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ISR)的预防作用,同时观察其血脂达标率。方法共102例ACS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在术后48h内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对照组10mg,每晚顿服。护士定期电话随访,于4周、12周、24周复查血脂、肝功,24周时复查冠脉造影。结果观察组术后TC、LDL-C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周时观察组LDL-C达标率为46.1%,优于对照组的24%(P〈0.05)。观察组有43例行冠脉造影,5例再狭窄,对照组40例行冠脉造影,12例再狭窄,观察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监测肝酶情况,24周时未出现超过正常上限3倍病例。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增加血脂的达标率,强化降脂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脂水平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126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n=64)和B组(11=62),A组接受阿托伐他汀,1次/d,10mg/次,B组接受阿托伐他汀,1次/d,20mg/次。测定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血脂水平,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12个月,两组血脂水平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B组血脂水平较A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但两组心脏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具有预防作用,强化剂量作用更明显,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及治疗的患者肾功能、尿微量蛋白改变的影响。方法 246例冠状动脉介入诊断与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123例。他汀组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前3 d开始每晚顿服阿托伐他汀40 mg,对照组未服用阿托伐他汀及其他调脂类药。所有患者采用水化治疗。观察患者术前1 d、术后36~48 h血清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肌酐(Ucr)、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肌酐(Ucr)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hsCRP、Scr,尿αl-MG/Ucr及mALB/Ucr较术前均升高(均P〈0.05),而血Ccr较术前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血hsCRP、尿αl-MG/Ucr较他汀组术后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8.13%)高于他汀组(0.81%,P〈0.05)。结论造影剂可造成轻微的肾功能损害;术前3 d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能具有减轻炎症反应、预防造影剂肾病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选择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C反应蛋白(CRP)、双侧颈动脉B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测量斑块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并在治疗6个月进行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结果 (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个月后比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的水平降低(P均〈0.05),对照组CRP水平也比其治疗前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前TC和LDL-C及CRP水平降低(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1个月后TC、LDL-C和CRP水平降低(P均〈0.05),但治疗3个月后CRP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IMT均降低(P均〈0.01);两组斑块面积在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rouse积分较其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降低(P均〈0.05)。(3)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ADL评分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降脂和抗炎的作用,并能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预防对比剂肾病的作用,并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防治效果。方法:入选400例冠脉造影患者和20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小、中、大剂量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分别术前服阿托伐他汀20,40,80mg。观察术前、术后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变化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术后血清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Cc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比较,中剂量组及大剂量组术后Scr水平均明显降低,术后Ccr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术后Scr水平均明显降低,术后Ccr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有助于减少对比剂肾病的发生,且防治效果与阿托伐他汀剂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00例,治疗组(51例)服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49例)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等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其他同治疗组。结果:组间血脂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根据原发疾病给予相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水平下降程度和HDL升高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有效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患者血脂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血塞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血脂水平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20例,分西药组和中西药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片,中西药组再给予血塞通胶囊,疗程为6个月。结果:①西药组和中西药组中的血脂(TC、TG、LDL-C)均显著降低(P〈0.05);②不稳定斑块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未见到明显变化(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片可降低不稳定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降低颈动脉斑块积分;阿托伐他汀片和血塞通软胶囊临床结合使用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田龙  任军  胡浩 《医学研究杂志》2010,39(10):108-11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狭窄并支架置入术(CAS)后患者临床预后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58例,术后分为对照组28例和阿托伐他汀组3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毫克/次,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用药12个月.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后12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事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 服药后12个月内阿托伐他汀组支架内再狭窄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血脂、血清hs-CRP、IL-6含量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阿托伐他汀组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减轻颈动脉狭窄并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炎性反应,减少支架内再狭窄事件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2011年12月本院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分成两组各24例,实验组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顿服,术后给予40mg,连服1月,qd,之后长期服用20mg,qd;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mg,qd,po,长期服用。在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半年对患者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和随访,观察血脂变化。结果术后3d,实验组CK、CK-MB、LD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1月、术后3月及半年实验组TC、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疗,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心肌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对降低血脂,避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多普勒超声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常用方法,但对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术后再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还有待提高。