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通过剥离提升上颌窦底壁的黏膜,形成容纳血液和骨移植材料的空间,从而增加上颌后部骨高度以满足种植体植入的需求。该技术包括经外侧壁开窗入路提升和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两种术式,受诸如上颌窦底黏膜厚度、窦底解剖形态、上颌窦病变等的影响,其中上颌窦囊肿的存在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手术风险。目前对于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是否对囊肿进行处理以及如何进行处理仍存在争议,本文将针对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术中遇到的上颌窦囊肿问题的不同处理策略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上颌窦内黏膜囊肿的变化和囊肿区种植体周围的成骨情况,探讨上颌窦黏膜囊肿对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影响。 方法选取12例上颌后牙缺失骨量不足并患有上颌窦黏膜囊肿的患者,在不摘除窦腔内黏膜囊肿的情况下,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14枚。术前测量上颌窦底高度,术后当日测量种植体穿入窦底长度,术后1年测量穿入窦腔内的种植体周围成骨高度,观察黏膜囊肿对种植体周围成骨的影响。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术前-术后当日及术前-术后6个月黏膜囊肿投影面积变化,评估手术创伤与黏膜囊肿的相互的影响。 结果通过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的种植体在含有上颌窦黏膜囊肿的上颌后牙区种植体周围成骨良好,术后6个月时全部14枚种植体形成良好骨结合。术前上颌窦底高度为(5.5 ± 1.4)mm,术中种植体穿入上颌窦长度为(2.9 ± 1.3)mm,上颌窦底厚度平均增加了(1.8 ± 1.0)mm。根据测量结果计算黏膜囊肿投影面积,术前(201.2 ± 184.0)mm2,术后当日(133.6 ± 187.6)mm2,术后6个月(134.5 ± 107.1)mm2。术前-术后6个月的成对差分均值及标准差[(66.6 ± 142.8)mm2]明显增大,说明术后6个月时黏膜囊肿的体积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术前-术后当日的黏膜囊肿投影面积相比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85,P= 0.021),术前-术后6个月的黏膜囊肿投影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617,P= 0.134)。手术短期内会对上颌窦内黏膜囊肿造成一定的创伤,但未对上颌窦黏膜囊肿产生激惹、恶化等不良影响。 结论上颌窦内黏膜囊肿的存在不影响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实施与种植体周围成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囊液抽取法在伴有上颌窦囊肿的上颌后牙区,同期行上颌窦底提升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伴有上颌窦囊肿且需行上颌后牙区种植术患者12例,术区剩余骨高度不足4 mm,共植入25枚种植体,术后3、6、12个月通过CBCT及临床检查,评价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 :12例患者术后6~9个月行二期修复,其中9例囊肿完全消失,3例囊肿大小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1年25枚种植体均正常行使咀嚼功能,且未发现异常松动,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结论:在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对于伴上颌窦囊肿的种植修复患者,在无副鼻窦炎症状的前提下,可仅对囊液进行抽吸,同期行上颌窦提升与种植一期手术,能获得良好的骨整合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且伴上颌窦假性囊肿的患者,种植标准程序尚未确定。本试验拟通过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评估囊肿减压同期内提升及种植的手术疗效。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囊肿减压后结合内提升或外提升手法上颌窦增量同期行种植手术。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与肿胀情况,种植成功率,囊肿复发率。结果:共34例患者纳入本试验,实验组手术时间为(27.88±3.02)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34.94±3.50) min,P<0.001],同时术后反应包括疼痛(P<0.05)与肿胀(P<0.001)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种植早期成功率为100%,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无囊肿复发。结论:上颌窦高位开窗囊肿减压合并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的术式,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且种植成功率高,显著减轻患者术后反应,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在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条件下,进行穿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患者接受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穿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共植入15枚种植体。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拍摄CBCT,测量植骨区骨量变化及上颌窦假性囊肿变化。结果:全部手术中无囊肿破裂和上颌窦黏膜穿孔,愈合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随访期无种植体脱落。术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为(6.85±1.07)mm.术中提升高度为(6.93±2.07)mm。术后窦底提升高度(GBH)为(13.88±1.87)mm、1年后骨愈合后窦嵴距(GSH-1)(12.76±2.03)mm。随访期内,囊肿增大3例,基本不变3例,减小5例,消失3例。结论: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颌窦底提升骨增量技术是目前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最为有效而可靠的方法,本文根据临床体会及当前国际上有关此方面技术的文献,对常见的上颌窦提升技术进行了介绍,对各种术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评论.上颌窦提升后同期种植可以缩短治疗周期,简化治疗程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本文对其发展及自身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前,种植手术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技术应用于临床,随着种植体设计的改进和植入技术的日趋成熟,成功率不断提高,适应证也不断扩大,但是剩余骨高度不足仍是影响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多采用上颌窦底提升术,主要包括上颌窦侧壁开窗术和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这2种术式有效解决了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底壁分嵴等情况,以及口腔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归纳总结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基本原则,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的切口设计、手术方法,以及3种改良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比较,骨挤压器和骨冲顶器的应用,初步探讨植骨材料的选择,辅助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特殊器械(超声骨刀和内镜)的特点,伴发上颌窦囊肿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颌窦假性囊肿摘除术对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和牙种植术的影响。方法 选择24例病理结果诊断为上颌窦假性囊肿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假性囊肿摘除的同时行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共计植入种植体34颗,所有患者均已完成种植修复。回顾性分析从囊肿摘除至最后一次随访的治疗经过,观察记录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围骨量变化和假性囊肿残留情况。结果 所有种植体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6.0±7.1)个月,骨结合良好,骨量稳定,无种植体脱落,23例假性囊肿消失,1例仅残留小部分囊壁。