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ArcGIS10.2软件,分析2017年贵州省9个市州交通网络可达性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测算交通网络可达性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并划分耦合协调类型.研究发现:①贵州省9个市州交通网络可达性系数在0.62~1.46之间,交通网络系统和规模仍有待发展和完善.②旅游经济发展指数介于0.02~0.83之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一家独大"现象明显.③交通网络可达性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总体处于良好协调水平,协调度空间格局上呈现出自省会贵阳向周边递减的空间格局特征;④根据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将贵州省的9个市州耦合协调度类型划分为2个发展类别和7个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2.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并选取大同市为案例地,依据耦合协调度等级及阶段划分标准,将大同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划分为3个阶段:探索失调阶段、过渡发展阶段、创新上升阶段;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探索大同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大同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大同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旅游产业滞后类型占多数;大同市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2011年实现了从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从静态角度看,大同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 4、0.983 4、0.789 2、0.987 5、0.968 3;从动态角度看,大同市各因素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制,构建区域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聚类分析法对2010—2017年14个地级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及空间差异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各地级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基本稳定,大体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且空间差异明显.桂林市从濒临失调上升至初级协调,南宁市从濒临失调上升至勉强协调,柳州市、北海市、百色市、河池市从轻度失调上升至濒临失调,梧州市、防城港市、贵港市从中度失调上升至轻度失调,钦州市、玉林市、贺州市和崇左市从中度失调上升至濒临失调,来宾市从严重失调上升至轻度失调.可见,经济基础滞后和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滞后都将成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提高广西各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需较长的发展周期.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综合指数法及障碍度模型探究2004-2016年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4-2016年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其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呈波动下降态势;(2)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日益均衡,高脆弱性市州空间集聚态势明显,"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低脆弱性市州呈现"趋同俱乐部"空间态势,边境市州脆弱性低于内陆市州;(3)云南省六大旅游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滇西北下降幅度最大,滇东北与滇东南下降幅度较小;(4)敏感性对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发挥主导作用,其应对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探讨区域城市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处于中度耦合阶段,上海、杭州、南京等区域中心城市及其邻近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相对较高,苏北和苏中地区城市相对较低.综合耦合度和协调度,将区域划分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和谐区、磨合区、拮抗区和低耦合区4种类型.培育政策保障与政策调控机制、结构转型与旅游产业运行机制、旅游服务提升与市场推广机制、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机制等多元驱动机制是提高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运用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指数和同步发展指数等评价模型方法,基于广西14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分析2015—2019年广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呈现出“有升有降,年际上下波动”的态势;空间演变表现为“整体水平不高,先升后降,变化幅度小”的特征;时间演变表现为“整体差异明显,落差巨大,断崖式分层”的特征;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旅游产业的相似.“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变过程中均为拮抗耦合状态,整体上表现为“步调大体一致,水平基本相同”的特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年际变化较为稳定,空间演变表现为中度失调类型,时间演变显示南宁与桂林属于勉强协调,其余城市分别表现为各种程度的失调状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演变特征表明两者基本同步发展,时间演变表明,南宁、柳州、钦州、贵港和玉林的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桂林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先于经济发展,其余各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7—2016年陕西省各市遗产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遗产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及两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市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整体上升、局部波动的状态,不同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有所差异;各市遗产旅游综合发展不佳;各市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西安市属于中度失调状态,咸阳市从严重失调上升为中度失调状态,其余各市均属于严重失调状态;新型城镇化和遗产旅游整体发展严重不匹配,大多数市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超过遗产旅游,遗产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对遗产旅游综合发展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级别遗产景区数量不够,丝绸之路沿线遗产景区趋同化严重,没有发挥好遗产景区的联动性.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学》2016,(11):1934-1942
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为旅游产业水平的提高提供经济基础.首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18地市进行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的耦合协调研究,随后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做进一步探讨和优化.结果表明,在空间层面上,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和南阳市实现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其他14地市则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同时,除郑州市达到优质协调外,开封市、洛阳市和焦作市为区域经济相对滞后型,其他14地市均属于旅游产业相对滞后型;在时间层面,河南省不同地市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郑州市提高幅度最大,济源市提高幅度最小,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不断拉大.最后提出促进旅游产业内涵式发展、打造国际旅游品牌等提高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建议,促进河南省由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跨越.  相似文献   

9.
以平顶山市农旅产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融合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和障碍度模型,剖析2010—2021年平顶山市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演变特征和障碍因子,探究深化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平顶山市农旅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农旅产业相对发展类型由旅游业发展滞后型逐步向农、旅同步发展型演化,农旅产业融合协调度从极度失调类型过渡到初步协调类型,但距离高度协调尚有差距;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等因子是提升农旅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建议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农旅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才回流和制定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以推动平顶山市农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ARCGIS技术对珠海市近23a来旅游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时空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规模呈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②地类结构中林地和建设用地比重变化显著;③新增旅游用地绝大部分来源于林地,来源于耕地的比重较小;④总体空间形态演变呈现出"十"字形特征.分析了珠海市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的内力和外力驱动因子,认为:①珠海市旅游用地时间变化的主要内部驱动因子是人口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交通设施改善;②其空间变化与旅游资源等级、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交通线路变化、城镇中心距离等内部驱动因子的关系密切;③国家、省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等外部因子为珠海市旅游用地增长提供了契机,但当地政府积极发展旅游业的政策与规划导向是最主要的外部驱动.  相似文献   

11.
