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目的对云南省近10a儿童川崎病(KD)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云南省川崎病发病、分布、流行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采用日本-中国KD流行病学调查表对云南省136家设有儿科的县级以上医院,于1997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10a间住院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填表调查。每5年进行1次,共进行2次。结果反馈调查信息共130家,调查表回收率95.6%,15个地区47家医院共报告KD患儿1662例;云南省儿童KD发病率1997年为0.351/万,而2006年达1.36/万,平均0.651/万;男女比为1.58:1.0;发病年龄2个月~14岁,5岁以下患儿占74.19%;患儿多集中于城市,但农村患儿有增加趋势;共11个少数民族,其患儿占6.4%;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高峰季节;临床症状以发热5d以上最为常见;急性期冠状动脉改变为20.64%,其中冠状动脉扩张占冠状动脉改变的82.5%,冠状动脉瘤占17.5%,急性期无死亡病例,再发率为0.36%。结论云南省KD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在省内有明显的区域分布,高寒地区无病例报道;发病年龄5岁以下儿童居多,性别分布和冠状动脉损害与国内部分省市相近;KD冠状动脉病变已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急性期早期诊断治疗是避免发生后遗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0~2004年北京川崎病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北京儿童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急性期预后。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儿童KD调查及北京第1次KD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回顾性记录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所有KD患儿。结果 北京45家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参加调查,共计报告1107例患儿。5年KD发病率为40.9~55、1/10万5岁以下儿童,平均49.4(95%CI,46、6~52.4)/10万5岁以下儿童。2000~2004年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Pα〈0.05)。发病年龄1个月~13.8岁,中位年龄2.0岁,其中5岁以下占87.4%;男女发病比例为1、83:1;春、夏有2次发病高峰,以夏季最高,2000和2004年在2次高峰基础上冬季还有1次发病高峰。复发15例,复发率1.4%;有家族史2例,占0.2%。发热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多形性皮疹为最少见的临床特征,患儿急性期无死亡。结论 2000~2004年北京KD发病率较前5年升高,但仍低于日本。发病年龄和性别比例与以往报道相似,但季节分布不同,除每年春、夏2次流行高峰外,2000和2004年冬季出现第3个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提高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水平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Du JB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21-32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1967年由日本Tomisaku Kawasaki首次报道。该病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的儿童。据统计,1991-1992年全日本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90/10万,1997-1998年为112/10万。但是至今为止,我国KD的发病率还不清楚,上海和北京地区的发病率分别为16.8-36.8/10万和26-31/10万。今后在我国还应进一步开展全国范围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便寻找出该病在我国的流行病学特点。  相似文献   

4.
Guo HL  Du ZD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6):474-476
川崎病于1967年由日本医生Tomisaku Kawasaki首次报道,是以非特异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川崎病在5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病率最高,世界各地发病率差别较大,亚洲和太平洋岛屿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日本报道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150/10万,北京1995至1999年5岁以下儿童川崎病年发病率平均为23.3/10万。川崎病易侵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引起缺血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自贡市川崎病发病情况、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方法按日本川崎病研究课题组“川崎病诊断标准”制定统一调查表,在自贡市县、市级医院选择1997年1月-2001年12月儿科住院川崎病患者进行调查,对发病年龄、性别、地区、季节、心血管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5年间川崎病发病共152例,未发生流行现象,男性发病占58.55%,其年龄:<1岁占4.6%,1~4岁占58%,以3~5月份为高峰,9~12月份发病最低,有冠状动脉病变占19.48%。