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改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处理经验。方法对11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术中被迫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进行分析。结果立即改为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9例于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2例于低温室颤下手术。其中1例于术后48h死于室颤,其他均健康出院。结论严重的心律失常和持续的低血压是导致术中改为体外循环的直接因素,而急诊手术、左主干病变、室性心律失常、低左室射血分数(EF)、靶血管位置等为重要影响因素,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恰当的术中处理,可大大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6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 对6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应用体外循环(CCABG)56例,其中并发室壁瘤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2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二尖瓣置换2例,双瓣置换2例,人工血管置换1例;非体外循环(OPCABG)12例.结果 共移植血管194支,平均2.8支,早期死亡3例.人工血管置换术后2个月死于脑梗死,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效果好,充分术前准备和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简称冠搭)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72例冠搭术后患者进行24 h心电图监测并记录,根据心电图情况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心律失常组(组1),一组为非心律失常组(组2).分析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是否体外循环、搭桥支数与病变支数、电解质情况、心功能及合并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心律失常的发生例数为22例,发生率为30.55%.心律失常组的高龄、体外循环、电解质紊乱、心功能差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结论 高龄、体外循环、电解质紊乱、心功能差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含血停跳液与晶体停跳液对婴幼儿心肌保护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冷含血停跳液与冷晶体停跳液灌注在婴幼儿心脏外科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30例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 (平均年龄 16个月 ,体重 9kg) ,随机分成 2组。升主动脉阻断后分别从主动脉根部灌注 4℃晶体停跳液 (晶灌 )或冷血停跳液 (血灌 )。术前、术中、术后分别测定 (1)心肌酶(CK MB ,TNT)。 (2 )氧自由基代谢产物 (MDA)。 (3)心肌细胞组织学检查。 (4)术后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及ICU滞留时间。结果 :CK MB、TNT及MDA 2组病人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线粒体损伤程度术前及术后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术后病人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及ICU滞留时间 2组病人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本研究提示婴幼儿非紫绀型心脏外科手术中冷含血停跳液与冷晶体停跳液的心肌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 ,但对于术前存在心衰及需长时间阻断升主动脉的病人 ,哪种停跳液更为有益 ,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止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间,我院经股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止血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22例患者接受了PCI,60例患者采取人工压迫止血,术后卧床时间(12.10±0.76)h,血管穿刺部位血肿11例,动静脉漏1例,出血假性动脉瘤2例;62例患者使用血管闭合装置,术后卧床时间(6.65±2.10)h,血管穿刺部位血肿5例,无动静脉漏和出血假性动脉瘤.使用血管闭合装置组与人工压迫组相比,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6.65±2.10)h和(12.10±0.76)h,P<0.001),血肿(18.3%和8.1%,P=0.091)、动静脉漏(1.6%和0,P=0.323)、假性动脉瘤(3.3%和0,P=0.147)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后使用外周血管闭合装置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但并不能明显降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临床效果、心肌酶代谢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面,比较温血停跳液持续灌注与冷晶体停跳液间断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为,常温组术后自动复跳率为92.3%,低温组仅23.1%;常温组心肌酶释放减少,术后心脏功能恢复较快;心肌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常温组细胞线粒体损伤较轻,心肌破坏较少。表明常温体外循环行温血停跳液持续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较以往的低温体外循环用冷晶体停跳液间断灌注为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功能衰竭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生存率的预测指标。方法研究334例连续实施单纯搭桥术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283,左心室射血分数≥40%)和心功能衰竭组(n=51,左心室射血分数<40%)。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LESVI是惟一独立存在的依据左室功能评估生存率的指标量(P<0.001)。结论LVESVI是预测心功能衰竭患者搭桥术后生存率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7年2月,我院共为54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CABG术,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80~99(83.00±5.99)岁。