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者应用c-fos、Rb蛋白抗体和微波炉抗原修复法对人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①c-fos蛋白在人放射性皮肤溃疡阳性率为84.0%。阳性部位主要见于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核、增生的纤维母细胞以及小血管内皮细胞、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核,部分细胞浆内有阳性反应。②将c-fos蛋白在表皮的检出情况及反应强度与表皮的增生程度列表分析,提示c-fos蛋白在各增生表皮以至癌变组织阳性率有升高趋势。③Rb蛋白在正常皮肤检测不出,在病变组织的增生部位均有表达且表达的阳性强度在各增生组织以至溃疡癌变组织内无明显差异,其阳性部位与c-fos蛋白分布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说明c-fos、Rb蛋白异常性高表达可能与放射性溃疡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最后癌变的机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作者应用c-fos、Rb蛋白抗体和微波炉抗原修复法对人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①c-fos蛋白在人放射性皮肤溃疡阳性率为84.0%。阳性部位主要见于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核、增生的纤维母细胞以及小血管内皮细胞、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核,部分细胞浆内有阳性反应。②将c-fos蛋白在表皮的检出情况及反应强度与表皮的增生程度列表分析,提示c-fos蛋白在各增生表皮以至癌变组织阳性率有  相似文献   

3.
我们应用c-erbB-2、EGFR蛋白抗体和微波炉抗原修复法对25例人放射性皮肤溃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发现c-erbB-2癌蛋白高表达阳性率为92.0%(23/25),EGFR蛋白高表达阳性率为73.7%(14/19);二者阳性部位一致,主要见于鳞状上皮细胞膜、间质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纤维细胞胞质,提示c-erbB-2、EGFR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放射性皮肤溃疡的癌变和难以愈合有关。  相似文献   

4.
人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中端粒酶活性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人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中端粒酶活性状况及其与癌变的可能关系。方法应用非同位素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检测20例人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5例正常皮肤,5例癌组织。结果放射性皮肤溃疡端粒酶活性升高阳性率为30.0%(6/20);正常皮肤组织为阴性(0/5);癌组织阳性率为100%(5/5),放射性皮肤溃疡的端粒酶活性强度稍弱于癌组织。结论端粒酶活性测定可能成为判定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预后和治疗效应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我们应用c-erbB-2、EGFR蛋白抗体和微波炉抗原修复法对25例人放射性皮肤溃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发现c-erbB-2癌蛋白高表达阳性率为92.0%(23/25),EGFR蛋白高表达阳性率为73.7%(14/14);二者阳性部位一致,主要见于鳞状上皮细胞膜、间质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纤维细胞胞质,提示c-erbB-2、EGFR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放射性皮肤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细胞凋及一些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bax)的表达在急性放射性皮肤贵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以^60Cor射线进行局部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观察病变40d,然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肤溃疡组织中P53,Bcl-2,Bax蛋白表达,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照后14d照射野内开始出现皮肤细胞和小血管平滑肌中,照后14-21d为Bax蛋白表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弱,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表皮细胞中,Bcl-2则在照后1-11d呈弱或中度阳性,定位于表皮,毛囊上皮及血管内皮口,之后为阴性或可疑阳性,照后11-35d,上述细胞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较正常伤口愈合早期增高,结论:辐射诱导的P53,Bax-Bcl-2表达的变化及细胞亡率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的增主屿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及难愈合(不能形成有效肉芽组织)的分子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生放射性皮肤溃疡组织中的表达及对溃疡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雌性Wistar大鼠,以手术法建立单纯皮肤伤口动物模型,以^60Coγ射线局部照射法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观察病变55d,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方法检测单纯伤口及皮肤溃疡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极其受体的转录和表达水平。结果:照后14d照射野内开始出现皮肤溃疡,之后逐渐扩大、融合、加深。皮肤受照射区多种细胞,特别是溃疡床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EGF,bFGF,PDGF-B,VEGF等因子及其受体的转录及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皮肤组织有所增强,但与单纯伤口组比较,溃疡组织上述因子及其受体的转录及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GF-β1及TGF-βR1在受照射皮肤中表达增强,溃疡床的阳性细胞数量较单纯口中减少,强度未见减弱。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组织中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及难愈合(不能形成有效肉芽组织)的分子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8.
