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的牙列畸形多数可应用矫治器进行矫治,而对于严重的畸形,尤其是成人的牙列畸形,则往往需要采用外科方法治疗方能奏效。近年来有关根尖下截骨术治疗前牙列畸形的报导较多,尤其是耿温琦对这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深入。本文仅就1987年以来,我们应用根尖下截骨术矫治前牙畸形,取得满意效果的体会作一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报道21例前牙牙槽性前突、深覆He、反He引起畸形的手术矫治。根据模形外科,拟定截骨位置与骨段移动的方向、距离及拔除的牙齿供手术时参考。手术方法简单易行,由于后牙He关系已恒定,作前牙根尖下截骨不强调作头颅测量。21例除3例因手术操作不慎,损伤腭侧粘膜,其余未发生其它并发症。术后部分病例经同位素扫描,截骨部位放射性浓聚趋于正常,血供完全建立。全部病例经随访,未见畸形复发,外形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严重双颌前突分别采用正畸拔牙矫治和外科根尖下截骨手术矫治的效果,并探讨两种矫治方法的适应证.方法 选择严重双颌前突病例20例,其中15例经正畸拔牙矫治(正畸组),5例行根尖下截骨术矫治(手术组),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两组SNA、SNB角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正畸组SNA角减少(0.59±0.88)°,SNB角减少(0.45±1.19)°;手术组SNA角减少(3.63±1.22)°,SNB角减少(2.58±1.24)°.反映侧貌突度改善的切牙内收指标U1-Y、L1-Y和上下唇突点内收指标TUL-Y、TLL-Y治疗前后差值均未超过7 mm.治疗前后两组下颌平面角MP-SN的改变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改善双颌前突患者侧貌问题上,与正畸拔牙矫治相比,根尖下截骨术内收切牙的幅度并无太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5.
骨型上颌前突的早期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下颌前份根尖下截骨术(anterior mandibularsubapical osteotomy 简称 AMSO)系 Hullihen(1849)首先介绍,是正颌外科中矫治牙颌面畸形的最早术式。后经 Hofer(1942)、Kole(1959)、Wolford(1989)等学者改良,AMSO 目前在牙颌面畸形矫治的临床应用中,已成为仅次于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的常用术式。鉴于AMSO 术式简单、矫治效果理想,国内文献中少有报告。本文就 AMSO 的适应征选择、ST0  相似文献   

7.
Lefort Ⅰ型截骨牵开术矫正唇腭裂术后上颌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LefortⅠ型截骨快速牵开成骨技术 ,在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 上颌LefortⅠ型截骨 ,术中前移上颌骨 4 0~ 12mm ,留间隙期 1天。使用口外颅颌牵引装置—上颌杠杆式牵引支架 ,调节支架前部的刻度调节旋钮和牵引杆 ,3~ 5天内完内快速牵开水平前移 3 0~ 10mm ,矫正 7例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畸形。结果  7例LefortⅠ型截骨水平快速牵引成骨完成后 ,除 1例固定为 4周 ,1个月后复查为轻度开合外 ,均无感染、成骨不良、骨不愈合等并发症。 7例牵开成骨矫正效果满意。结论 LefortⅠ型截骨快速牵开成骨技术是治疗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畸形的有效方法。牵开速度快 ,不影响骨愈合 ,治疗时间短 ,不需植骨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上颌前部骨内埋伏多生牙的手术径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耀社  付建军  任倩 《口腔医学》2005,25(4):234-235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骨内埋伏多生牙的手术径路。方法86例患者采用4种手术径路拔除上颌前部骨内埋伏多生牙,包括腭侧径路,唇侧径路,联合径路及牙槽嵴顶径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的患者手术顺利,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4种径路均是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拔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纯银带钩牙弓夹板在颌骨骨折及前牙根尖下截骨术中的应用广东省口腔医院(510260)刘曙光薛国初牙弓夹板固定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单颌固定和颌间固定技术。我科自1983年5月起应用特制的纯银带钩牙弓夹板固定上下颌骨骨折及前牙根尖下截骨骨块共338例,...  相似文献   

10.
双颌前份同期截骨术在矫治牙颌面畸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颌前份同期截骨术在矫治牙颌面畸形中的应用张国志刘宪东耀峻王秀丽钟林生麻醉、复苏、骨间固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牙颌面畸形双颌同期截骨术的发展。双颌同期截骨术在牙颌面畸形矫治中的应用始于80年代初,自1989年以来我们为34例患者施行了双颌前份同期截骨术,...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比较三维CBCT与传统上颌前部(牙合)片评价牙槽突裂植骨疗效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裂植骨术后三个月以上的患者39人,共计49侧裂隙.同期拍摄以裂隙为中心的上颌前部(牙合)片和牙槽突局部CBCT,根据Bergland分级标准对上颌前部(牙合)片进行植骨区牙槽突评价,并与CBCT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判断两者一致性.结果 20侧植骨区牙槽突高度为Bergland Ⅰ型和18侧BerglandⅡ型者中,牙槽突厚度分级为A1B1C1D1型者分别有9侧(45.00%)和3侧(16.67%).在上颌前部(牙合)片的评价中,45.00% Bergland Ⅰ型和16.67% BerglandⅡ型患者植骨区牙槽突情况与CBCT评价结果一致.55.00% BerglandⅠ型和83.33% BerglandⅡ型患者植骨区牙槽突情况被高估.结论 三维CBCT与传统上颌前部(牙合)片对牙槽突裂植骨疗效评价结果不一致.CBCT可以更好的评价牙槽突裂植骨疗效.  相似文献   

