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各型中发病率最高,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根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而引起颈椎间孔狭窄的因素很多.本文就颈椎椎间孔的解剖、在X线上的投影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旋转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 ,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 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颈椎中立位及旋转位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自C3 椎体上缘至C7椎体下缘的横断面扫描 ,并在C3~ 4、C4~ 5、C5~ 6、C6~ 7椎间孔斜 45°的重建图像上测量椎间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截面面积 ,比较旋转时颈椎间孔形态的变化。结果 旋转时旋转侧颈椎间孔截面面积减小 ,对侧椎间孔截面面积增大 ,C3~ 4椎间孔面积变化率与C3 、C4间旋转角度亦存在相关性。结论 旋转可影响颈椎间孔的形态 ,且其相互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结果对颈椎病 ,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颈椎侧弯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侧弯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颈椎中立位及侧弯位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自C3椎体上缘至C7椎体下缘的横断面扫描,并在C3/4、C4/5、C5/6、C6/7椎间孔斜45°的重建图像上测量椎间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截面面积,比较侧弯时颈椎间孔形态的变化。结果:侧弯时侧弯侧颈椎间孔截面面积因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及下前后径的减小而减小13.07%,对侧因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及下前后径的增大而增大19.84%,C3/4椎间孔面积变化率与C3/C4间侧弯角度存在相关性。结论:侧弯可影响颈椎间孔的形态,且相互间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此结果对颈椎病,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颈椎退行性变以颈椎间盘突出症、小关节退变、椎间孔狭窄多见。而颈椎病神经根刺激症状常与椎间孔狭窄有关[1]。X线和CT都可用于颈椎退行性变的诊断。本文着重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退行性颈椎间孔狭窄的显示能力。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通常分为五型,以神经根或以其为主的混合型最为为见,而椎间孔是神经根的唯一通道,如何显示椎间孔及其周围的骨质结构,对颈椎病的诊断是十分重要的。我院近2年来通过对150例临床拟诊为颈椎病患者采用旋转脚踏板行颈椎斜位透视下定位点片,对椎间孔周围骨质结构的显示及观察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椎椎间孔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准确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疼痛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共40例,随机分为CT组(A组)、超声组(B组),每组20例.根据病人神经受累区域确定2个穿刺节段,在CT或超声引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后路单开门与椎间孔切开术联合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3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后路单开门与椎间孔切开术联合治疗。统计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1年,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曲度。结果:3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用时(153.96 20.98)min,术中出血量(125.69 20.38)ml;随访期间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下床活动时轴性疼痛症状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06%(2/33);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颈椎曲度、脊髓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予以后路单开门与椎间孔切开术联合治疗,疗效确切,可充分减压,术后颈椎较为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量颈椎间孔的大小,探讨其在颈椎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无临床症状经X线片诊断为正常的男性军事飞行员120名,测量颈椎间孔的横径及纵径。结果:除C7-T1外,各椎间孔横、纵径自上向下逐渐变小,相邻椎间孔的横、纵径经t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军事飞行员颈椎间孔的大小与颈椎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型电脑颈椎退行性变的X线征象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青少年电脑颈椎退变病例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摄取颈椎正侧位及左右斜位、过伸过屈位、开口位X线片。结果18例1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2例椎间关节滑脱移位,1例椎体半脱位,4例椎间隙前窄后宽,3例椎体前扁后宽呈“坡形”椎,1例椎体前缘骨质增生;3例C5-6双侧椎间孔变窄;2例寰枢关节间隙不等宽,前后间隙增宽(〉3mm),呈半脱位。结论青年型电脑颈椎病是由于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中过早持久地使颈部过伸或过屈、负荷过重引发的不同于成人颈椎病表现和相应症状的特殊类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国内外尚未见运用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对邻近节段(包括邻近一个及两个节段)椎间孔形态改变的研究.目的:分析椎间盘完整、椎间盘切除、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颈椎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后,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在左右侧弯载荷下C5/6椎间孔孔径和面积的变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实验,于2006-01102在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取新鲜人体厂1体颈椎标本10具,节段包括C3~T1,剔除肌肉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结构的完整.方法:在实验机上分别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髓核摘除、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4种状态下以0.25,0.5,0.75,1.00,1.25,1.5 N·m的分级载荷加载十标本在侧弯状态时C5/6椎间孔孔径和面积的变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C5/6椎间孔孔径与面积.结果:侧弯各级加载时,椎间盘完整组、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和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组的cs,6椎问孔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和面积高于椎间盘髓核摘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高于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Ub椎间孔有效空问明显减少,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较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更有助于椎间孔孔径和面移{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左侧双椎动脉伴进入横突孔位置变异1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患者女,41岁.因长期头晕,近日加重而来就诊.查体:血压14.6/10kPa.临床诊断: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彩超所见:左锁骨下动脉发出两条椎动脉(图1),并行一段后,位于后方的椎动脉(LVA2)进入第六颈椎[C6]横突孔,位于前方的椎动脉(LVA1)呈"挥鞭"样走行于C6横突前缘,于第六颈椎与第五颈椎(椎C6-5)间段前后两条血管并为一条椎动脉(LVA)上行入第五颈椎(C5)横突孔而后入颅(图2).右侧椎动脉走行正常.超声诊断:左侧双椎动脉伴入横突孔位置变异.  相似文献   

12.