行停跳CABG9例,不停跳CABG(OPCAB)45例。分别行搭桥1~5(2.98±0.46)根。42例患者应用乳内动脉搭桥。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为7.41%。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3例行气管切开),急性肾功能损伤3例(2例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术后发生房颤38例。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平均ICU滞留(3.90±1.96)d,术后平均住院(12.11±4.41)d。46例患者随访1~58个月,随访期死亡9例,93.5%的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术是可行的。对于80岁以上高龄的患者,应加强围术期的处理,以期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于我院择期行PCI的患者198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9例。试验组术前1周予以阿托伐他汀口服,对照组术前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TnⅠ)的水平。结果术后12h和48h试验组CK-MB和Tn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患者术前服用阿托伐他可减少患者术后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内(IC)应用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对2004年12月至2006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三医院住院且符合入选条件的111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IC注射组55例(对照组)与腺苷IC注射组56例(腺苷组)。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腺苷组用腺苷300μg,持续IC注射1min,观察IC心电图(IC-ECG)ST段最大抬高程度、术后心脏肌钙蛋白I(cTnI)峰值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再通后血流评价,并分析术后1h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结果腺苷组患者术后cTnI峰值低于对照组(P<0.05)。AMI时sumSTR腺苷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PCI后4周无论腺苷组还是对照组LVEF均比3d时有明显改善(P<0.05),4周时腺苷组LVEF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择期PCI患者腺苷组与对照组IC-ECG的ST段抬高发生率及抬高的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PCI时IC注射腺苷,可以减轻心肌微损伤,显著缓解AMI血管开通背景下发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有益于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选择性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4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到择期PCI的时间为6±2(3~12)周,于PCI前选择性冠脉内注射声诺维(Sonovue),利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CPS)进行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冠脉开通后30 min再次行MCE检查,采用CUSQ软件进行脱机图像分析,计算心肌微血管血流量、最大造影剂充盈缺损面积和缺血心肌改善指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效果。随访患者心脏功能及PCI术后30 d的主要心脏事件(MACE)。结果(1)24例患者的“罪犯”血管完全开通,TIMI血流3级;(2)冠脉内注入造影剂即刻能够获得清晰心肌显影,所有患者均获得较满意左心室及心肌显影效果。MCE显示,24例于PCI术前“罪犯”左前降支血管对应心脏节段节段性充盈减低或无造影剂充盈,PCI术后30 min 92%(22/24)的患者心脏节段充盈较术前显著改善,局部血流量值较术前提高;(3)24例患者PCI术后72 h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较术前增加(52%±10%比62%±6%,P<0.05),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本研究中2例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患者,分别于术后1个月出现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1例术后2周出现劳累性心绞痛,均经药物治疗稳定。结论选择性MCE技术是一项简便、安全的评价冠脉介入术心肌组织灌注的有效方法;未行再灌注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行择期PCI术,挽救梗死区的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在中国人群中评价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经皮经腔冠脉介入术(PCI)中应用依诺肝素0.75mg/kg经动脉鞘管注射抗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60例择期PCI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依诺肝素组给予依诺肝素0.75mg/kg,手术时间超过90min者再给0.3mg/kg;普通肝素组给予普通肝素100U/kg。结果注射依诺肝素后2h内,患者血浆抗Xa因子水平在0.5IU/ml以上。补充依诺肝素后可使所有患者血浆抗Xa因子水平4h内维持于0.5IU/ml以上。依诺肝素组鞘管内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肝素组(26.6%比10.0%,P〈0.001)。两组30d内不良临床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相似。结论择期PGI术中应用依诺肝素0.75mg/kg经动脉鞘管弹丸式注射进行抗凝是安全和有效的,有效抗凝强度至少可维持2h,手术时间超过2h的患者应补充依诺肝素。  相似文献   

14.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6例老年(共297支冠脉血管)和360例非老年(共451支冠脉血管)冠心病患者接受PTCA的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老年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和发病血管支数与非老年患者差异无显著性;老年组血管扩张病例成功率为95.4%,随着近年冠脉内支架置入率的增加,主要的PTCA并发症较前降低;以上结果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PTCA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冠脉血运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5.
