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良剂对土壤Sb赋存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土壤培养法研究不同改良剂(骨炭、生物调理剂、沸石、石灰、油菜秸秆、生物炭、堆肥和赤泥)对土壤Sb化学形态转化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堆肥处理外,添加5%的其他7种改良剂均显著地提高了土壤的p H值,其中石灰处理p H最为明显.BCR分级提取表明,土壤Sb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添加生石灰、骨炭和生物调理剂显著地提高了土壤Sb的移动性,而添加赤泥、生物炭和堆肥却显著地降低了土壤Sb的移动性.添加不同的改良剂对土壤Sb的生物可给性也有影响,但是受不同培养时间影响较大.培养2个月后,添加5%的堆肥、5%赤泥和5%生物炭处理导致土壤Sb的生物可给性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38%、23%和20%;而添加5%的石灰、5%油菜秸秆和5%的生物调理剂处理导致土壤Sb的生物可给性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07倍、1.06倍和1.11倍.堆肥、赤泥和生物炭是钝化Sb污染土壤的潜力材料.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实验,研究添加沸石、磷矿粉和石灰3种改良剂对污染土壤Pb、Zn化学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b主要以Fe-Mn氧化物结合态为主,而Zn主要以残渣态为主.改良剂对土壤Pb、Zn化学形态的影响随着培养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培养1个月时,2%磷矿粉和2%石灰处理可分别导致土壤醋酸(HOAC)提取态Pb含量下降76.0%和25.6%,3种改良剂处理导致土壤HOAC提取态Zn含量比对照处理降低6.1%~17.0%.培养2个月时,磷矿粉和石灰处理分别导致土壤HOAC提取态Pb含量下降62.8%和39.0%,石灰处理导致土壤HOAC提取态Zn含量下降34.6%.3种改良剂对土壤Pb、Zn的生物可给性也有影响,也随着土壤重金属种类和培养时间的不同而异.培养1个月时,沸石和磷矿粉可分别导致土壤Zn的生物可给性降低15.9%和14.9%,但培养2个月后3种改良剂对Zn的生物可给性却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Pb、Zn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中均可以选择这3种改良剂来进行土壤改良,减少重金属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污染土壤中铅、砷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崔岩山  陈晓晨  付瑾 《生态环境》2010,19(2):480-486
土壤铅、砷污染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并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对食物链途径的有效控制使得从口部无意摄入的土壤铅、砷对人体,特别是对儿童铅、砷摄入总量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主要来源。土壤中铅、砷直接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并可被人体胃肠道溶解出的部分称为其生物可给性。有效、准确地判定土壤中铅、砷的生物可给性已经成为解决儿童铅、砷中毒的关键科学问题。因此,有关土壤中铅、砷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综述了污染土壤中铅、砷生物可给性的研究方法及各方法的优缺点,并从土壤性质、模拟胃肠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土壤中铅、砷生物可给性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还进一步论述了土壤中铅、砷生物可给性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今后该领域应重点加强土壤铅、砷生物可给性的标准参考物、模拟胃肠条件的优化以及土壤铅、砷生物可给性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充分发挥铅、砷等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可给性研究方法的潜力,更好地为控制土壤污染、保护人类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4.
土壤中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中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常应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如能准确地判定土壤中金属在胃肠阶段不同时间的溶出动态,研究者就可以更好地分析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本文采集5种不同地区的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利用改进的PBET方法,分别在胃阶段的20、40、60、80 min以及小肠阶段的1、2、3、4、5 h时取样并分析,探究土壤中8种金属元素(As、Al、Cd、Cr、Fe、Mn、Ni、Pb)的生物可给性和溶出动态,探讨造成金属溶出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其溶出机理进行初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Fe、Al的生物可给性较低,并且在胃肠阶段差异较小。与胃阶段相比,土壤中Pb、Cd的生物可给性在小肠阶段明显降低,而As、Mn、Cr、Ni的生物可给性在小肠阶段均升高。升幅最大的两个元素是Ni、Cr,其小肠阶段的平均生物可给性分别升高61.4%、29.9%。在溶出量随时间变化方面,在胃阶段,假定1 h时溶出率为100%。20 min时,土壤中Fe、Ni的平均溶出率较低,分别为59.3%、56.8%,其他6种金属元素的平均溶出率在71.2%~79.5%。As、Cd、Pb的溶出速率是先快后慢,Cr和Ni的溶出速率是先慢后快,而Fe、Mn、Al的溶出速率基本保持不变。在小肠阶段,假定4 h时溶出率为100%。Al、As、Cd、Mn的溶出率基本不变。1 h时,土壤中Cr(土壤A除外)、Ni的平均溶出率最低,分别为31.5%、32.7%,而5 h时,Fe、Cr、Ni的溶出率还在升高。由此可见,土壤中不同金属元素的生物可给性以及溶出动态是有明显差异的。  相似文献   

5.
