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英信 《四川中医》2008,26(8):35-36
脾胃与肝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脾胃病独重调肝而和脾胃。调肝之法强调调畅气机,贵在肝木条达;调和气血,贵在气血冲和;调运水湿,贵在气化;调平阴阳,贵在制化。调肝之剂宜平和、和缓,调肝而脾胃自和。  相似文献   

2.
月经失调为妇科常见疾病,可因肝脾肾失衡,脏腑气血失和,阴阳气血失衡所致。调治月经,调肾需调补肾精,重视肾中阴阳调补;调脾重在调和脾胃气血,助其健运,采用补益脾气或运脾化湿之法,恢复正常气机升降;调肝需恢复肝之调达之性,疏肝、柔肝、暖肝结合。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需同调肝脾肾三脏,虽月经失调可有一脏功能失调为主,亦可巧妙运用脏腑关系,恢复脏腑间的平衡,使气血调和,月事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病包括现代医学各种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吸收不良综合证及胃肠神经官能证等,属中医学胃痛、痞满范畴。脾胃居中乃气机之枢纽,脾胃相互表里,司升清降浊之职,据其生病理特点,治疗上当以调和为主,调其偏胜,扶其不足。补其不足,以益气升陷,纠其偏胜,使浊气下降,调和肝脾,以复气机顺畅,方可达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上腹部疼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但胃通过经脉的循行络属和脏腑的功能联系,又与肝、胆、脾、肠等密切相关。因而在病理上亦多相互影响,从而导致肝与胃、肝与脾、胆与胃、脾与胃、肠与胃之间的功能失调。鉴于此,在临床论治上,需用调和之法,以和调脏腑,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采用调和肝胃、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脾胃、调和肠胃等不同治  相似文献   

5.
应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玉文  林旭龙  宋晓欣  陈婕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46-1248
脾胃病以慢性疾病多见,由于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助的生理特性,易形成寒热错杂、虚实相兼、升降失和、润燥不调的病证,和法的应用尤为适合,临床具体应用可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平调寒热、和调虚实、升降并枢、分消走泄等治法。  相似文献   

6.
路志正辨治胸痹心痛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涛  杨凤鸣 《河南中医》2011,31(6):589-591
路志正教授善调脾胃以治疗胸痹。治疗肾心痛,宜抓住肾虚的本,兼顾心痛的标;辨治肝心痛当首辨病位、脏腑与气血。路老在胸痹临证中还善于运用调和营卫法治疗,首选桂枝汤。  相似文献   

7.
调肝助脾胃以治慢肝杜廷贵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调和肝脾,肝炎,慢性活动性/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肝炎调肝助脾为其要,现浅论如下。1疏肝助用随证而变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赃受病,主要在于肝经气郁。胁为肝之分野,故常见胁痛之症。“木郁达之”为治疗...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名老中医是当代岭南中医的杰出代表,对药物养生有深刻的见解和实践:培后天之本,使脾胃健旺,则病邪无从侵袭;从肝论治,重视疏肝理气,以保持人体气机平衡;固先天之本,补肾之精气,元气足则不易衰老;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则精神乃治.根据体质、寒热虚实与脏腑阴阳因证施补,补而不偏.其药物养生思想,彰显了岭南中医药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调和脾胃寒热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合格受试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调和脾胃寒热方药;对照组口服思密达。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证候疗效、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与西药(思密达)对照组(90%)相比,总体疗效相仿(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临床痊愈率为56.7%,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30%)(P0.05)。治疗组在改善腹泻与腹痛两个指标同西药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中药治疗组在改善腹泻、腹痛上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调和脾胃寒热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改善临床症状、综合疗效均优于西医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滑永志  夏军权 《新中医》2014,46(6):243-244
和法是通过和解、调和的方法,使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从而达到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的治法。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病机特点是,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为关键,肝胃不和、肝脾不和多兼见,寒热虚实夹杂最常见。运用和法治疗,具体运用是调和脾胃升降,和其生克制化,调和寒热虚实,达到胃肠功能自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医科学院姚乃礼教授善治肝胆脾胃及内科疑难杂症,对内科疾病多从肝脾失调辨证,善用调和肝脾法,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寒热并用调和脾胃的法则,首见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并为后世广泛运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人参大黄汤等则是其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3.
<正>导师姚乃礼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工作40余年,得岳美中、方药中、谢海州等名医指导,对痹证、脾胃病、肝病及内科杂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姚师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1调和肝脾法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在生理方面,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主一身之气",《素问·调经论篇》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  相似文献   

14.
和法在疑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永学 《中医药学刊》2002,20(5):668-669
和法是多种治法的综合,有调和脏腑气血、营卫阴阳及解除表里寒热,扶正祛邪的作用。和法可分为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调和表里,调和寒热等。疑难病病变复杂,多因共存,邪实正虚,故使用和法进行治疗,往往恰中病者,收效理想。  相似文献   

15.
调和肝胃(脾)法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张继泽关键词脾胃病调和肝胃(脾)〔作者简介〕张继泽(1927—),江苏省丹阳市人,主任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顾问。现任《江苏中医》编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院专...  相似文献   

16.
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 ,结合医学文献 ,对《伤寒论》治疗脾胃病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 ,将其治则归纳为疏肝理气、调和肝脾 ;行气导滞、和胃降逆 ;寒热并用 ,调肝和胃 ;温化痰饮 ,和胃降逆 ;清热祛湿 ,和胃降逆 ;酸甘化阴 ,养阴生津 ;温中健脾 ,和胃降逆 ;健脾益气 ,行气降逆 ;温补脾肾 ,和胃降逆 ;泄胃导滞 ,通降攻下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等 11大治则  相似文献   

17.
董飞侠 《中医药学刊》2003,21(3):464-465
儿童频复发肾病是指经强的松的标准疗程治疗有效,但频繁复发指半年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频复发型、激素依赖型可视为频复发型肾病中最严重的一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目的:探讨提高儿童频复发性肾病疗效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复发率,缩短病程。方法:总结频复发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病理因素,结合现代研究及临床体会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频复发的主要原因:①没有正确把握激素与平调阳阴的尺度。②没有注重调和脾胃、调肝护肝。③没有标本兼顾。结论:平调阴阳、调和脾胃、调肝护肝、标本兼顾是提高疗效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和法在<伤寒论>中运用广泛,本文从调和营卫、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表里双解、寒热并用和虚实兼顾六方面对和法进行了概括性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道坤教授论治脾胃病,着眼于肝、肺、心、肾,调五脏以安脾胃为要。调和脾胃,宜先达肝;宣降肺金,宜健脾胃;温补脾土,宜振心肾,寓达肝、畅肺、温肾、振心于调理脾胃之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以及外邪易犯脾胃,脾胃病理因素多端等特点,提出脾胃病容易出现寒热错杂证的学术观点,总结脾(虚)寒胃热、肝寒胃热、脾(胃)寒肝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常见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证候特点及辨治方法,提出治疗脾胃病寒热错杂证:一要明寒热之标本、二要注意寒热胜复与转化、三要寒热并调、四要兼顾脾胃生理功能、五要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