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术前无黄疸的胆道良性疾病施行胆道手术1239例,术后近期出现黄疸18例:医源性胆管损伤11例行胆肠吻合术,胆道残余结石7例行术后纤维胆道镜取石术。着重讨论胆道良性疾病术后近期出现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3.
4.
唐历  梁朝群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1):1030-1032
梗阻性黄疸对机体多个系统器官造成损害 ,大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但手术病死率较高[1]( 4%~ 43 % )。恰当的围手术期治疗是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手段。我院自 1 991年 6月至2 0 0 0年 1 2月收治梗阻性黄疸患者 83例 ,在围手术期根据梗阻性黄疸的病理变化做了相应的处理 ,现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83例 ,男 47例 ,女 3 6例。年龄 3 8~ 81岁 ,平均 56.7岁。经彩超检查 83例 ,术后彩超复查 40例 ,CT检查 43例 ,ERCP5例 ,PTC 3例 ,手术探查及术后病理证实 ,良性病变引起的梗阻性黄疸 62例占 74.7% (胆总管…  相似文献   

5.
由胆道梗阻引起黄疸的患者在普腹外科日渐增多 ,而阻黄患者有其特殊的疾病特点和护理要求 ,围手术期的恰当护理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现将 1 993年 5月至 2 0 0 1年 5月间 1 2 6例阻黄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 1 2 6例 ,其中男67例 ,女 59例。年龄 1 9~ 92岁 ,平均年龄 52 .5岁 ,外科黄疸按其病因大体分良性 ,恶性两大类。本组良性病变引起的黄疸共 94例 ,其中结石 81例 ,炎症 6例 ,胆总管囊肿 3例 ,胰头囊肿 2例 ,十二指肠乳头狭窄 2例。良性病变引起的黄疸中有75例 ( 80 % )患者黄疸有波…  相似文献   

6.
应用SD株大鼠建立21天梗阻性黄疸实验模型,然后行不同时间的胆道十二指肠内引流,运用同位素75Se标记细菌注入大鼠体内,测定肝、脾、肺的单核吞噬细胞功能,用微球技术测定门腔分流状态,结合肝功能检查。我们发现梗阻性黄疸的大鼠肝脏吞噬细胞功能受到明显损害,肝细胞功能异常。作7天以上的胆道十二指肠内引流后,肝细胞功能和肝吞噬细胞活性恢复正常。胆道梗阻21天的大鼠存在着异常的门腔分流,这种异常与肝吞噬细胞活性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疸应激时大鼠胃粘膜血流减少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梗阻性黄疸应激时胃粘膜血流减少的原因。方法用结扎总胆管的大鼠冷束缚应激模型,测定胃粘膜血流和胃粘膜中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胃粘膜组胺H2受体(H2受体),肾上腺素能α1受体(α1受体)的变化,以及应激前使用抗ET-1血清、依那普利、甲氰米胍、酚妥拉明后胃粘膜血流的改变。结果梗阻性黄疸应激时胃粘膜ET-1和Ang-Ⅱ明显增加,H2受体和α1受体明显减少和胃粘膜血流明显减少。应激前使用它们的拮抗物胃粘膜血流明显增加。结论应激时胃粘膜中ET-1和Ang-Ⅱ增加及H2受体和α1受体减少可引起胃粘膜血流减少。应激前使用它们的拮抗物可改善胃粘膜血流,它们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88年8月至1997年8月,应用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治疗240例胆道术后肝内胆管残石,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40例中,男93例,女147例。年龄20~81岁。1.2取石方法:本组胆镜取石均在术后4周以后进行。...  相似文献   

9.
蒋俊英 《四川医学》2001,22(6):593-594
患者 ,男 ,55岁。持续性黄疸、上腹肿块、间歇性腹痛伴消瘦 3年 ,曾在当地诊断为“胰头癌”放弃手术行内科治疗。半年前上述症状加重 ,作腹部CT疑为胰头癌 ,于 1989年 3月 2 5日收我院。查体 :慢性消瘦病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心肺 (- )。腹膨隆 ,腹壁有静脉曲张。上腹部可扪及 2 0cm× 2 0cm× 2 5cm大囊性肿块 ,光滑 ,边界欠清 ,轻压痛。肝在右肋下 4cm ,质硬。腹水征 ( )。肝功 :黄疸指数 16 0U ,凡登白直接立即反应 ,A/G2 5/ 3 5,再次CT发现肝内外胆管扩张 ,以肝外胆管明显 ,仍疑为胰头癌所致。BUS示上腹部有巨大囊…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黄疸是指肝内毛细胆管、肝胆管及肝外胆管的机械性阻塞,造成巩膜、粘膜及皮肤困胆红紊沉着所致的黄染。虽然黄疸是其共同的表现,但由于阻塞的病变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各不相同。因此,熟练地掌握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用大白鼠25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古方组,肝胆通组。每组50只,后三组均采用肝门处双重结扎胆总管造成梗阻性黄疸模型。结果:病理组的肝功能有明显损害,肝细胞和肝组织结构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应用古方组及肝胆通组的两组,肝功能得以早期恢复,肝细胞和肝组织结构受到明显的保护,其中肝胆通组明显优于古方组。并对肝胆通的作用机理和梗阻性黄疸手术前后处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管支架放置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管支架放置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均安全,胆管支架放置术疗效显著,黄疸均有明显下降,平均支架维持通畅时间为9mo,6mo和1a生存率达100%-60%。结论胆管支架放置术对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的疗效,绝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78年6月~1983年9月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诊断小儿阻塞性黄痘9例,胆管显影满意者7例(7/9),不显影者2例,仅1例诊断错误。本法未发生任何如出血、胆漏及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本法对小儿阴塞性黄疽的原因诊断是很有价值的,作者详细描述了操作方法,讨论了诊断价值,X 线特点的分析,并发症及其预防。  相似文献   