土壤中铜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土壤中铜的生物可给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无意摄入土壤铜的风险,采集我国一些地区的15个土壤样品,利用in vitro方法研究了这些土壤中铜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有2个土壤样品中铜的含量高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三级标准,有8个土壤样品中铜的含量高过二级标准;土壤中铜的溶解态浓度及其生物可给性变化很大,胃肠阶段铜的溶解态含量分别为5.2~308.8 mg·kg~(-1)和5.9~348.5 mg·kg~(-1),平均值分别为74.8 mg·kg~(-1)和82.0 mg·kg~(-1);而铜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183%~66.6%和213%~77.4%,平均值分别为442%和51.1%。胃阶段铜的生物可给性与土壤有机质和pH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粘粒呈显著负相关,与铁铝氧化物有显著相关性;小肠阶段铜的生物可给性与土壤有机质和pH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中总铜和锰氧化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如以胃阶段为判断,无意摄人土壤中铜对儿童的TDI(tolerable daily intake)贡献率除浙江富阳为2.51%外,有12个土壤样品低于1.00%,最低为0.11%。如以小肠阶段为判断,无意摄入土壤中铜对儿童的TDI贡献率除浙江富阳和浙江台州的土壤分别为2.83%和2.01%,另有12个土壤样品低于1.00%。可见,对于本研究中大多数土壤,通过口部无意摄入土壤中铜的对人体并没有很高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7.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土壤中金属元素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研究土壤中金属元素在结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我国一些地区的6种土壤,利用in vitro方法(PBET和SHIME联用)研究土壤中Cu、Zn、Mn在胃、小肠、结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研究显示,土壤中Cu、Zn、Mn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23.8%~63.0%、21.2%~64.4%、11.7%~35.6%;从胃阶段到小肠阶段,土壤中Cu的生物可给性提高了0.4%~14.4%,而土壤中Zn在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降低了6.7%~38.7%。结肠阶段,土壤中Cu、Zn、Mn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2.4%~12.9%、5.7%~18.7%、6.2%~18.9%,与小肠阶段相比,分别降低了21.7%~56.9%、0.4%~36.8%、4.5%~19.1%。结果表明,在肠道微生物存在的情况下,土壤中Cu、Zn、Mn在结肠阶段有较低的人体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8.
土壤铅污染及其危害备受关注.作为评估其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科学指标之一,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仍不甚明确.采集中国5种典型土壤(红壤、褐土、黑土、棕壤和黄壤),根据国标中一类建设用地的管制值制备成800 mg·kg-1的铅污染土壤样品,利用先进的基于生理学的体外试验方法(改进的PBET模型)研究经口部摄入的土壤铅的生...  相似文献   

9.