结论上颌窦假性囊肿摘除术同时行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及牙种植术临床可行,且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上颌后牙区解剖的特殊性导致上颌后牙缺失后骨量丧失严重,成为临床上种植义齿修复的主要障碍,上颌窦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主要方法,可为种植体植入提供充足的骨量,本文就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上颌窦炎是上颌窦提升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本文就上颌窦的解剖形态、术前是否存在病理改变、提升过程的手术操作以及所用的植入材料等因素与上颌窦炎发生的相关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种植义齿是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有效修复方法。在上颌后牙区,严重的牙周炎或根尖周炎可造成较大范围的骨质破坏,患牙拔除后还可导致上颌窦的不断气化,造成剩余牙槽嵴骨量不足。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增加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的常规治疗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可以扩大种植修复的适应证,其术后的成骨效果关系到种植义齿的长期预后。临床中不同病例术后的实际成骨效果不同,研究表明上颌窦的解剖及病理因素、手术术式及是否植骨、种植体突入上颌窦的高度、种植体植入时机、骨移植物的选择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均可能影响术后成骨效果。本文就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内成骨效果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以期为种植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并评估应用盘钻行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上颌后牙缺失患者37例,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8 mm,平均(5.61±1.61) mm,应用盘钻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51枚,评估手术安全性及舒适度.术后3~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3~24 个月,观察种植体稳定性、骨结合及种植体周围骨量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术中提升上颌窦底高度2~8 mm,平均(4.75±1.55) mm;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患者主观感觉良好,痛苦指数为(2.22±0.98).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上颌窦感染等并发症,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及修复体无松动、脱落,留存率100%.种植体根方骨量于术后6个月趋于稳定,术后1年颈部骨吸收(1.20±0.72) mm.结论 应用盘钻行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近期效果满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disk-up sinus reamer (DSR) applied to transcrestal 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 with simultaneous placement of implants. Methods Thirty-seven patients underwent transcrestal 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 with fifty-one implants placed simultaneously using the DSR. The residual bone height(RBH) was 3 to 8 mm, (5.61±1.61) mm on average. The safety of this technique and the pain index during the operation was evaluated. The final prostheses were restored in 3-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3 to 24 months. The stability and osseointegration of the implants were clinically evaluated, and the endo-sinus bone gain around the implants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elevation height ranged from 2 to 8 mm, with an average of (4.75±1.55) mm. There was no detectable sinus membrane perforation, no serious suffering or uncomfortable subjective sensation in any patients during operation with a pain index of (2.22±0.98).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no sinus complication was observed. Favorable osseointegration was obtained. There were no implants or prostheses which were loose or lost. The survival rate was 100%. The radiographic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ndo-sinus bone gain tended to reach stabilization after 6 months and the marginal bone loss was(1.20±0.72) mm after 12 months. Conclusions Transcrestal 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 with simultaneous implant placement by DSR is a safe, invasive and handy technique, with higher elevation height,fewer clinical complications and less pain. It shows satisfactory clinical results in short term and a long-term observation is still need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颌窦底内提升后植骨与不植骨术后6个月上颌窦成骨效果及种植体稳定性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12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行上颌窦底内提升及同期种植的患者150例,按植骨与否分为A组(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与B组(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测量分析患者术前、术后CBCT资料及种植体稳定性,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植入199颗种植体。术后1年,A组种植体存留率为97.6%,B组为95.7%,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及灰度值(HU)在A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gain,SBG)及HU在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的ISQ值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RBH为3~8 mm且计划提升高度为3~4 mm的病例中,植骨与否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种植患者中对种植体的存留率及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经上颌骨前外侧壁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延期种植术的长期临床效果,并比较两种不同的骨移植材料在种植修复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牙列缺损患者18例(21侧)上颌窦行经上颌骨前外侧壁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延期种植术.延期(6~8个月)植入共46枚种植体.将牙列缺损区域剩余牙槽骨高度<4 mm的患者分为两组:①混合材料组(自体骨+异种骨)5例6侧;②单纯异种骨组(Bio-Oss)13例15侧.在3个时间点(植骨术后即刻、种植体负荷即刻、>12个月随访)拍摄曲面体层X线片,评估骨吸收率及种植体存留率.结果 在植入的46枚种植体中,除1枚因感染取出外,其余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并完成修复.在平均54个月随访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8% (45/46).3个时间点的X线片测量比较,移植骨量两组均减少,混合材料组(10.88%和7.77%),总吸收率18.65%;单纯异种骨组(4.40%和-2.47%),总吸收率1.93%.骨量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的临床效果是可以预期的;单纯异种骨移植的骨吸收率低于自体骨+异种骨混合材料的骨吸收率.  相似文献   

15.
