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柞蚕露天放养,自然条件多变,易给小蚕带来损失.我省,春蚕小蚕期正值5月上、中旬,气温低,狂风骤雨,虫害多,稚蚕遗失率达50%左右.秋蚕后期,早霜,柞叶早烘,又有1/3的蚕营不上茧,造成全省柞茧产量低而不稳.为防御灾害,保苗增产,我们从1954年开始,对春期小蚕进行室内驯化饲养的研究.到1979止较系统地研究了室内保护育的生态因子(重点是温、湿度)和养蚕工具等重要技术环节.至1981年,主要问题已经突破,小蚕室内保护育获得成功.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柞蚕生产是山区、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其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销路好、经济效益高,农民说:“种地带放蚕,收入一年顶二年。”因此,广大农民放养柞蚕的积极性非常高。保持柞蚕生产高产、稳产,除了提高放养技术水平和放养高产品种外,更主要的是提高蚁蚕保苗率。目前,放养柞蚕,收蚁结茧率不高,一般在40%~47%,严重地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秋蚕蚕期正是雨季,高温多湿,各种害虫繁殖、活动猖獗,对小蚕期的蚁蚕危害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3.
柞蚕小蚕塑料大棚保护育是河南省近几年试验研制成功的小蚕饲育新技术.该技术简便易行,投资小,效果好.柞蚕小蚕保护育新技术的创新点是:改小蚕野外自然环境生长为人工温湿度控制的棚内保护育,改小蚕自由食叶为人工选择适熟叶饲育,减少了野外鸟、虫和风雨、霜冻危害,提高了保苗率和小蚕体质.  相似文献   

4.
小蚕(1~3龄)室内育是针对柞蚕饲养在野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特点,人为创造适宜的环境,控制低温冷害、疾风暴雨和鸟敌害侵袭而专门设计的适合小蚕的饲育形式和方法。在吉林省放养柞蚕,春蚕期风大、气候干燥,加之倒春寒的危害,小蚕损失严重,收茧率仅是放养量的30%;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省蚕业科学技术普及率不高,高产技术不配套,蚕农放养技术水平偏低,多数蚕农还是采用传统的养蚕方式。因此急需总结一整套蚕业增产放养综合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以提高柞蚕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蚕业放养综合技术通过采取柞蚕场地园林化建设技术和柞蚕放养技术相结合,达到柞蚕放养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春柞蚕室外蚁蚕保护育,目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土坑育和河沟畦芽育,都需要采叶喂蚕,增加工时,并且还损部分柞树。为改进上述养蚕方法,从1981年春开始在凤城县鸡冠山镇大地村,进行春柞蚕树上蚁蚕塑料薄膜保护育的研究(简称罩把育)。通过几年的小区、中间试验和农村多点生产示范,获得了较好的结果。证明此法具有防风抗灾,提高蚕儿发育温度,方法简便和保苗增产的效果,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当前已在省内重点蚕区凤城、宽甸、岫岩、海城等市、县广泛应用。材料和方法柞蚕品种为青六号,生产示范种抗病二  相似文献   

7.
柞蚕放养是在山区柞园里进行的,极易受到风雨、霜冻、高温等自然灾害和鸟、兽等敌害和病虫害的危害。而河南省又是典型的一化柞蚕区,1年只能春季放养1次。因此,加强春蚕防护极其重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老一辈蚕业工作者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了固定蚁场(现称小蚕专用柞园),为提高小蚕保苗率、实现稳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以新鲜的麻栎为饲料,小蚕期用塑料袋育,5龄期通过3种不同的饲育方法(塑料袋育、喷水插枝育和不喷水插枝育)进行比较试验,对柞蚕5龄期的食叶量、增长量、5龄每日体重的平均增长量等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小蚕期塑料袋育保苗率高且能够保温、保鲜,促进生长发育;5龄期适应于喷水插枝育,食叶量大,增长快,体重可达22.55 g,全茧量为10.04g,蚕体强健,接近室外放养效果.而塑料袋育则不能满足5龄蚕体发育的需要,食叶量小,蚕体重最高也仅为10.45 g,全茧量也只有2.73 g.因此,在养蚕生产上要根据蚕体不同时期特点,采取不同饲育条件和方法,满足蚕体需要,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郑富彦 《新农业》2001,(7):47-47
春柞蚕小蚕室内保护育是北部蚕区解决春季低温冷害的实用技术之一,已被广大蚕农所接受,深受蚕农的欢迎。但养蚕室、蚕具的消毒技术还没有普及,严重制约着北部蚕区的春柞蚕生产。  相似文献   