14.
LeFortⅠ型截骨术250例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颌骨发育畸形或外伤等原因所致面中13颌骨后缩,常伴反异常,不仅影响外貌还可引起咀嚼、言语、颞颌关节紊乱等功能障碍和严重的心理负担,应及时治疗[1~3]。我科自1979年12月至1997年12月共完成LeFort型截骨250例治疗面中13颌骨畸形,获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及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经牙槽嵴顶进路行上颌窦底骨切开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牙种植体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1例上颌后牙牙槽骨剩余高度5~10mm(平均高度7.1mm)的牙缺失者行上颌窦底骨切开提升术,同期植入牙种植体。术前摄X片测定牙槽骨高度,提升高度1~2mm者,仅植入种植体,提升高度超过3mm者,窦底放置Bio-Oss人工骨。结果:共植入40枚牙种植体,窦底提升1~2mm5枚,超过3mm者35枚,窦底平均提升3.70mm。分别植入Frialit-2种植体10枚,Xive种植体8枚,ITI种植体22枚。术后无术区感染和上颌窦炎症。X线片示种植体处窦底骨板呈半球状隆起,半年后见种植体与骨结合满意。结论:⑴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底骨切开提升,可同期植入牙种植体,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⑵牙槽骨剩余高度5~10mm为窦底骨切开提升术的适应症。⑶窦底提升2mm以内者无需植入骨替代材料,术后4月可行义齿修复;提升3~6mm时需放置植入物,义齿修复应延迟在术后6~8月进行。  相似文献   

16.
17.
作者对20只犬行AMSO术式,比较观察水平截骨骨创密接组与骨创留有间隙内植骨组的牙髓组织学改变,结果证明:术中根尖组织不受损伤,术游离骨段上牙髓就能保存活力在5mm水平截骨距离和3mm范围的骨段移动条件下,术后牙髓活力主要与距垂直截骨线的远近有密切关系,远者牙髓受损较轻,且多能恢复,近者则表现为严重变性和坏死。同时,在术后3月的标本中,我们还观察到再生的牙髓神经纤维。  相似文献   

18.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临床上埋伏多生牙并非罕见 ,其发生率为 1 %~ 3% ,上颌多于下颌 ,前牙区多于后牙区[1~ 3] 。由于埋伏多生牙占据了正常牙的位置 ,常影响儿童乳恒牙的替换及正常关系的建立 ,或形成含牙囊肿 ,多需及早手术拔除。手术前应对埋伏多生牙进行定位 ,为手术进路提供重要依据。作者自 1 995年 3月~1 999年 7月在口外门诊共诊治此类患者 84例 ,拔除埋伏多生牙 1 1 3颗。术前均经仔细的临床检查、X光片分析后进行定位诊断 ,制定手术进路方案 ,结果术前定位诊断和手术进路正确率达 97.6%。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4例中 ,男性 48…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水平向严重骨缺损应用改良骨劈开联合引导骨再生术(GBR)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上颌前牙区水平向严重骨缺损的拟采取分阶段骨增量患者50例,符合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4 mm≥水平向骨宽度≥2 mm,垂直向骨高度正常。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使用改良骨劈开联合GBR;对照组使用常规GBR。各组于骨增量后6个月植入种植体25枚,植入后4 ~ 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6个月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以种植体存留率、红色美学指数(PES)、水平向骨宽度、边缘骨吸收量评估临床效果。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两组随访率100%,愈合期及随访过程中均无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观察组PES修复当日为6.96 ± 0.98,负重6个月为8.28 ± 1.28;对照组修复当日为7.12 ± 1.13,负重6个月为8.12 ± 1.30。观察组和对照组修复当日及负重6个月PE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 = -0.535,P0 = 0.595;t6 = 0.439,P6 = 0.663)。观察组术后6个月水平向骨宽度为(7.08 ± 0.40)mm,对照组为(5.81 ± 0.5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9.461,P<0.001)。观察组负重6个月的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0.34 ± 0.02)mm,对照组为(0.45 ± 0.0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12.86,P<0.001)。观察组负重6个月的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0.35 ± 0.02)mm,对照组为(0.44 ± 0.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0.44,P<0.001)。 结论应用改良骨劈开联合GBR有效解决上颌前牙区水平向严重骨缺损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