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 868例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Yu MY  Gao RL  Chen JL  Yang YJ  Qin XW  Qiao SB  Yao M  Yao KB  Liu HB  Wu YJ  Yuan JQ  Chen J  Xu B  Chen ZJ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8):550-553
目的 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症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987年10月至2000年12月间2868例PCI的并发症类型、发生率及其年度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与PCI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结果 在研究期间,共进行2868例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30%(6.33%—20.00%)。手术相关病死率为0.07%。主要并发症包括非致死性Q波心肌梗死(0.17%)、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0.10%)、冠脉夹层(2.58%)、冠脉急性闭塞(1.99%)、冠脉血栓形成(0.38%)、冠脉痉挛(1.32%)、冠脉穿孔(0.31%)、严重心律失常(0.63%)、造影剂严重过敏反应(0.07%)、周围血管并发症(0.90%)和心力衰竭(0.10%)。并发症发生率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明显降低。与PCI并发症发生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冠脉多支病变和心力衰竭。结论 随着经验积累,PCI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本组并发症发生率较文献报道低,可能与严格掌握适应证,积极防治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指南推荐剂量的普通肝素(UFH)后活化凝血时间(ACT)的达标情况,探讨使用ACT监测UFH抗凝效果的必要性。 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择期PCI的患者1 06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的PCI指南,术中UFH的使用剂量为70~100 U/kg。根据术中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ACT<300 s组(598例)、ACT 300~350 s组(183例)和ACT>350 s组(281例),分析患者的ACT达标情况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1)患者年龄为(63.0±10.6)岁,男性751例(70.7%),体质量为(70.5±11.7)kg,UFH的使用剂量为(100.7±9.1)U/kg。(2)使用UFH后,ACT为285(240~352)s;以ACT 300~350 s为目标值,达标率为17.2%(183/1 062)。(3)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UFH/体质量、冠心病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将各项因素与ACT进行多因素线性相关分析显示,UFH/体质量与ACT值呈正相关( r=0.07, P<0.01),其余因素与ACT值无显著相关( P均>0.05)。(4)在ACT<300 s组中,444例(74.2%)患者在术中追加UFH;所有患者在术后48 h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ACT<300 s未追加UFH、ACT<300 s追加UFH、ACT 300~350 s、ACT>350 s患者术后48 h内轻微出血事件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 对于择期PCI患者,通过体质量调整UFH剂量后仅少数患者ACT达标。监测ACT可及时识别和处理抗凝未达标患者,有助于提高PCI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croRNA-145(miRNA-145)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相关性。 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80例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一支直径狭窄≥90%的冠心病患者,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其中0级24例,1级19例,2级20例,3级17例。Real-time PCR测定血浆中miRNA-145的相对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Gensini积分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结果 随着CCC分级的增加,血浆中VEGF水平亦随之升高,miRNA-145相对表达随之下降。控制miRNA-145相对表达水平后,血浆中VEGF水平与CCC的建立呈正相关( r=0.524, P<0.01),控制血浆中VEGF水平后,miRNA-145相对表达与CCC的建立呈负相关( r=-0.669, P<0.01),同时miRNA-145相对表达水平与血浆中VEGF水平呈负相关( r=-0.529, P<0.01)。 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中,CCC形成良好的患者血浆中miRNA-145相对表达低于CCC形成不良患者,表明miRNA-145在CCC的建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发病后不同时间段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的近期疗效以确定早期介入治疗的时间窗。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4年 6月间进行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15 0例 ,根据介入治疗开始的时间分为发病后 <2 4h ,2 4~ 72h和 >72h组 ,比较各组的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率 ,术后胸痛缓解率 ,术后血流TIMI分级改善率 ,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住院天数的长短。结果 各组间PCI成功率、术后胸痛缓解率、术后血流TIMI分级改善率均无明显差异。术中并发症 <2 4h组较其他组明显高 (2 3 3%比 8 3% ,P <0 0 5 )。结论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时间介入治疗在院期间的近期疗效是相当的 ,但 <2 4h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高 ,从安全性及效价比的角度考虑 ,2 4~ 72h为非ST段抬高的ACS早期介入治疗较为合适的时间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极为有效的方法,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等金属过敏反应。目前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的方案仍然存在争议。研究表明镍元素是导致反复支架内再狭窄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85~94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临床和造影特点、住院期间和长期疗效.结果 90例中,21例应用金属裸支架(BMS),69例应用药物洗脱支架(DES).三支病变41例,2支病变21例,单支病变28例.手术成功率为94.4%,术前与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分别为72.2%和94.4%.手术相关并发症为15.6%,主要为冠脉夹层(11.1%).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为7.8%,其中DES组住院期间MACE为5.8%,BMS组为14.3%.DES组出现2例严重出血.86例患者随访1年时,总的MACE为4.6%,其中DES组为6.0%,BMS组没有任何MACE.DES组出现]例脑卒中和1例严重出血.47例患者随访2年时,总的MACE为14.9%,其中DES组MACE为19.4%,BMS组无任何MACE.DES组1例发生严重出血,BMS组1例发生脑卒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肌酐水平和高血压是影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手术成功牢较高,住院期间和长期的MACE事件发生率较低,并存高血压和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MACE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