10.
春稚蚕室内育养蚕技术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室内育是利用养蚕袋饲养春蚕稚蚕,人为创造适合其生长发育的各种条件进行室内养蚕管理。应用该技术对春柞蚕放养的抢早、保苗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为最终取得稳产、高产奠定基础,目前,已在吉林地区普遍推广应用。为使此技术更加科学化、具体化、规范化,笔者结合2002~2006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建立柞蚕春蚕保苗场是提高放养春柞蚕保苗率、提高春柞蚕种茧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是稳定和发展柞蚕茧生产的一项长远建设。  相似文献   

12.
由于蚕业科学技术普及率不高,高产技术不配套,蚕农放养技术水平较低,多数蚕农还是采用传统的放养方式.因此急需研究总结一整套柞蚕增产放养综合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以提高柞蚕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柞蚕生态放养综合技术通过采取柞蚕场地园林化建设技术及柞蚕放养技术相结合,达到柞蚕放养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柞蚕稚蚕期温室大棚饲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季柞蚕在野外放养,常常遭受低温霜冻、大风和虫鸟等为害,稚蚕期遗失率很高,从而降低柞蚕茧产量。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经过5年反复试验,利用北方温室大棚的休闲期,进行柞蚕稚蚕期温室大棚饲养,人为地创造适合稚蚕生长发育的环境,极大地提高了稚蚕保苗率,进而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柞蚕场是饲养柞蚕的基地,其建设和管理的好坏,对柞蚕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蚕业科学技术普及率不高,高产技术不配套,蚕农放养技术水平较低,多数蚕农还是采用传统的放养方式。因此急需研究总结一整套柞蚕增产放养综合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以提高柞蚕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柞蚕生态放养综合技术通过采取柞蚕场地园林化建设技术及柞蚕放养技术相结合,达到柞蚕放养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15.
在柞蚕生产中,养小蚕用自然蚕场,面积大、条件差,小蚕损失多,收蚁保苗率仅50%左右,收蚁结茧率仅20%左右,是柞蚕生产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所在1960年即着手研究,取得一定进展。1970年以来,本着简易密植速成的原则,从保苗场的树种评选、建设管理和养蚕等方面,开展了试验研究。一、保苗场树种的评选主要选用易于种植,资源丰富,适应性较强的蒿柳(Salix Viminalis L.)、麻栎(Querousacutissima Carr.亦称尖柞)、辽东栎(Q.liaotungensis Koidz.亦称辽东柞)、蒙古栎(Q.mongolica Fisch.亦称蒙古柞)及山荆子(Malus baccata Borkn)等柞蚕饲料树种。通过种植和养蚕及物候生长观察、叶质分析、资源调查等进行评选。(一)蒿柳:叶片狭长,且多,叶质软、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柞蚕小蚕保护育技术,通过大棚柞树立体育,大棚土坑平面育和露地柞树立体育的比较试验,分析不同饲育方法的养蚕效果。结果表明,大棚柞树立体育全面优于大棚土坑平面育和露地柞树立体育,大棚柞树立体育的万头蚁蚕收茧量为66.68㎏,较大棚土坑平面育和露地柞树立体育增产11.37%和49.64%。  相似文献   

17.
开展园区集中柞蚕放养和传统分散式柞蚕放养对比试验,分析园区建设的效果和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园区放养壮蚕期保苗率在55%以上,结茧率在50%以上,单粒全茧量在8.0 g以上,均明显高于传统放养方式,且发病率明显低于传统放养。  相似文献   

18.
杨斌  张冬玲 《油气储运》2005,(10):22-22
随着养蚕技术和综合防治能力的提高,我国不少地区开始采用大棚养蚕。大棚养蚕有许多优点:一是省工省力,有利于规模化生产。由于大棚养蚕采用条桑育,可以免除室内养蚕中的给桑、抬蚕、扩座、除沙、倒沙等工序,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二是降低养蚕成本约35%,蚕农纯收入可增加3~4倍。三是养蚕环境得到改善,蚕茧量有所提高。大棚空间大,利于通风换气,蚕座稀,蚕儿生长环境好,有利于防治蚕病,上茧率和茧层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人工种植柞树建柞蚕春蚕保苗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柞蚕春蚕保苗场是提高放养春柞蚕保苗率、提高春柞蚕种茧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是稳定和发展柞蚕茧生产的一项长远建设. 1 场地选择 春柞蚕保苗场宜选择能避春蚕期西南强风和背北风寒流的向阳的东南向山腰地带,面积按每把春蚕2亩左右.  相似文献   

20.
<正>柞蚕秋季室内产卵是养蚕方法上的一项重要改革,可以减少卵的损失,便于蛾期镜检和提前出蚕收蚁,有利于保苗增产。当前,秋季室内产卵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有些农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