淮北煤矿周边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及人体健康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立强  孙崇玉  刘飞  包先明 《环境化学》2019,38(7):1453-1460
为了探究煤矿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评估可能对人体带来的健康危害,本研究以安徽省淮北地区3座主要煤矿为研究区,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体外胃肠模拟方法(PBET),计算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并以此修正健康风险评价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mg·kg~(-1))分别为Cd (0.16)、Cr (11.82)、Cu (12.03)、Ni (21.86)、Pb (55.09)、Zn (41.46),与国内不同类型矿区相比,淮北煤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较低;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平均值大小顺序是:胃阶段:Pb (61.69%)Cu (51.88%)Cd (43.88%)Cr (26.48%)Zn (17.45%)Ni (14.57%),小肠阶段为:Cr (58.80%)Cu (55.71%)Zn (51.40%)Ni (39.44%)Pb (7.59%)Cd (7.32%);由生物可给性校正后,成人和儿童不同重金属非致癌风险暴露量均小于1,说明成人和儿童均不存在非致癌风险,不同种类重金属的致癌风险为:CrCdNi,其中,Cr的致癌风险介于10~(-6)—10~(-4)之间,表明Cr对人群有一定的致癌风险,但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且儿童的致癌风险高于成人,经手-口无意摄入是土壤重金属最主要的暴露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评价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雷鸣  廖柏寒  秦普丰 《生态环境》2007,16(5):1551-1556
重金属化学形态是近年来土壤化学、植物营养和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利用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和含量变化来评价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有利于全面研究重金属的危害性和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结果表明,水溶态和交换态的重金属易被生物吸收利用,而残留态重金属一般不被生物利用,其它形态如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的生物可利用性主要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pH值和矿物成分对砷在红土中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静  王学军  朱立军 《环境化学》2003,22(2):121-125
研究了体系pH值和土壤矿物成分对贵州省安顺和遵义两个地区碳酸盐岩红土吸附砷的影响,探讨了红土对砷的吸附机理。研究发现:pH值是影响砷吸附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酸性环境(pH=4-7)有利于红土对砷的吸附,随着体系pH值的升高,红土对砷的吸附量逐渐降低;不同矿物成分的红土对砷的吸附性能差异很大;含针铁矿高的红土对砷的吸附量逐渐降低;不同矿物成分的红土对砷的吸附性能差异很大;含针铁矿高的红土对砷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说明针铁矿与红土吸附砷有很大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苯噻草胺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呼吸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水稻除草剂苯噻胺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对土壤呼唤作用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在不同条件下水解和光解的效果,结果表明,苯噻草胺的浓度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明显影响,浓度愈大,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愈大,苯噻草胺在实验条件下没有明显的水解和光解,苯噻草胺对土壤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愈高,土壤呼吸强度在初期抑制愈大,17d后各处理土样的呼吸强度基本恢复正常,试验结果还表明,苯噻草胺属于低毒或无明显实际危害的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pH4.8、交换性酸2.8cmol kg~(-1),交换性Ca0.8cmol kg~(-1)的花岗岩赤红壤(荒丘),进行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施生石灰对土壤化学性质及花生、甘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施用相当于交换酸60%的生石灰,可使土壤pH值在9个月内保持在5.8以上,但就提高花生产量来说,石灰用量以中和交换性酸30%为宜。土壤中Fe、Al的固P能力远比Ca大,即使施用高量的石灰,新形成的Fe-P、Al-P各为新形成Ca-P的2倍以上,同时亦有大量的O-P形成。各水平的石灰处理均显著改善花生的经济性状和品质,但产量的提高却以低水平石灰处理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EDTA,NTA(氨三乙酸)和EDDS(乙二胺二琥珀酸)三种螯合剂诱导下,土壤溶液中总有机碳(TOC)含量和重金属浓度的动态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5 mmol·kg-1螯合剂能极显著地增加土壤溶液中TOC的含量和Cu,Zn,Cd,Pb的浓度.土壤溶液TOC含量从第2天达最大后就随时间呈一阶指数衰减函数y=y0 Ae(x-x0)/t变化,衰减因子大小顺序为tEDTA>tNTA>tEDDS.土壤溶液中Cu,Zn,Cd和Pb浓度的动态变化也有与TOC相似的规律,并且两者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结果还表明,螯合剂对重金属的活化能力与其相应金属螯合物的稳定常数lgKMe基本一致,为EDTA>EDDS>NTA,因此,在螯合诱导强化植物提取中NTA和EDDS的潜在环境风险比EDTA要小.  相似文献   

15.
