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光  夏群  关航  张尧贞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190-1191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人麻痹性斜视的病因诊断及治疗预后。方法:检查斜视患者的33cm和5m眼位、九个方位的眼肌运动情况;对有限制因素者行牵拉试验排查;采用复视像、Hess屏、同视机分析复视性质及受累肌;根据病史采用影像学检查、血生化实验室检查;全身病进行相关科室会诊。结果:本组414例单眼发病399例,双眼发病15例。单一神经麻痹417眼,滑车神经居首位153眼,其后为外展神经135眼,动眼神经129眼;复合神经麻痹12眼。发病原因主要是血管性疾病,其次为眼科手术后斜视,其后有外伤、感染炎症、肿瘤等,此外原因不明者35例。结论:年龄相关的血管性疾病是老年人复视斜视的主要原因或高危险因素,通常治疗预后较好。眼科手术后的斜视应引起眼科医师的重视。影像学诊断和实验室检查可有助临床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
张伟  赵堪兴 《眼科》2009,18(5):293-294
近年来国内斜视、弱视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斜视、弱视治疗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澄清和强调的问题,如斜视手术的目的是什么、斜视手术时机如何选择、如何规范弱视的诊断与治疗等。有些问题在一些眼科医师中还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并藉此与眼科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3.
美国眼科学会发布的眼科临床指南(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PPP)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眼科权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年9月,内斜视和外斜视2017年版PPP正式发布。该版PPP采用最新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基于最可靠的临床试验结果或专家委员会对现有依据的集体判断和评估,对2012年版PPP进行了更新。本文从斜视的定义、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和治疗几个方面对内斜视和外斜视2017年版PPP进行解读,并与2012年版PPP进行比较,希望帮助眼科临床医师深入领会2017年版PPP的更新要点,进一步促进我国斜视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反向偏斜(dkew deviation)为一种后天获得性的共同性垂直斜视,临床表现为头部倾斜、眼球旋转及主观视觉的垂直方向倾斜,该类患者大脑感知的主观视觉世界在垂直方向是倾斜的,因而眼睛和头部向偏斜的视觉方向旋转,以恢复垂直方向的定位。反向偏斜的病因为内耳椭圆囊至眼运动神经核的前庭-眼反射通路受损。通过文献回顾,简要概述反向偏斜的病因、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并与常见的上斜肌麻痹相鉴别,借以提高眼科临床医师对反向偏斜的重视,避免将其误诊为单纯的上斜肌麻痹,而忽略对椭圆囊耳石器或中枢神经病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黄斑转位术是临床上针对黄斑区病变的新的手术治疗方法。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中心视力,但也带来一些并发症,如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旋转斜视。针对后者有人采用同期或二期斜视手术消除患者术后出现的视物倾斜和复视症状。本文就黄斑转位术后继发旋转斜视的过程和手术治疗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的临床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1例后天性外旋转斜视病例。结果: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为:(1)有明确的外伤病史;(2)患者有极明显的的下半视野复视;(3)双马德氏三棱镜检查阳性;(4)双马德氏杆检查为外旋转斜视。本组病例中有4例经保守治疗后仍有眼位偏斜而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采用Harada-Ito术式或改良的Harada-Ito术式,4例手术病人术后均外旋斜消失,有立体视觉存在。结论:当外伤或其他病史所致患者有明显的下半视野复视时,要注意外旋斜视的诊断,外旋斜视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斜视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大致可分为共转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显性斜视和隐性斜视,它不但影响外貌,给患者造成思想上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影响视力,形成弱视,给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不便,故对于斜视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但是目前基层医院一部分眼科医生缺乏眼肌检查知识,遇到斜视病人检查时无一定顺序,方法不恰当,以致做不出准确的诊断,使患者得不到满意的治疗。鉴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现将较简单的斜视检查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8.