颈椎间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与颈椎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椎间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与颈椎病的关系。方法在 5 0套增生的成套颈椎骨中 ,调查了不同颈椎的骨质增生率及椎体不同部位的增生率。同时观测另 45套正常成人颈椎标本椎间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结果颈椎间关节面的形态分为圆型、椭圆型和不规则型 ,以椭圆型占优势 ,各节段下关节面的面积均大于上关节面的面积。但仅在C4— 5和C5— 6有显著性差异 (t =2 .0 0 -2 .2 4,P <0 .0 5 )。结论颈椎间关节面的面积和形态与其骨质增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其中神经根型发病率约占50%60%,常由颈椎间盘侧后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其症状轻重与颈神经根炎症程度一致。我们遵循消除或减轻神经根炎症原理,采用选择性颈椎间孔神经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病例入选标准:1单侧神经根性颈肩臂痛症状和体征;2颈椎磁共振检查证实无颈髓变性及骨性椎管狭窄;3排外合并其它脏器严重疾病、凝血功  相似文献   

14.
背景:诸多针对脊椎椎体间固定融合后相邻节段应力变化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并不尽相同,载荷控制与位移控制试验模式下所反映出的相邻节段应力状况其结果也相差甚远.目的:分析椎间盘完整、椎间盘切除、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颈椎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后,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在前屈后伸载荷下C5/6椎间孔孔径和面积的变化情况.方法:分别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髓核摘除、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4种状态下以0.25,0.50,0.75,1.00,1.25,1.50 N·m的分级载荷加载于标本的前屈后伸状态时C5/6椎间孔孔径和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前屈后伸各级加载时,C5/6椎间孔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和面积椎间盘完整组、Bryan颈人工置换组和钢板植骨内固定组高于椎间盘髓核摘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ryan颈人工置换组高于钢板植骨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颈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5/6椎间孔有效空间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颈椎病患者颈椎骨密度变化与椎体变形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患X线和颈椎骨密度的测量,探讨不同年龄段颈椎病患颈椎椎体变形与骨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分3组,正常组20例,平均年龄23岁;颈椎间盘突出症组(颈椎组)22例,平均年龄43岁,腰椎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管狭窄症组(疏松组)28例,平均年龄58岁,腰椎骨密度显示骨质疏松。所有病例测量颈椎侧位C3-C6的椎管、椎体矢状径比,椎体变形指数,C4-C6骨密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颈椎组患仅在C5,C6椎体出现轻度椎管狭窄,椎体变形,骨密度无明显变化;疏松组则是颈椎高度减低,周径增宽,骨密度升高,3值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椎体骨质疏松的发展与颈椎病的自然发展病程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可能是颈椎开始退变进而发展为颈椎病的始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颈椎牵引的潜在性危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牵引疗法可用于多种颈椎疾患的治疗 ,其主要治疗机制是解除紧张或痉挛的骨骼肌、制动、增加椎间隙和扩大椎孔。因而 ,颈椎牵引疗法可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病和颈项部肌肉痉挛等[1] 。一般说来 ,颈椎牵引疗法安全可靠。如果掌握得当 ,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反之 ,可造成患者的医源性损害[2 ] 。由于颈椎牵引疗法的基本作用机制多为推测 ,加之一些医生不熟悉颈部疾病的病理特征 ,特别是牵引状态下中枢神经的变化 ,因而时有颈椎牵引失误的临床报告[3、4 ] 。本文作者就颈椎牵引的潜在性医源性损害作一分析 ,以期为本疗法…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合并颈椎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颈椎病合并颈椎损伤的磁共振(MRI)表现。方法:回颐性分析62例颈椎病患与35例非颈椎病患颈椎损伤的MRI扫描资料与临床资料。结果:颈椎病合并颈椎损伤的MRI表现包括稚体骨折与脱位、韧带撕裂.颈髓损伤、椎间盘损伤脱出、椎动脉受压扭曲与狭窄、椎前血肿等损伤性表现及椎间盘变性脱出、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等颈椎退变表现。颈椎病蛆颈椎损伤易合并颈髓损伤,且多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颈髓损伤的位置与范围与颈椎原有病变的位置与范围一致。结论:MRI能充分反映颈椎病合并颈椎损伤的表现特征,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与带头灯的放大镜辅助下前路单节段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85例需行前路单节段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44例和41例),分别在显微镜或者带头灯的放大镜辅助下施术.比较两组手术病例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出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估两种手术方法的差异.结果 75例患者获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12.52 ~40.16个月,平均(31.27±11.62)个月,随访率88.23%.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和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随访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率、随访JOA评分及改善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镜与带头灯的放大镜辅助下前路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均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且显微镜辅助下前路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精准性更高,更符合微创功能脊柱外科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9.
颈椎前路单纯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并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波  柳峰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279-1280
目的 探讨单纯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及CAGE与ORIEN钢板联合应用对椎间高度变化率、颈椎前弯变化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CAGE或与ORIEN钢板联合应用治疗颈椎损伤、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退变78例,随访6-15个月,观察椎间高度变化率、颈椎前弯变化率、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两组的颈椎生理曲线、椎间高度的改变无显差别,但CAGE与ORIEN钢板联合应用组的融合率明显高于单纯CAGE组。结论 CAGE与ORIEN钢板联合应用弥补了单纯应用CAGE时稳定上的欠缺,组合后对椎间高度变化,颈椎前弯变化及植骨融合率均较单独应用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莫晴梅 《全科护理》2012,10(22):2071-2072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上病人。目前,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案,一般保守治疗分为口服药物治疗法、牵引法、理疗、中医疗法等;手术治疗分为颈椎前路和颈椎后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脊髓性颈椎病、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