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景抒情散文往往因"形"太散,而成为同学们阅读理解上的一块绊脚石,那么,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我们如何把握其"神",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呢?俗话说"移步换景,心随景动",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我们只要能把握"景之状"、"心之动",便能解决这一问题。下面以《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穿梭于乡村和城市不同文化境域之间、处于农民向市民艰难转接状态的农民工危机起伏、充满挑战。他们遭遇的问题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更多是物质、心理和精神层面交织而成的。在一定范域之中,他们或被社会情境塑造为"问题人",或被"吸纳社会"排斥为"边缘人",随之易于堕入一种"缄默文化"而失去其主体性。对此,我们尝试诉诸于社会工作"充权"和"叙事",使其主体性得以回归,使其生命韧性得以找寻。  相似文献   

3.
顾小碗 《新高考》2010,(4):37-38
解题几何中的多动点问题,一直是同学们难以逾越的障碍,其原因是点"多且动",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各个点都丝丝相连、环环相扣.实际上,正是由于点"多且动",反而给我们一个启发:"多且  相似文献   

4.
探究有法,问题设计也有规律可循。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六个"度",对传记阅读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注意切入的"角度",掌控适中的"难度",保证必要的"浓度",呈现一定的"梯度",达到精准的"效度",获致较强的"力度",就一定能设计出优质、高效、有趣的问题,从而引导传记阅读教学走向成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们处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问题讲了几遍,还有学生不懂或不理解,而我们往往把出问题的原因归咎在学生身上,认为学生在听讲或作业方面出现了问题,其实不然。关键是我们教者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疑在何处",即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不能对症下药。其实只要把握"症结",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会有惊喜的收获。本文就高二化学中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二氯代烃同分异构体问题的反思,并提出笔者利用有序性思维的解决方略,让教与学者平时能根据"疑而有思,思则有序"的原则,找出解"疑"的良方妙药,以期能起到"起死回生"之效。  相似文献   

6.
一、利用"微元"使规律从不能用变为能用 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用该方法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地解决,使所求的问题简单化.在使用微元法处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的处理,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7.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语文教育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前几年,我们不停地争论语文姓什么,姓"语"还是姓"文",其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百家争鸣,好不热闹。争论的结果,还是折中主义,或许语文原本就是这样兼而有之。语文教育出了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现在的中学生作文错别字满篇,病句连连,阅读理解更是理解不到位,文言文看不懂,诸多问题层出不穷。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似乎也很清楚,那就是读书。  相似文献   

8.
吴宝席 《现代教学》2014,(Z2):144-146
<正>看了戴老师的案例,面对其疑难,我并不感到意外,也不认为这是什么棘手和难处理的问题。班干部因种种原因提出辞职的事,相信很多班主任都经历过,只要我们冷静对待、理性分析、正确引导,坚持并变通工作方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戴老师要发挥教育智慧的作用,对自己的做法"着好色",对小李同学提出辞职的原因"把好脉",对其继续担任班干部"上好弦",为班级学生舆论"定好调",为班干部工作"奏好曲"。而这一切都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解决问题",而没能对"提出问题"给予同样的重视,因此学生只善于解决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而不善于对"问题"提出看法提议,更别说提出自己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0.
高力克 《政治思想史》2019,(4):53-67,198
梁启超的中国复兴之理想,徘徊于西方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儒家大同理想之间。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少年中国说",其中国史观之洞察全球化趋势的"世界之中国论",其追寻现代国民精神的"新民说",其文明高于富强的文明国家理想,其护守中华文化认同的"国性论",其晚年超克国家主义之新天下主义理想,凝聚着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毕生追寻的民族复兴理想。梁氏的现代中国想象,为我们在21世纪求索中国发展问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1.
斯文 《安徽教育》2012,(5):30-32
<正>综观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可谓问题多多。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按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的说法,就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上不着天",是说我们的教育科研不能影响决策,不能为制定教育政策服务。所谓"下不着地",是说我们的教育科研无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对启发式教学长久而密切的关注中,忘却了"发生"这个重要的维度,以至于现今的启发式教学表现出种种乱象:"启发"不得,为问而问;"启"而不"发",不明所以;盲目"启发",背离内涵;"发"不缘"启",无心插柳。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得以发生的构成要件,与我们在现实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一一对应。而对认识如何发生问题的现象学理解将开启我们对启发式教学内在机制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3.
杨宝霞 《考试周刊》2014,(61):29-29
<正>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引导我们提出一个一个"为什么",让我们认识许多未知邻域。那么何谓"问题意识"呢?笼统地指一个人提出怀疑、反思、批评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实际问题或现有理论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被称为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  相似文献   

14.
评价问题至关重要。"今天,我们怎么上课",首先取决于"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所谓"考什么教什么",揭示的就是单向、单调评价体系对当前课堂教学生态的破坏和颠覆。高中新  相似文献   

15.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其意思即是说明有了"问题",学生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有了"问题",学生才会产生探究的动机.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显然这种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三老"非常关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问题,尤其是作文训练的基本方向和效果。他们关于作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论述,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理论的升华;既是传统精华的积淀,又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我们学习、继承和发展"三老"的作文教育思想既要重视其"似",又不可忽视其"不似",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领悟其中"不似之似"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冷眼看课堂     
回顾新课改以来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味课堂中呈现出的那些"迷人景观",着实让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可透过"浮华"窥其背后,审视这些"热闹非凡的场面",却  相似文献   

18.
“和谐教育“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当今,我们国家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高校理应构建"和谐校园","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和谐教育",为此我们每个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9.
当今,我们国家正在构建"和谐社会",顺应时代潮流,高校也在构建"和谐校园"."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和谐教育",为此,我们广大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0.
景晓强 《新高考》2008,(10):14-15
一块"无字碑",忠实地诠释着女皇武则天的一生,这本是其分内之事。但让我们备感意外的是,这样一块不起眼的"无字碑",竟然还成就了两篇令我们拍手称道的高考满分作文。这样的一块"无字碑",究竟有着怎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