林肯 《眼科新进展》1989,9(2):42-45
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自1984年成立以来,曾先后三次召开学术交流会以推动学科情报的交流.为使眼科学界的同道一览眼肌学科学述发展近况,现以最近的全国第三届弱视斜视学术交流会论文为依据,综述我国近年弱视、斜视方面的临床诊断、治疗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废用性斜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炜 《眼科》2001,10(5):289-291
目的:了解废用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8例废用性内斜视及175例废用性外斜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废用性斜视以单眼注视功能丧失为特征。弱视是引起视力障碍最多见的疾病。在废用性斜视的发生过程中,视力发育障碍在先,斜视发生在后。结论:废用性斜视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可以在共同性继发性斜视中独立分类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potTM在儿童斜视筛查中的可配合性及在斜视性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筛查效率。方法:横断面研究。2015 年7-10 月在天津和平新世纪妇儿医院保健科体检的389 例儿童先后进行SpotTM及小儿眼科医师检查,依据SpotTM内设眼位异常推荐值确定出需要转诊的儿童,小儿眼科医师依据2013 年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协会规定的视觉筛查转诊指南确定出具有斜视性弱视危险因素的儿童,最终评估SpotTM在斜视性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389 例儿童入组,平均年龄(6.0±2.3)岁。97.4%的儿童能配合SpotTM检查,无法配合SpotTM检查直接转诊的10例儿童中7例患有眼部疾病。小儿眼科医师确定38例(9.8%)具有斜视性弱视危险因素;经SpotTM筛查,确定需转诊的眼位异常者49 例(12.6%)。SpotTM在斜视性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敏感度71.0%,特异度93.7%,阳性预测值55.3%,阴性预测值96.8%。结论:大多数儿童可配合SpotTM的检查,SpotTM在斜视性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激索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应用激索治疗麻痹性性斜视4例并结文献分析讨论。结果后天麻痹性斜视为眼科常见病,多急性发作,无明显性别差异,大多数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患者会出现复视、混淆视、眩晕、恶心呕吐、眼球运动异常、眼位偏斜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该病病因复杂,临床上可分为三类:神经源性、肌源性及机械性。文中4例常规治疗后症状未有改善者,经过适时应用激素治疗后,复视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激素治疗后天麻痹性斜视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最常见的外斜视类型。本文基于2017年版的美国眼科临床指南(PPP)《内斜视和外斜视》分册,从病史、斜视专科检查、分型、治疗4个方面对间歇性外斜视的规范化诊治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微小斜视是一类小度数斜视,遮盖试验有时为阴性,伴有异常视网膜对应、偏中心注视、弱视及粗略的立体视等临床特点的疾病。微小斜视性弱视特别是伴有偏中心注视治疗十分困难,临床诊疗工作中常常因斜视度数小,遮盖试验阴性未能及时发现这一疾病而误诊或漏诊,忽视患者伴有偏中心注视及固视不稳定的情况,将其作为普通弱视治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时起到反作用。本文从微小斜视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首诊于眼科的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的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提高眼科医师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病例回顾性研究。回顾11例首诊于眼科的CCF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结果:其中9例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眼部临床表现以搏动性突眼为特征,易误诊为眼眶炎性假瘤、眶内动脉瘤以及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经DSA确诊后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结论:眼科医师应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认真询问病史,结合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血管内栓塞治疗是CCF的首选,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5.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能否用于斜视病因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在活体直接显示眼外肌的功能解剖和相应的眼球运动神经的形态学改变.眼科医师应该了解相关的MRI技术进步,我们相信MRI检查在非共同性斜视的诊断和处理过程中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重视斜视手术治疗中的常见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Wu X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49-651
斜视是儿童多发眼病之一,患病率为1%~2%。近年来在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和各地眼科医师的努力下,斜视专业学术水平有了飞速发展。针对共同性斜视的病因,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了解剖学异常和特殊的神经肌肉结构(puueys),建立了斜视的数字化模型用于评价眼外肌功能和设计手术等。在有关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改变的研究中,发现了双眼视觉损害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诊断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外伤性上斜肌麻痹的诊断,治疗和手术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外伤性麻痹斜视的患者19例,在常规的斜视检查的基础上,采取单纯下斜肌切断,合并对侧下直肌退后,上斜肌加强及上斜肌的矢状移位(Harada-Ito 和Fill手术)等手术方式进行矫正。结果:手术前后单眼麻痹患者的垂直斜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双侧麻中层得垂直斜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比较旋转性斜度变化,双侧麻痹患者手术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单侧麻痹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患者的双眼视,眼底旋转性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外伤性上斜肌麻痹通过不同的手术方式,能改善垂直斜度和旋转斜度,保持并恢复较好的双眼视。  相似文献   

18.
洪洁  付晶 《眼科》2016,25(2):132
眼科斜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有着独立的系统理论知识,对医师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使得教学相对更困难。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住院医师的斜视教学,在临床教学中实施以斜视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判断。并分析比较该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异,以此促进住院医师更好掌握斜视相关知识,提高住院医师解决斜视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眼科,2016, 25: 132-134)  相似文献   

19.
弱视是小儿眼科的常见病,其病因主要是屈光不正,斜视或先天性形觉剥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237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初步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旋转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对15例旋转斜视患者根据眼球运动、同视机、双马氏杆和眼底照相等检查,行上斜肌矢状移位术。结果 所有患者旋转复视消失、视物清晰。结论 上斜肌矢状移位术用于治疗前下方明显的外旋转斜视,是治疗旋转斜视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