工业地价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整理四川省183个县(市)区的工业用地交易数据,构建基于MATLAB全局趋势分析与克里金空间插值的工业地价时空演变数字模型,采用熵值法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寻工业地价与区域经济、土地取得成本间的协调平衡关系.结果表明:1)四川省工业地价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偏低,总体呈现不协调的状况;除"成都地区"外,省内其他地区耦合协调度均低于0.4,地域空间分异现象明显.2)四川省工业地价与土地取得成本间普遍呈现不平衡状况,平均工业地价小于土地取得成本的区域占比66.66%,工业地价水平与土地取得成本之间的矛盾明显.3)四川省工业地价区域耦合协调与平衡状况为区域协调成本平衡型、区域协调成本失衡型、区域失调成本平衡型、区域失调成本失衡型4种类型,其中区域协调成本平衡型分布最少,区域失调或成本失衡型数量较多,应尽快建立协调平衡的省内工业地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概念与内涵构建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河南省18个市的2011年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得分和协调度,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地区差异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城镇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出现局部"低洼",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存在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征,土地城镇化在东北和中西部偏低;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总体较高,相互之间差距大,空间上存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格局.最后基于18个市所属的协调度类型提出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黄河流域9省区2010-2019年生态环境、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三大系统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生态-旅游-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三大系统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为生态水平>文化水平>旅游水平,中西部省区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2010-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旅游-文化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空间分布上东西差距明显,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较低;3)黄河流域生态-旅游-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公共资本、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和社会消费共同驱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例,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与产业用地效益的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8—2012年各市州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的历史演变趋势,并根据演变特征对14个市州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2008—2012年甘肃省整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各市州协调度变化均不大,普遍经历了2个变化阶段,同时可将14个市州划分为5种演变类型.从各市的产业结构、产业用地效益差异性与产业性质出发,分析了出现这5类城市差异的原因,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以及障碍度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城市韧性、旅游发展水平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障碍因素进行诊断识别。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旅游发展水平均波动上升,空间上呈现“东部高、南北西三面低”的分布格局;(2)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系统与旅游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311增加至2019年的0.404(最高峰)后回落为0.367,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跃升为初级协调后回退为濒临失调阶段,空间上城际差异显著;(3)2010—2020年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各准则层障碍度结构相对稳定,城市韧性系统中社会韧性为主导障碍,旅游发展系统中旅游效益为主导障碍。最后,在厘清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识别两个系统障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实现城市群城市韧性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区、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化-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赋权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9-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区、市)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但均呈上升趋势,城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研究区城镇化-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保持在0.4~0.6,但各省(区、市)均呈较稳定的缓慢上升趋势,逐步向良性协调方向发展;耦合协调度大致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主导制约因素皆为旅游产业滞后.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用计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8年内蒙古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格局及驱动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但仍表现为"弱势型"占主导类型,空间不均衡性较为显著;2)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整体水平偏低,勉强协调和中度失调占主导类型,具有较大上升空间,两者耦合协调度表现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空间差异表现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3)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耦合格局分异较为显著;4)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演化的驱动因素渐趋复杂,东、西部地区驱动因素日益增多,城市驱动因素各异,但大部分城市都受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2—2016年乌兰察布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2016年乌兰察布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等级较低,虽有上升趋势但却不明显;从耦合类型来看,旅游产业严重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属于旅游滞后型.乌兰察布市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从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品,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系统结构,提升文化旅游的科技内涵,加强市场营销与区域合作以及加强文化旅游人才保障等方面入手,通过有机耦合,实现2大产业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黄河流域沿线11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旅游相对优先度模型、探索性空间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黄河流域文旅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据此构建黄河流域文旅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整体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上中下游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较为不平衡. 2)济南市、烟台市、青岛市、郑州市、成都市、西安市、晋中市、洛阳市等8个城市处于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在文旅协调发展中起到核心增长极作用;此外,黄河流域文旅协调发展呈现“两极化”分布状态,中下游城市属“高-高”集聚类型,上游城市属“低-低”聚集型.3)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受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公共预算支出、GDP、普通高等在校生人数、专利授权数、公路里程数等因素共同影响,驱动因子协同效应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20.
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对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6年,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且存在显著的耦合互动发展关系;乌兰察布市新型城镇化滞后的年份较多,但在2014年之后,旅游产业开始出现滞后;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小幅度的上升趋势,呈现向协调发展趋近之态势.从静态角度来看,2者耦合协调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要素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性;从动态角度来看,各因素对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空间城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