14.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性分析介入性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技术与疗效。方法:对29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梗阻部位位于胆总管9例、肝总管11例,左右肝管汇合部9例。结果:29例共置入金属内支架36枚,其中7例置入2枚。术后1周复查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从术前的(483.7±191.8)μmol/L降至(221.3±131.7)μmol/L(P<0.001),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均下降明显(P均<0.001)。3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均与胆道引流无直接因果关系。术后1个月,3项血清生化指标均有更为显著的下降。跟踪随访23例,平均随访6.0个月,8例仍存活。随访期内14例(60.9%)TBIL降至正常范围;8例(34.8%)TBIL下降至术前的半数以下。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黄疸,改善肝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并可有限地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应用胶性碳活体染色、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细胞化学、定量组织学和电镜立体计量等方法,重点研究了大鼠胆总管结扎后不同时相点(3、7、14、21及28天)枯否氏细胞数量和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同时测定了桔否氏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浆纤维联结蛋白调理活性。结果表明,大鼠胆总管结扎后枯否氏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是一致的,二者均表现为一动态过程。枯否氏细胞吞噬功能变化主要是由于桔否氏细胞数量和细胞活性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16.
对35例胆道疾病患者的肠系膜淋巴结、外周静脉血、门静脉血及胆汁进行细菌学研究。35例中胆道梗阻23例,胆道未梗阻12例。结果显示:65%的胆道梗阻患者出现细菌易位,而非胆道梗阻患者未见细菌易位发生;易位至肠系膜淋巴结者多为G-肠杆菌。提示肝外胆道梗阻可导致人体肠道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月~1986年6月共作纤维胆道镜检104例,其中术中16例,术后88例,经检查发现胆道手术最常见的易漏病变包括胆管内残留结石、蛔虫、线结及癌肿等。本组术中探查发现可疑病变经胆镜复查阳性检出率达62.4%,术后经常规T管逆行胆道造影后又经T管瘘道胆镜检查,发现造影诊断真阳性率仅70.7%。胆镜检查可提高诊断正确率,因此作者强调术中、术后纤维胆道镜检查,对减少胆道手术易漏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与麻醉对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对72例胆道手术患者的硬膜外阻滞前、阻滞后10min,及牵拉腹膜、探查腹腔、处理胆囊、关腹时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阻滞后,术中操作时血压明显低于术前(P<005),心率明显减慢(P<001),部分患者出现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呼吸浅慢,血氧饱和度下降(P<005)。结论:说明在胆道手术中应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做好胆道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技术用于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方式与结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患者,均予以规范MRCP检查,并对比病理结果。结果MRCP诊断显示梗阻部位为十二指肠乳头8例、胰管开口处2例、胆总管下端33例、Vater壶腹17例,其中胆总管下端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RCP定性诊断结果为胆总管结石32例、胆总管癌11例、损伤后及炎性胆管狭窄2例、胆总管囊肿合并结石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2例、胰头癌12例,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癌、胰头癌诊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CP技术的的应用可精准、无创地显示低位胆道良恶性梗阻性病变,准确率高,且无需造影剂辅助,优势众多。  相似文献   

20.
作者收集经手术证实的胆管结石39例,对其CT征象和诊断进行了分析。大多数患者具有上腹痛、发热和黄疸。全部病例行CT检查,部分病例行B超、ERCP和PTC。CT的直接征象:肝内胆管结石表现为高密度影或软组织密度影(20/23);肝外胆管结石表现为靶征或胰头高密度影(14/24)。间接征象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结石还表现为胆总管扩张。下端逐渐变细。作者认为胆管结石的CT诊断应依据直接征象,参考间接征象,综合提出诊断。本文还对胆管结石的影象诊断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