人放射性皮肤溃疡MDM2,p53蛋白高表达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使用MDM2和p53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25例人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现MDM2高表达阳性率为36%(9/25),p53高表达阳性率仅为8%(2/25)。结果表明MDM2,p53,基因和蛋白质的分子病理变化可能参与人放射性皮肤溃疡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皮肤溃疡多见于临床放疗引起的并发症,其特点为顽固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最后可能发展为癌变[1]。放射性皮肤溃疡的基因病理学改变目前尚不清楚,国内外尚少见其相关癌基因改变的病理学研究报道。cerbB2在多种癌组织中均有高表达,可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以及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cerbB2基因与neu基因被认为是同源基因,在结构上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极其相似,故认为它们也是同一基因[2]。为了解cerbB2和EGFR在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改变及其意义,建立了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并检测其基因表达状况。一、材料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mmp-2与nm23两在HBsAg阳性的二期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对我国原发性肝细胞癌发展与转归做进一步的了解,方法:对nm23,nmp-2在二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术后随访生存不足8个月的为预后差组(13例),反之,为预后好组(17例),结果:mmp-2与nm23在预后好组病人中,表达为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分别为1/17,6/17,10/17,0/17;1/17,6/17,4/17,6/17;mmp-2与nm23在预后差组病人中,表达为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分析为0/13,2/13,4/13,7/13,0/13,9/13,4/13,0/13,nm23,mmp-2在二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中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虽然两对HBsAg阳性的二期原发 肝细胞癌的术后癌转移都有预示作用,但mmp-2在HBsAg阳性的二期原发性肝细胞癌中表达的强弱对其预后的判断较nm23的表达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对皮肤溃疡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目的:初步探讨MEBO对体表皮肤溃疡创面修复作用的机制。方法:将5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MEBO治疗组、四环素对照组和凡士林对照组,每组18只,参照文献制成SD大鼠体表溃疡模型,次日开始用药治疗,并观察用药后各组溃疡创面愈合情况、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在造模后第7、14d及创面愈合时每组各处死大鼠6只,取创面中心肉芽组织及愈合区中心组织,采用光镜观察成纤维细胞与新生毛细血管的数量与形态。结果:MEBO组大鼠的创面愈合情况明显好于四环素与凡士林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四环素组及凡士林组(P〈0.05;P〈0.01);组织病理学检测MEBO组治疗的创面,术后第7d成纤维细胞数及新生毛细血管数均明显多于四环素组及凡士林组(P〈0.05;P〈0.01);术后第14d,MEBO组成纤纬细胞数、新生毛细血管数明显减少,与凡士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EBO能明显的缩短实验性SD雄性大鼠体表皮肤溃疡模型创面修复愈合时间,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并且对于创面修复过程肉芽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数量与形态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能电子线皮肤辐射损伤动物模型的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研究高能电子线皮肤辐射损伤产生延迟性坏死和溃疡难以愈合的病理改变和机理,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本实验以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以直线加速器产生的4MeV的电子线照射臀部皮肤制作皮肤放射损伤模型。实验动物分5Gy、15Gy、30Gy、45Gy4个剂量组,一次性照射后2个月作病理学肉眼、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5Gy组光镜形态改变不明显,电镜下可见棘细胞肿胀,基底细胞核固缩,核膜下染色质边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部分细胞核固缩,管腔狭小,皮下胶原纤维断裂水肿:15G6y组棘细胞和基底细胞肿胀明显,基底细胞胞浆内张力微丝、桥粒、半桥粒显著减少,血管内皮和毛囊上皮细胞变性;30Gy组电镜下棘细胞、基底细胞核固缩、水肿明显。y组3周时可见皮肤溃疡形成,电镜见基底细胞层有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形成,基底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GFR、Bax、Rb在高能电子线大鼠皮肤辐射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线索。方法:运用免疫化技术SP法检测EGFR、Bax、Rb在40例高能电子线大鼠皮肤辐射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照射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EGFR在40例照射的大鼠中,5、15、30、45Gy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40%、70%、100%;各照射剂组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2)Bax在40例照射的大鼠中,5、15、30、45Gy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0%、70%、70%;各照射剂量组同Bax蛋白阳性表达无相关性,但有趋势性(P<0.05)。(3)Rb在40例照射的大鼠中5、15、30、45Gy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20%、40%、30%;各照射剂量组间Rb阳性表达无线性趋势性(P>0.05)。(4)本实验对40例各照射剂量组实验对象研究发现Bax^ /Rb^ 共有9例,EGFR^ /Rb^ /Bax^ 共有5例,均无共同阳性趋势。结论:实验表明电离辐射能增加大鼠皮肤组织中EGFR、Bax、Rb蛋白的表达;EGFR、Bax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照射剂量有关;EGFR能促进细胞的增殖与Bax,Rb蛋白促细胞凋亡共同作用下,参与3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子宫颈病变组织中人端粒酶RNA基因(hTERC)的异常扩增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不同宫颈病变组织195例,包括慢性宫颈炎33例,CINⅠ级34例,CINⅡ-Ⅲ级37例,宫颈鳞癌30例,宫颈腺癌61例。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 h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分别为:慢性宫颈炎3.03%,CINⅠ级29.41%,CINⅡ-Ⅲ级72.97%,宫颈鳞癌100%,宫颈腺癌91.8%。宫颈鳞癌及腺癌hTERC基因扩增率明显高于CINⅠ级、CINⅡ-Ⅲ级(P<0.05),CINⅡ-Ⅲ级hTERC扩增率显著高于CINⅠ级(P<0.05),但宫颈鳞癌与腺癌hTERC基因扩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ISH技术检测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可作为组织学诊断困难病变的确诊、病变预测及治疗后风险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2,c-myc,p53与食管鳞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食管癌活检组织中bcl-2,c-myc,p53基因表达水平,病人接受放射治疗观察疗效,分析基因表达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bcl-2蛋白表达阳性者放射敏感性明显低于表达阴性者,p53蛋白表达阳性者略差于阴性者;c-myc基因表达与放射敏感性无关。结论 bcl-2,c-myc,p53等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及综合分析有助于食管鳞癌放疗疗效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