结论川崎病在我市春季发病率高于秋季,男性略高于女性,发病年龄高于日本及国内报道,冠状动脉病变率与各家报道相似,农村发病占65.13%。提示我市农村发病高于城市,是否与农村经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低下、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有关。由于川崎病导致心脏病发病率仍较高,作为基层医师不但要重视早诊早治,还要重视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上海地区1998-2002年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 对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国发达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参照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作统一调查表和诊断指南,调查对象为1998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上海地区50家有儿科临床服务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收治的所有川崎病病例。结果 调查表回收率100%,将18例不符合表格填写要求者剔除后,对768例进行分析。上海地区5岁以下儿童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1998年为16.79/10万,1999年为25.65/10万,2000年为28.16/10万,2001年为28.05/10万,2002年为36.76/10万。男女性别比为1.83:1;发病年龄为1个月~18.8岁(中位数1.8岁),发病年龄高峰为9.6个月;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夏之交较多见。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持续5 d以上者最为常见(99.3%),其后依次为口唇、口腔黏膜损害(83.5%)、指(趾)端脱皮(82.9%)、皮疹(81.0%)、结膜充血(78.4%)、颈部淋巴结肿大(69.3%)、肢端充血硬肿(48.1%),45.2%的病例有肛周脱皮。心血管损害发生率24.3%,以冠状动脉扩张最为常见,占68%,其次为冠状动脉瘤,占10%。急性期病死率为0.26%,死因为冠状动脉瘤破裂和急性心力衰竭。再发率为1.82%。 结论 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率明显低于日本,但高于西方国家。发病率呈增高趋势,性别分布和心血管损害与其他报道相似。发病季节分布与北京地区的报道相似,但与其他报道不同。  相似文献   

7.
���鲡���в�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川崎病(KD)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病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作医生首先描述,并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之后,欧美国家开始报道本病。中国台湾地区和大陆也相继于1976年和1978年报道KD有关调查资料[2]。30多年来,KD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进行较大规模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试图通过本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寻找其致病因素,探索最佳的防治措施。本文重点阐述KD的发病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1发病率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和种族差异。新近资料显示,以5岁以下儿…  相似文献   

8.
821例小儿风湿病住院患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武汉市近年来小儿风湿病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回顾分析了武汉市儿童医院1997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期间821例小儿风湿病住院患儿的病史资料。结果显示,小儿风湿病主要由过敏性紫癜(HSP)、川崎病(KD)、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风湿热(RF)构成,KD已取代JRA、RF,其构成比(30.0%)仅次于HSP(59.1%)。小儿风湿病常引起心血管、脑等多器官系统损害,本组病例中,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37.4%,其中冠状动脉瘤发生比为4.5%;36例HSP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其中轻一中度异常9例oKD血沉平均为86.3mm/h,故血沉明显增快是有助于KD早期诊断的一个强指标。风湿病有复发倾向,JRA、HSP复发率较高,RF、KD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KD)自1 96 7年川崎富作医生报告以来 ,世界各地均有报道。经过近 4 0年来的研究 ,其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方面均有许多新的进展 ,现综述如下。1 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日本从 1 970年开始进行两年一次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 ,已进行了 1 4次 ,报道患儿总数为 1 4 0 873人 ,分别于1 979、1 982、1 986年有过 3次大流行。1 995— 1 996年第 1 4次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共检出患儿 1 2 5 31例 ,发病季节以冬夏为主 ,发病高峰年龄为 6~ 1 1个月 ,病死率 0 0 8%。男 :女 =1 37∶1 ,儿童冠状动脉受累者达 1 2 % …  相似文献   

10.
