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究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状态。方法:招募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98名(研究组)与健康对照者98名(对照组)。对患儿父母采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评估病耻感;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其希望水平、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将病耻感各维度得分与中点分比较,并比较两组间的HHI、CD-RISC和SSRS评分。结果:患儿父母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总分、病耻感应对量表(CO)总分及各因子评分、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SRF)总分和误解因子评分显著高于中点分(P均0.05)。研究组HHI、CD-RISC及SSR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病耻感较高,希望水平、心理弹性水平及社会支持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期创伤对攻击行为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171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患者的攻击行为,根据MOAS结果将其分为攻击组(89例)和非攻击组(81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童年创伤问卷(CTQ)收集患者的创伤情况。结果 攻击组病程短于非攻击组(P<0.05)。攻击行为组PANSS总分、阳性因子、兴奋激越因子分、CTQ总分和五个分量表分均高于非攻击行为组(均P<0.05),阴性因子、抑郁焦虑因子和认知因子分低于非攻击行为组(均P<0.05)。兴奋敌对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P<0.05)。结论 兴奋敌对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有的独立贡献。有攻击行为患者的病程短与非攻击行为患者,可能是攻击行为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童年虐待经历对其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对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依据儿童期虐待问卷(CTQ)评分分为轻度虐待组(27例)和重度虐待组(19例);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CogState量表(CSB)评估其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分析童年虐待与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重度虐待组CTQ总分及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评分显著高于轻度虐待组(P均0.01);PANSS总分、阳性因子及CGI评分明显高于轻度虐待组(P0.05或P0.01);CSB中的注意力及警觉高于轻度虐待组,工作记忆评分明显低于轻度虐待组(P0.05或P0.01)。结论:童年经历严重虐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精神症状更重,认知功能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相关因素。方法:81位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家属为研究组,81位与患者家属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研究组完成家属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FM),两组均完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的评估。比较两组SSRS、GSES和CD-RISC评分;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MUIS-FM总均分为(3.01±0.48)分;研究组SSRS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SE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D-RISC中坚韧、自强、乐观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家属的受教育程度、SSRS、GSES和CD-RISC总分与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结论: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家属有明显的疾病不确定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是其影响因素。在临床中,医护人员应给予家属提供更多的专业帮助和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儿童虐待经历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个性特征、社会支持对有儿童虐待经历抑郁症的影响。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ECA.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连续住院的抑郁症患者134例进行测查;依据CECA.Q评定,分为虐待组(41例)和无虐待组(9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以及HAMD、EPQ、SSRS的评分。结果两组性别、首次发病年龄、家族史、病程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虐待组、无虐待组中有自杀意念、自杀行为者分别为80.49%、60.22%、34.15%、13.9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绝望感因子分高于无虐待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精神质(P)、神经质(N)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总社会支持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的抑郁症首次发病年龄小、焦虑/抑郁症状严重、自杀倾向高,具有精神质和不稳定个性、社会支持缺乏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反刍思维、应对方式在大学生抑郁与儿童期创伤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6月772名新乡医学院在读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是否≥5分将研究对象分为心理亚健康组和健康组。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反刍思维问卷(R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心理亚健康组PHQ-9、RRS与CTQ得分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组(P均<0.05),SCSQ得分显著低于心理健康组(P<0.05)。心理亚健康组PHQ-9与RRS、SCSQ和CTQ均呈显著相关(P均<0.05)。反刍思维、应对方式在大学生抑郁与儿童期创伤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儿童期创伤不仅可以直接作用影响抑郁,也可以通过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程度与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水平、阴性症状及抑郁症 状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9月至2018年6月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 参照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6 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组 患者接受社会支持干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持续1 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估。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 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同时研究组根据干预后SSRS 评分中位数进一步被分为高SSRS 评分组、低 SSRS 评分组各23 例。对比对照组、研究组,研究组不同SSRS 评分组间血清神经递质[多巴胺(DA)、γ- 氨基丁酸(GABA)、乙酰胆碱(Ach)]、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 的含量,阴性症状量表(SANS)、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评分值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研 究组的SSRS 评分值高于对照组;DA、GABA 的含量高于对照组,Ach 的含量低于对照组;BDNF、NGF的 含量高于对照组;SANS、CDSS 评分值低于对照组(P< 0.05)。高SSRS 评分组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大 于低SSRS 评分组(P < 0.05)。结论 社会支持干预可有效优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社会支持程度 可能是影响患者病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方法: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阿立哌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观察8周,并随访6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于入组时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估. 结果:入组时PANSS、WHOQOL-100及SDS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和SD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而WHOQOL-100中生活质量总评、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临床症状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或者住院治疗的164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患者的攻击行为,根据MOAS结果将患者分为攻击组(86例)和非攻击组(78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二项Logistic分层回归分析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攻击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2.97(2.46,3.47)mg/L比1.73(1.36,2.10)mg/L]、PANSS总分[(89.27±9.82)分比(83.47±8.04)分]、阳性症状因子评分[33.90(33.01,34.79)分比30.13(29.28,30.98)分]、兴奋激越因子评分[14.12(13.43,14.80)分比7.01(6.41,7.61)分]、MOAS总分[12.85(11.90,13.80)分比2.28(1.36,3.20)分]、言语攻击维度评分[1.28(1.15,1.4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韧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创伤性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6项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评分。