病房建立后,抽取50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无痛病房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静息状态下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量质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无痛病房护理干预,可以促进该类患者术后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