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与政府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区域发展政策中,不同的政策都会影响要素在区际间流动的方向,也会形成经济分散与集聚的力量.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无一不强调集聚与分散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历史发展和地区实践看,区域发展政策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分散与集聚的力量,进而带来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巨大的影响.要缩小区域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进行干预以缓解仅仅由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流动规模与收入差距同时扩大,与传统观点相比形成一个悖论。本文对有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分别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流动规模与收入差距同时扩大,与传统观点相比形成-个悖论.本文对有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分别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古典经济学与经典力学虽是分属不同时代的不同的学科,但在范式的意义上二者又有着非同寻常的相似,从而通过比较使我们在进一步弄清它们的基本理论结构与思维模式的同时,在现代科学理论中为迟早要发生的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寻求一种范式支持.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呈现的两个典型特征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在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过程有失公正的背景下,需要并行不悖地大力推动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不可顾此失彼。从实现国民幸福的终极目标出发,结合行为经济学对人内在公平偏好的揭示以及幸福经济学关于幸福与绝对收入、参照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研究的新进展,弱化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负向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机会均等,提高社会和收入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明显存在三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的条件不同,在三元经济结构中,人力资本起决定作用。在三元经济模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本障碍等原因,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必须采取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乡收入差距的再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自1985年后显示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但众多的学者在讨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时忽略了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所导致的城乡人口分组变化,由此分别高估和低估了实际的城市收入水平和农村收入水平,倘若再考虑到城乡劳动收入统计口径的差异及劳动力是否市场化的问题,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与统计数据偏差更大.本文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利用1985-2007年全国数据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重新估算,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且长期来看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已经成为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问题。针对流出东北地区的劳动力主要流入东部地区的现实,通过构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就业方程和工资方程预测东北户籍劳动力在异地的就业概率和工资水平,通过构建结构式劳动力流动选择方程分析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对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北户籍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东北地区,受教育年限对东北户籍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就业和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东北地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的改善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导致大量东北户籍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流入东部地区;随着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的扩大,东北户籍劳动力的流出倾向将会逐渐增强。因此,东北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通过提供相对优厚的工资待遇和各种形式的补贴留住东北地区的高技能劳动力,为东北经济的振兴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学研究述评--以区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学都是以空间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手法有所不同,各自存在着优势与不足。它们都是经济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经济地理是主流经济学的范畴,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范畴。新经济地理学家与区域经济学家二者通过彼此学习与借鉴,可以推进我国经济领域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已经成为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问题..针对流出东北地区的劳动力主要流入东部地区的现实,通过构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就业方程和工资方程预测东北户籍劳动力在异地的就业概率和工资水平,通过构建结构式劳动力流动选择方程分析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对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北户籍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东北地区,受教育年限对东北户籍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就业和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东北地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的改善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导致大量东北户籍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流入东部地区;随着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的扩大,东北户籍劳动力的流出倾向将会逐渐增强.因此,东北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通过提供相对优厚的工资待遇和各种形式的补贴留住东北地区的高技能劳动力,为东北经济的振兴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学发展史上,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是相互对峙的两大学说体系。从理论演变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两大理论体系都脱胎于古典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背景;但从研究范式的整体角度来看,二者之间在前提假设、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又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从最近发展趋势来看,这两大理论体系在相互竞争中既有区别但又相互渗透,既有对峙但更呈融合态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在学科的渊源、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说明区域经济地理学不可能被区域经济学所取代,同时也指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确实存在着危机感。  相似文献   

13.
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费用”为其理论分析的切入点,其制度分析围绕“交易费用”这一核心概念而展开,并把制度作为内生变量来研究,批判地继承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现实的制度分析入手,直面现实的实证研究使得人们的视野转向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科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收入差距研究的著述很多,但都没有从自然收入差距的视角来深入研究。以自然收入差距为收入差距缩小的收敛极限值,建立相关分析模型,对形成收入差距的变量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有效资源流动、比较优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如果有效资源得不到及时流动或不流动,则经济体不能把有效资源转化为比较优势;而在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条件下,各经济体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均衡态势,从而降低经济效率并使收入差距越来越远离自然收入差距。因此,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因为有效资源得不到充分流动,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促进有效资源的流动的各种"软性"和"硬性"措施;在有效资源不断充分流动下,收入差距将收敛于自然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地理学的进展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地理学应被作为一个核心的分支学科回归到主流经济学中去 ,为此他们创立了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是对传统经济地理学的严重挑战 ,它是以报酬递增 ,不完全竞争作为假设前提 ,以数学建模为工具 ,研究区域产业聚集、经济增长和贸易活动的新学科。它的产生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但严重依赖数学建模、区域过分抽象化、缺乏实证研究是它发展的不足 ,不利于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曹阳 《学术论坛》2005,(1):86-92
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的、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这促进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但是,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没有引致经济学经典理论所预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反而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乡—城单向劳动流动是一种"半自由式"的流动:城市欢迎作为"劳动力"的农民工,但排斥作为"新居民"的进城者。农民工在城市创造财富,但要以农村的承包地替代城市的"社会保障"功能。这是一种新形式的"以乡补城"。  相似文献   

17.
有别于现代主流经济学,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遵循着一种从本质到现象的基本路线:一是透过现象去探究经济现象的本质,二是分析事物的现状表现,三是剖析现状的成因及其与偏离本质之处,四是分析异化现状下的种种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最后是寻找纠正事物异化的途径。这种研究路线与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更为适应,比现代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更全面,对社会实践也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因而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目前,劳动力流动中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实现劳动力生态流动,确保劳动力流动的质量、数量、结构、分布以及流向生态化,才能使城市与农村实现共赢,有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
收入差距与收入流动:国际经验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衡 《社会科学》2008,17(2):4-13
一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并不一定必然会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影响,关键在于社会上不同的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流动性大小.国际经验比较和理论分析说明,收入流动性一方面从效率角度反映出充分的收入流动性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另一方面,收入流动性对长期内的收入不平等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收入流动性可以真正实现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国际经验的重要启示就是:缓解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压力,关键是要从制度创新、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以及公共政策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收入流动,缓解目前收入差距的社会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