结果干预1个月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CD-RISC、SF-36量表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心理韧性及情绪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缓释剂治疗首发、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组)和32例复发再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组)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帕利哌酮缓释剂治疗,于入院时、治疗2、4及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首发组与复发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及一般病理量表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和第8周末,首发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量表分、阴性症状分量表分及一般病理量表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量表分及一般病理量表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发组阴性症状分量表分虽也逐渐降低,但至第4周后差异方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末首发组显效率为46.43%,复发组显效率为4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3,P=0.83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缓释剂治疗首发、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阴阳性症状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依从性好,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利培酮合并赛来昔布对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首发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到利培酮+赛来昔布组(研究组,46例)或利培酮+空白剂组(对照组,44例),观察时间均为12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以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Simpson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SEPS)、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MM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和锥体外系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研究组PANSS总分、分量表分、HAMD评分较对照组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总有效率(66%)明显高于对照组(26%);X2=16.1,P=0.001.治疗第12周末,两组TESS、SEPS、MM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体质量的增加(4±5)kg,明显高于对照组(1±4)kg,t=2.6,P<0.05.结论 赛来昔布可以提高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住院抑郁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55例患者评定了一般情况问卷、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A型行为问卷(TABQ)、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住院抑郁症患者中92.7%存在中重度抑郁,83.6%存在中重度焦虑;HAMD和HAMA评分与A型行为量表总分、客观支持分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量表的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利用度与HAM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影响住院抑郁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因素主要是A型行为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的评分。  相似文献   

14.
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的疗效。方法:5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齐拉西酮(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利培酮组)治疗8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和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齐拉西酮组改善抑郁疗效优于利培酮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齐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疗效相当,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儿童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0例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齐拉西酮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总有效率为80.0%,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齐拉西酮治疗儿童期首发精神分裂症起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延续性护理对慢性附睾炎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0例慢性附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40例,观察组实施基于电话随访、微信平台的系统延续性护理,对照组常规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后1月及护理后3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Barthal指数变化。结果两组护理前HAMD评分、CD-RIS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1月、3月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3月CD-RIS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护理后1月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3月观察组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改善慢性附睾炎患者心理弹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缓解抑郁情绪,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期治疗的影响,为首发精神分裂症维持期服药剂量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嘉兴市康慈医院、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例使用奥氮平系统治疗进入维持期阶段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维持组及减量组,每组各100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基线、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各时点分别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随访至2年末,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ANSS阴性症状评分、PANSS总分、SDSS评分、TESS评分的组别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维持组的阴性症状评分、PANSS总分及SDSS评分在18个月、24个月两个时点比较均高于减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期继续使用奥氮平时,逐渐缓慢减少药物剂量至有效低剂量,不会增加患者的复发风险,且有利于减轻其阴性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激励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4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研究组患者在药物干预的基础上以激励模式干预2年,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药物干预.入组时和入组后每3个月使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定疾病严重程度,以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社会功能.结果 研究结束时研究组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比入组时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入组时比较,研究结束时研究组PSP总分显著升高,各分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束时研究组PSP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激励模式能够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利培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50例服用利培酮、50例服用氯丙嗪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出院半年后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评定,两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利培酮组患者社会功能明显优于氟丙嗪组,而经济因素差、组织活动参与差、与他人相处差及PANSS评分高的患者社会功能差。结论使用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氯丙嗪治疗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心理弹性及负性情绪的相关性。方法招募2018年2月~2021年2月我院血液内科50名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癌症疲乏量表(CFS)调查研究对象癌因性疲乏现状,采用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调查研究对象心理弹性水平,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调查研究对象抑郁、焦虑情绪,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CFS评分差异,分析CD-RISC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与CF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50名白血病化疗患者CFS评分为(42.12±6.02)分,躯体疲乏均分最高,其次为情感疲乏、认知疲乏;年龄、危险度、D型人格、文化程度均对研究对象CFS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性别、居住地对研究对象CFS评分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CD-RISC评分与CFS评分呈负相关,HAMD评分、HAMA评分与CFS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危险度、D型人格、CD-RISC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是CF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处于中等水平,疲乏程度与心理弹性、负性情绪等有关,应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或健康教育降低患者癌因性疲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