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严重移位的、屈曲及伸直位均不稳定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Ⅳ型治疗。方法 对2008 年3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8 例儿童严重的Gartland Ⅳ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疗效进行评价,分析此类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的原因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的治疗效果。结果 8例Gartland III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均接受切开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术,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总体效果良好。随访1~3年,无一例发生骨不连,肘内翻,神经损伤。结论 Gartland III型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仍是主要治疗手段。同时,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是提高本种类型骨折治疗疗效、防止肘内翻畸形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次复位闭合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8例经过初次复位的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结果18例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术后均无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经非手术治疗均恢复。末次随访对患侧肘关节功能进行Mayo评分平均96.8分,优16例,良2例。结论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采用单纯石膏固定稳定性差。采用二次复位闭合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运用改良肘后S形切口人路双侧重建钢板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l临床疗效。方法对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45例运用改良肘后S形切口,直视下对骨折复位,采用双侧重建钢板固定。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肘关节功能疗效评定:优40例.良5例。结论该手术方法创伤小、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好、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肘横纹小切口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横纹小切口复位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记录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时间3~6周。无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神经损伤、肘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140°~150°、伸直0°~8°,前臂旋前80°~90°、旋后75°~80°;根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8例,良2例。结论肘横纹小切口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7例,采用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入路显露内髁及外髁,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 47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2年,骨折均愈合。参照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39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93.6%。结论经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撬拨复位治疗GartlandⅣ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撬拨复位治疗11例GartlandⅣ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记录并发症和骨折愈合情况,采用Flynn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 1例失访,10例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未发生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针道感染.骨...  相似文献   

7.
外侧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6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外侧小切口入路显露,手指伸入骨折前方协助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 36例均获得到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愈合。参照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30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结论经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诊闭合复位外侧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0例新鲜的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在伤后8h内急诊手术,采用闭合复位,外侧经皮克氏针固定。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2个月,术后均无血管损伤,7例合并神经损伤经非手术治疗恢复。末次随访时采用Flymn评分对患侧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优24例,良5例,可1例。结论 采用急诊闭合复位外侧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评价微创肘内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肘内侧小切口穿针术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3例。结果本组随访时间平均10个月,骨折于术后6~8周达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按Flynn临床功能评价标准:优10例,良3例。结论采用微创肘内侧小切口穿针术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切口隐蔽、美观、创伤小,术中能有效保护尺神经,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叉螺纹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交叉螺纹针内固定术。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无神经、血管损伤。平均随访15个月,肘内翻1例,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优30例,良2例。结论闭合复位交叉螺纹针固定术后不需要石膏外固定,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肘外侧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收治的27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肘外侧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25~60 min,平均手术时间38 min。所有患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5周(平均4周)。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肘关节功能疗效标准,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优2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3%(25/27);均未出现Volkmanns缺血挛缩、肘内翻畸形、筋膜间室综合征、肘关节功能障碍、骨化性肌炎、针道感染以及克氏针松动、断裂并发症。结论肘外侧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轻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经肘关节内外侧小切口行骨折复位多根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5例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采用经肘关节内外侧小切口行骨折复位多根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患肢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外固定3周后,拆除石膏托,逐步进行功能锻炼。结果25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0~60个月,25例均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6周,肘关节功能评价:优23例,良1例,可1例,无畸形愈合、感染、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急诊经肘关节内外侧小切口行骨折复位多根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具有复位准确、固定牢靠、操作快捷、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肘内侧有限切开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4年10月采用该入路及内固定方式治疗的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2例的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中有30例获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26个月,平均6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2个月。针道感染2例,肘内翻畸形1例,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发生,无异位骨化、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发生。肘关节功能按Flynn评价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0%。结论肘内侧有限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固定牢靠、神经损伤风险低、切口隐蔽等优点,是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是目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方法,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并发症发生问题。目的:评价尺神经沟置针术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1998年1月到2010年10月采用尺神经沟置针术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44例,随访时检查环小指运动及感觉情况,测量双上肢长度、肘关节活动度,摄双肘正位片测量Baumann角或提携角。采用HSS肘关节功能评价法评分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 结果:144例患儿,随访14~85个月,平均60个月,根据HSS肘关节功能评定法行功能评价:优140例,良4例,无肘内翻和肘外翻畸形发生,无继发尺神经损伤,肢体无短缩。 结论:尺神经沟置针术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及外观,预防了肘内翻畸形及继发尺神经损伤,且对骨骺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肘内侧入路手术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2004年3月至2009年1月,27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肘内侧入路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进行治疗,男19例,女8例;年龄4~12岁,平均6.8岁,左侧21例,右侧6例。根据Gartland骨折分型,均为Ⅲ型,其中合并尺神经损伤1例;闭合性骨折22例,开放性骨折5例;新鲜25例,从受伤到手术的间隔时间1 h~5 d;陈旧2例,分别为骨折后16 d、18 d。术后2周去石膏悬吊保护下功能锻炼,4周拔出内固定物。结果随访6~42个月,平均24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无神经血管损伤情况发生,随访时间内无肘内翻畸形发生。结论肘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切口隐蔽、创伤小、操作简单、显露较充分,对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方便等优点,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早期与延迟手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七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86例闭合性、无血管神经损伤的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8 h)和延迟手术组(>8 h),其中34例早期手术(伤后平均7.2 h手术),52例延迟手术(伤后平均49.5 h手术).对两组患儿开放复位率、手术时间、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针道与切口感染率、骨折愈合时间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在开放复位率、手术时间、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发生率、针道与切口感染率、骨折愈合时间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差异均尢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对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尤明显影响,因此临床上应尽量在术前准备充分、患肘肿胀相对消退时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期手法整复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与急诊手术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79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分期整复组52例,急诊手术组27例)。比较两组术中转切开复位的病例数百分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2个月时的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分期整复组和急诊手术组转切开手术的病例数百分比分别为3.85%和3.70%,术后钉道感染数分别为3例和2例,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数分别为2例和1例,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94.23%和92.49%。结论急诊早期手法整复后择期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急诊手术相比,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5-12诊治的16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9例(闭合复位组),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7例(切开复位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结果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闭合复位组,但住院时间长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均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钉道感染、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仅闭合复位组1例出现肘内翻畸形。末次随访时,闭合复位组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首选治疗方法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但对于有明显血管神经损伤、闭合复位失败者则需要及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必要性,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年8月~2006年1月,对3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0例采用前外侧入路,12例采用肘后正中入路,男24例,女8例;年龄3~12岁,平均8岁。伸直型28例,屈曲型4例,2例合并有正中神经损伤,1例合并有桡神经损伤。其中伸直型依据Gartland的分型方法,Ⅱ型9例,Ⅲ型23例。术后3~4周拔出克氏针,开始功能锻炼。并以Cassebaum等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28例获得随访,随访30周~16个月,平均41.3周。随访期内无肘内、外翻发生,肘关节功能评价优18例,良8例,可2例。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115°。[结论]对于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且肘关节肿胀明显,手法复位困难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而肘关节前外侧手术入路优于肘后正中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术入路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功能的影响。方法总5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的手术治疗效果,探讨手术入路对功能的影响。结果分别采用肘关节后侧、外侧、内侧和内外侧联合切口。随访2年以上,功能均恢复满意。结论合理手术入路、良好复位、坚强牢靠固定及术后正确功能锻炼,是功能恢复和防止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