目的 探究不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CDU)指标诊断CEA和CAS术后再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完成CEA和CAS治疗的患者106例,在术后12个月时分别进行CDU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不同再狭窄程度患者CDU指标〔再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再狭窄段与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比(PSV-ICA/CCA)〕的差异。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PSV、EDV、PSV-ICA/CCA诊断不同再狭窄程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评价其诊断效能(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DSA共检出再狭窄程度≥50%的患者33例,其中再狭窄程度50%~69%的患者19例,再狭窄程度≥70%患者14例。不同再狭窄程度PSV、EDV、PSV-ICA/C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再狭窄程度50%~69%、再狭窄程度≥70%患者PSV、EDV、PSV-ICA/CCA高于再狭窄程度<50%患者,再狭窄程度≥70%患者PSV、EDV、PSV-ICA/CCA高于再狭窄程度50%~69%患者(P<0.05)。PSV诊断再狭窄程度≥50%的AUC〔AUC=0.977,95%CI(0.936,0.995)〕高于EDV〔AUC=0.899,95%CI(0.841,0.989)〕和PSV-ICA/CCA〔AUC=0.842,95%CI(0.778,0.903)〕;PSV诊断再狭窄程度≥50%的最佳截点为209 cm/s。PSV诊断再狭窄程度≥70%的AUC〔AUC=0.984,95%CI(0.957,1.000)〕高于EDV〔AUC=0.810,95%CI(0.734,0.912)和PSV-ICA/CCA〔AUC=0.912,95%CI(0.805,0.987)〕;PSV诊断再狭窄程度≥70%的最佳截点为285 cm/s。PSV诊断再狭窄程度≥50%和≥70%的正确率、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高于EDV和PSV-ICA/CCA(P<0.05)。结论 PSV、EDV、PSV-ICA/CCA对CEA和CAS术后再狭窄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PSV≥209、285 cm/s可作为诊断CEA和CAS术后再狭窄程度≥50%、≥70%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预防脑卒中的疗效,介绍该手术技术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例有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例,手术治疗20例.结果 19例患者良好效果,均康复出院,随访4~40月,所有病例术后未发生脑卒中.患者认知能力较术前有显著地改善.结论 CEA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俊伏 《医学综述》2014,(24):4558-4560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治疗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选择河北省老年病医院内科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单用阿托伐他汀,每次20 mg,每日1次,晚上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依折麦布,每次10 mg,每日1次,晚上服用。两组均服用1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敏C反应蛋白、斑块Crouse积分、血脂水平、颈动脉内径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较疗前降低[(4.38±1.24)mg/L vs(7.07±2.59)mg/L;(2.12±0.46)mmol/L vs(3.18±0.45)mmol/L,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Crouse积分对比治疗前好转[(1.02±0.11)mm vs(1.27±0.22)mm;(3.81±1.23)分vs(4.29±1.62)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Crouse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应用依折麦布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熊富权 《吉林医学》2011,32(14):2764-276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他伐汀早期强化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阿托伐他汀常规降脂组,30例,20 mg/d;B组为强化降脂组,30例,40 mg/d。两组常规治疗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制剂、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盐类、ACEI类等,均未接受介入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睡前服用1次。治疗期间所有入选患者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不变,不用影响血脂代谢的其他药物。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6个月后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记录6个月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血脂达标率以及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①常规降脂组与强化降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TC、TG、LDL-C、均显著下降(P<0.05)。②常规降脂组与强化降脂组治疗后比较,TC、LDL-C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强化降脂组与常规降脂组比较,心血管事件比例明显降低(P<0.05)。结论:①强化降脂治疗能更有效的发挥其调脂作用,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②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及40 mg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敖莉  王泽茂  姜云 《中国医药导报》2013,(32):95-97,108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的效果情况.方法 分析浙江省慈溪市宗汉医院120例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临床分组,对照组(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组)60例和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性临床资料性别构成比、年龄分布、平均病程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情况和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 B)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无明显差异(t=0.13、1.10、1.20,均P>0.05),两组治疗前TC、TG、HDL-C、Apo B均无明显差异(t=0.99、0.99、0.00、0.00,均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4.76、8.59、16.03,均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TC、TG、HDL-C、Apo B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0、6.20、3.46、5.48,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状态,降低血脂,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4,(1):53-54,5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 将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各48例,比较两组效果并随访6个月后观察并发症.结果 术后两组均经彩色超声、MR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血流通畅;CEA组35例(92.11%),术后未再出现TIA,与CAS组(89.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0,P=0.719);术后4周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8,P=0.827);CEA组术后6个月颈动脉再次狭窄与再发TIA均低于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89,P=0.001).结论 采用CEA与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有利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265例TIA患者进行股动脉插管,seldinger法分别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结果:DSA结果显示有血管病变226例(85.4%),未见血管病变39例(14.6%)。结论:血管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主要病因,以颈内动脉C1段和大脑中动脉M1、M2段最多见,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增高TIA频率递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脑CT灌注峰值时间来预测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40例,采取经验法选取延时20s扫描)和B组(40例,采取CTP-CTA联合扫描技术),测量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和上矢状窦,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CT值,并计算同层动静脉CT值差。结果 (1)B组较A组头颈部动脉CT值高(P〈0.05),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A组清楚。(2)B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均得到满意的头颈部血管图像;A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得到头颈部血管图像,其中3例(7.5%)因扫描时间过早、5例(12.5%)因扫描时间过晚而致头颈部血管图像显示不佳。结论 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联合应用脑CTP检查中,通过测量脑CT灌注峰值时间预测头颈部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是保障头颈部CTA检查成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