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及同期牙种植术中中空钻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和评价在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及同期牙种植术中使用中空钻的效果。方法对 2 4例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 ,用中空钻预备种植床、取骨 ,再行上颌窦底内提升 ,将所取的骨碾碎 ,植入上颌窦底 ,同期植入种植体 2 4例。术后 1周 ,1、3、6个月复查。结果 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发生。 6个月后 ,X线片显示所植的骨改建成新骨 ,增加了牙槽骨高度 ,满足了种植要求 ;同时可见种植体与新骨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种植体植入 6个月后行二期修复。结论 该法解决了上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高度不足 ,避免另处取骨。方法简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短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共筛选出27位患者,分别在骨量不足的上颌后区通过牙槽嵴顶入路采用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的方法植入33颗短种植体。观察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年短种植体周围成骨情况以及上颌窦底牙槽嵴高度变化。对测量数据进行描述性、均数、配对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颌窦底牙槽骨平均高度为术前(5.56±1.70)mm,术后即刻增加至(7.76±1.54)mm,术后6个月为(6.94±1.44)mm,术后一年为(6.83+1.53)mm。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时间点测量值两两比较,观察各个时期牙槽嵴高度的变化。术前与术后即刻相比牙槽嵴的高度增加了(2.19±1.34)mm;术后6个月与术后即刻相比牙槽嵴高度减少(0.82±1.26)mm;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相比,牙槽嵴厚度减少了(0.11±1.17)mm;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牙槽嵴高度增加了(1.31±1.74)mm。上颌窦底牙槽嵴的高度除了术后1年与术后6个月无显著变化之外,其余各时间点的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短种植体临床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是针对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骨量不足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缺失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至2010年共完成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病例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8-65岁。术前CT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距离为5-8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3.8mm(2-5mm),共植入38枚种植体,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完成义齿修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上颌窦炎症,一例术中窦膜穿孔,将种植窝放入明胶海绵,同期植入种植体完成种植手术,术后3天术区疼痛,无其他明显症状。38枚种植体平均负载18个月,种植体稳定,行使功能良好,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对于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方法可靠,具有好的疗效,可扩大种植牙的适应症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时,如果骨量不足,临床上常规采取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以满足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要求。上颌后牙的根管系统非常复杂,出现牙髓根尖周疾病时,根管治疗有可能无法彻底控制根管内感染,治疗后仍可能再度发生慢性根尖周病变。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解剖位置及其功能关系紧密,笔者将其命名为“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当上颌后牙发生慢性根尖周病变时,牙根进入上颌窦内或者病变扩散至上颌窦可形成牙源性上颌窦炎。采用显微根尖手术治疗这类患牙时,常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术建立手术入路。笔者将这种为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炎并保存疑难根尖周病患牙而采取的显微根尖手术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命名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该技术与牙种植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术式。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分析,结合临床开展该技术的经验和认识,从解剖学、病因学和病理学三方面阐述了该技术的生物学基础: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是该技术的解剖学基础,牙源性感染引起上颌窦疾病是其病因学基础,根尖周术区和上颌窦黏骨膜的感染性炎症反应是其病理学基础。本文详细解析上述三方面生物学基础,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术式的...  相似文献   

19.
上颌窦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用方法。上颌窦提升术可分为上颌窦侧壁开窗术(上颌窦外提升术)和经牙槽嵴入路的上颌窦冲顶提升术(上颌窦内提升术)。本文就上颌窦提升相关解剖、上颌窦提升抗生素选择、上颌窦提升适应证把握、植骨方案选择、促生长因子的作用、上颌窦提升术的常见并发症和吸烟的影响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