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临床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部血管,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情况比较,看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发生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98例,异常检出率为83.0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7例,异常检出率为25.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艳丽  柳钊  李进 《吉林医学》2014,(21):4665-466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双侧颈动脉的脂质斑块形成情况。结果: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其中粥样斑块形成占74%,产生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且伴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的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早诊断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能够显著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将同期我院住院患者随机抽取82例作为对照组,同样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其稳定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和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及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AS) ,并确定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10 1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患者 ,对照组为 82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检测IMT增厚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 ,同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 ,应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 58.41% ,TIA组 56.0 9% ,对照组为 2 9.2 6%。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 15.84% ,TIA组为 14 .63 % ,对照组为 3 .65%。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由Loge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 3个危险因素分别是血浆内皮素(ET)、高血压及吸烟。结论 颈动脉B超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医学》2017,(9):845-84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01—2016-10间7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验组)和健康体检人员74例(对照组)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和斑块数量。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和危险因素.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成为热点,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可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我们对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临床拟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内膜-中层)厚度,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23例,异常检出率为90.44%;对照组中为35例,异常检出率为34.3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212例患者(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量颈总动脉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病变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窦部(BIF)处最为常见.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选择入院的13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梗塞患者90人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5人为患病组)和同期门诊常规查体者30人(对照组),分别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颅外颈动脉,检测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结果:患病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5.6%)与对照组(4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塞(CI)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6.7%)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3.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病组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28.1%)与对照组(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I患者与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与对照组斑块的好发部位均为颈总动脉分叉处(39.3%和35.0%),以硬斑(49.2%和65.5%)为主,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比例(39.3%和2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病因之一.②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颅外颈动脉狭窄率较以往有增加.③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本地人群斑块可能以稳定性斑块为主.  相似文献   

11.
众多血管、血液和心脏异常可以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其中血管的异常是主要的病变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则是最常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病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对3组样本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详细观察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及分布特点,探讨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三者之间的因果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NP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NP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血浆NPY水平呈现增高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NPY水平与轻、中度狭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NPY明显升高(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浆NPY水平与IMT值呈正相关关系(r=0.163、0.245、0.179,P〈0.05)。结论 NPY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且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色超声检测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8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比硬斑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5)。两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软斑与混合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的确切关系,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我普勒电脑声像仪对297例脑卒中患者和96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87人,占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5%,脑梗死组严重颈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15.6%)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4.3%,2.1%),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AplA1(负相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因素,降年龄影响因素外,高血压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脉粥样硬化程度显加重,重视颈动脉的声声检查对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12例ICVD病人和86例正常体检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硬化情况及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ICVD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危险因素的存在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ICVD的危险因素之一,各危险因素的存在对ICVD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斑块类型及病变程度.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及对照组114例,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颅外颈动脉.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6.5%,对照组18.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率>50%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1.8%,P<0.05).斑块性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不稳定斑块检出率31.9%,对照组11.8%(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情况,分析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2007年5月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其异常所占比率。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和(或)粥样斑块形成者占81.8%,支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结论早期发现和干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能对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影像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评价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超声随访。结果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6例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85.1%。累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分叉处共60处,其中颈内动脉分叉处44处(73.3%)。有症状侧的颈动脉斑块均为低回声型软斑和溃疡斑,随访中软斑和溃疡斑中有72%发生脑缺血症状。结论软斑、溃疡斑是产生脑缺血症状和卒中复发的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对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报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俐  吴曙粤 《广西医学》2008,30(2):212-214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1951年Fisher[1]首次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随后许多研究证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20%~25%的患者是由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前2/3的血液,颈内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将严重影响大脑的正常血液供应,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出现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