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心电生理研究的进展和心电图应用的普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了较快的发展。新药不断出现,旧药有了新的用途。本文对新近国外推荐使用的,符合临床实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学分类和初步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根据综合加以介绍。心肌电生理学的一般概念心脏主要由心肌和特殊传导组织构成。心脏组织具有应激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四种重要的生理性能。其中应激性、自律性、传导性以电活动为基础,故总称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2.
作者倡用一种持续心电监测6小时的无创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筛选法,对8例器质性心脏病伴各种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以口服慢心律、美多心安、心律平、妥卡律、安博律定和胺碘酮6种常用药作急性药物试验(ADT),共29人次。结果16人次(55%)ADT 呈显效阳性,ADT 结果和临床疗效相关性达82%,无明显不良反应。并证实运动试验使VA 检出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微电极方法,电子显微镜技术及希氏束电图的临床应用,使心律失常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达到了细胞水平。本文从电生理学角度评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作用。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离子转运静息的心肌细胞跨膜有内负外正的静息  相似文献   

4.
槲寄生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细胞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玻璃微电极及选择性膜通道阻滞剂观察了槲寄生注射液对离体狗心脏浦氏细胞及豚鼠心室肌细胞快反应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槲寄生能加速动作电位复极进程,使ERP/APD比值增加,不应期相对延长,该作用与抑制细胞膜I_(si)及增加I_x有关。  相似文献   

5.
6.
评价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心电生理-电药理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冠状动脉Harris二期结扎并部分再灌注及吻合支缝扎法造成犬急性心肌梗塞,5-8天后,辅以心脏程控制激技术(PES)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及复制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研制成犬在体心脏心电生理-电药理学实验模型,并观察了普鲁卡因胺(PA)对该实验模型的电生理影响。结果表明。PA能显著延长QTc间期,RERP,NERP及IERP,缩小IDR和VDR,抑制心室PES诱发的室速和室颤,并能有效地预防犬心肌梗塞后再次急性缺血所导致的自发性室颤,表明PA有抗缺血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电药理作用。结果同时表明,该心电生理-电药理学实验的犬模型具有很高的可靠性,重复性及临床相关性,是一种有价值的评价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心电生理一电药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麦冬总皂甙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特性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心脏电生理的特征与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而阐述了新兴标测系统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预测了治疗心律失常新技术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9.
陈修 《药学学报》1979,14(2):120-128
近年来随着对心律失常电生理的研究进展,抗心律失常药有了较快的发展,对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武器。现从药理学加以评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舒必利对缺血兔心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的影响及舒必利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的作用。方法:采用标准微电极技术,观察不同浓度(1~100μmol/L)舒必利对模拟缺血液灌流的离体兔心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幅值(APA)、最大除极速率(Vmax)、有效不应期(ERP)及90%动作电位时程(APD50)的影响。应用酶解法分离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舒必利对钠通道电流(INa)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舒必利对缺血兔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的APA和APD90无明显影响,对Vmax有降低趋势。舒必利(3~300μmol/L)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Na(IC50=10.79μmol/L,测试电压-35mv)。10μmol/L舒必利降低了INa的最大电导gmax,使半激活、失活电压负值分别减小了1.91mV(P〈0.01)和5.22mV(P〈0.01);恢复时间常数增加,但最大激活电流可以基本恢复至给药前。结论:舒必利可轻度逆转缺血液灌流造成的心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缩短,并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钠电流,舒必利作用于钠通道的失活态。  相似文献   

11.
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临床上已逐渐引起人们很大关注和重视。着重指出,在抗心律失常的治程中,如又发现另一种新的心律失常,则首先考虑为药物所致。及时停药观察或积极给予治疗,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2.
13.
李广平 《天津医药》2011,39(4):381-384
经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Vaughan Williams根据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离子通道的影响和电生理学特点,将经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了分类。但是,随着以CAST研究为代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试验的认识,使临床医生必须重新审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  相似文献   

14.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系指在应用常规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称“致心律失常作用”。少数情况与药物剂量无关,属于变态反应,多数与药物剂量有关,属于药物过量或中毒。  相似文献   

15.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断问世,该类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日渐增多从而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本文就其威胁生命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类型。预测致心律失常作用加重的标志以及对致心律失常的药物动力学机制进行阐述。并对门诊,住院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用原则进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与进展,并且在最近40多年时间里将能够用于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从不足15种发展到了现在的大约200种。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且部分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非常严重,甚至造成患者死亡。虽然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确切概念还未能统一,但通常是指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使原来的心律失常恶化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从临床角度而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区别心律失常究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表现还是由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1发生原因抗心…  相似文献   

1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病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不同,作用机制有差异,不良反应也较多,这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了难度。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助于临床合理、安全用药,现将国内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做一总结。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服用治疗量或亚治疗量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用药前没  相似文献   

19.
槲寄生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细胞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玻璃微电极及选择性膜通道阻滞剂观察了槲寄生注射液对离体狗心脏浦氏细胞及豚鼠心室肌细胞快反应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槲寄生能加速动作电位复极进程,使ERP/APD比值增加,不应期相对延长作用与抑制细胞膜Lsi及增加Ix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