采用批量平衡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初始浓度的六氯苯在红壤和黄泥土表面的吸附与解吸特征. 结果表明,六氯苯在红壤和黄泥土表面的吸附与解吸行为均可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很好的拟合,其相关系数(R2)在0.97-0.99之间,并表现为非线性特征. 六氯苯在红壤和黄泥土上吸附的KadsF值均小于其解吸的KdesF值,说明六氯苯在这两种土壤表面的解吸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效应. 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其滞后效应增强,两者呈线性相关. 用不同方程对滞后系数H,ω和λ进行量化,发现不同浓度的六氯苯在土壤表面的解吸过程表现出正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6.
TW-80对污染土壤中菲和芘的生物降解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 T W80 为供试物,进行了表面活性剂对污染土壤中菲和芘生物降解影响研究. 实验周期150 d .并分别在30 d 、60 d 和150 d 间隔采样监测菲、芘降解率.结果表明,30 d 后,加入 T W80 的不同处理土壤中,菲的降解率分别达81 % ~98 .9 % ,比 C K 高22 .02 % 以上、芘的降解率分别达71 .90 % ~80 .66 % ,比 C K 高9 .46 % 以上.60 d 后,加入 T W80 的处理中,菲的降解率达88 .94 % ~96 .51 % 、比 C K 高11 .14 % 以上; 芘降解率达92 .39 %~94 .02 % ,比 C K 高2 .27 % 以上.150 d 后,所有处理中,菲和芘的降解率均分别达到98 % 和96 % 以上, 与 C K 无明显差别.研究还发现, T W80 土壤中含有优势真菌常见青霉、蠕形青霉、淡紫青霉和顶孢头孢霉.它们可能是促进土壤中菲、芘降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螯合剂对土壤中镉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胡萝卜作为试验植物,研究了EDTA,EGTA,DTPA和柠檬酸四种螯合剂对土壤中Cd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性土壤中,加入螯合剂EDTA,EGTA和DTPA都能显著改变土壤中Cd的赋存形态,增加有效态Cd的百分比含量,改善Cd的生物有效性;但施加柠檬酸对Cd的赋存形态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各形态组成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同时,试验结果还显示,胡萝卜中Cd含量随着添加螯合剂浓度的增加先增大而后有所降低,但除柠檬酸处理组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四种螯合剂均能增强胡萝卜对Cd的吸收,且以EGTA效果最佳,EDTA和DTPA次之,柠檬酸最差.  相似文献   

18.
水分条件对紫色土中铅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顺安  郑向群  张铁亮  刘书田 《环境化学》2011,30(12):2080-2085
以培养试验模拟3种水分条件(80%田间持水量、于湿交替及淹水)下,重金属铅(Pb)在紫色土中形态转化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外源Pb进入紫色土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由交换态向碳酸盐态、铁锰氧化物态、有机结合态转变,残渣态所占比例基本稳定.Elovieh方程可以拟合交换态Pb在紫色土中转化的动力学过程.交换态Pb在土壤中的...  相似文献   

19.
硫磺对土壤中Pb和Zn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添加硫磺对Pb和Zn污染土壤的pH值、土壤中SO4^2-含量、土壤中Pb和Zn的NH4OAc浸提态含量及土壤中Pb和Zn的BCR(欧共体标准物资局)三步分级提取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b和Zn污染土壤中添加硫磺后,土壤pH值降低,土壤中SO4^2-含量增加,土壤中Pb和Zn的NH4OAc浸提态含量随施硫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对Pb和Zn的BCR三步分级提取态含量分析中,添加硫磺后,二者的B1态都有增加,Zn的B1态增加的比例要高于Pb,二者的B2和B3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所谓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Bioremediation),是指利用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将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中的有毒有害的石油污染物现场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成为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统.它是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的延伸,其创新之处在于它治理的对象是较大面积的污染.由于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因而产生了许多不同于治理点污染的概念和技术措施.与物理、化学土壤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多种优点[1,2].KurodaDannaR[3]曾以美国应用实例对生物修复技的特点进行过详细的归纳与总结:既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