���鲡����ͷ��������о���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川崎病(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自日本医生川崎富作1967年首次描述本病以来[1],该病已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有报道[2-3]。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并发症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人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3]。冠状动脉病变是KD的主要并发症,未经治疗的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达20%~25%,丙种球蛋白静脉治疗(IVIG)的广泛应用使其发生率显著下降,但约有5%患儿在IVIG治疗后仍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3],且北京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尽管近10年K…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常见的血管炎综合征 ,重者可导致冠状动脉严重并发症〔1〕。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防治该并发症的关键 ,本文对 89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 (CAD)及远期预后情况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文报告的 89例KD患儿 ,于 1995— 2 0 0 2年 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其中男 5 2例 ,女 37例 ,男女之比为 1 4∶1,发病年龄 4个月~ 7岁。该组患儿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课题组第 4次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1 2 方法1 2 1 检查方法 KD患…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1999-2008年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吉林省近10 a来川崎病(KD)的发病、分布、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由吉林省KD流行病调查协作组制定统一的KD流行病调查表,发至全省有儿科病床的县市级以上医院,对1999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住院的KD患儿进行填表调查。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表回收率93.75%,10 a间8个地区32家医院共报告确诊KD患儿577例。1999年为18例,而2008年达122例,确诊KD的病例数呈逐年增高趋势。男382例(66.2%),女195例(33.8%),男女之比为1.96 1;发病年龄为(2.67±2.37)岁(58 d~14岁),最大为14岁,5岁以下512例(88.73%)。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后遗症者14例,占患者总数的2.4%,男女之比为3.67 1。发病年龄越小,心脏后遗症的发病率越高。后遗症以冠状动脉扩张为主。就诊距起病时间为(7.58±4.63)d。其中有4个少数民族共50例患儿,占8.7%。全年均可发病,其中5-7月份和11月份为发病高峰季节。急性期冠状动脉改变占63.26%;复发率占0.5%,急性期无死亡病例。结论吉林省KD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发病年龄和性别比...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川崎病(KD)流行特点,探讨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7-2008年禹州市三所医院确诊的186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KD流行特点,比较KD并发CAL病例和非CAL病例暴露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AL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结果 住院治疗KD患儿逐年上升,1~3岁为KD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1.66:1,合并CAL发生率33.1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居住环境、发病至就诊时间、总发热天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量和时间、血清白蛋白(ALB)含量、血小板(PLT)数与KD并发CAL相关联(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LB、PLT、发热天数进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KD发病率呈升高趋势,1~3岁男性儿童是发生KD的高危人群;KD主要危害冠状动脉,年龄≤2岁、ALB<40g/L、PLT>500×109/L、热程>10 d是KD并发CAL的显著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日本发病率最高,其次是韩国和中国,亚裔人群发病率高于非亚裔人群。许多国家均进行过KD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目前中国尚缺乏这一疾病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资料。应用电子数据采集(electronic data capture,EDC)系统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收集和管理KD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将该系统推广应用,有助于为开展KD多中心研究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实时的数据来源,从而为提出中国儿童的KD诊断、治疗方案及制定高危因素评估指南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患儿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AC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ELISA方法检测20例KD患儿血清中ACA,与正常儿童组对照。结果 20例KD患儿均未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明确诊断时间平均9.8d,冠状动脉扩张(CAD)发生率60.0%(12/20例),冠状动脉瘤(CAA)发生率25.0%(5/20例);KD患儿血清中存在高水平的ACA,ACA阳性率为55.0%(11/20例),并发冠脉损伤的KD患儿ACA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冠脉损伤者,在有CAD的12例KD患儿中,ACA阳性11例(91、7%,11/12例)。结论 ACA在KD中有较高阳性率,尤其在CAD患儿,提示ACA与KD有很强的相关性,可能是严重心血管损害,尤其冠状动脉损伤的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Zhang QY  Du JB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39-34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最常见于婴幼儿。目前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小儿获得性心脏病。该病于1967年由日本学者Kawasaki Tomisaku博士首先描述。以后在全世界各地及各种族均有报道。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在国内外的报道越来越多。日本晚近的研究表明,不完全KD占KD患儿的13.8%。国内一项研究发现,19.4%的KD患儿的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atypical or incomplete)。因此,了解国内外对不完全KD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Gong CX  Zhu C  Yan C  Liang JP  Ni GC  Gao J  Li YC  Liu M  Peng XX  Yang Z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13-116
目的 了解1997年~2000年北京地区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翠,与1988~1996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的捕获再捕获调查法,通过2个渠道搜集所有1997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新发病的北京地区15岁以下1型糖尿病儿童,按人口统计资料计算发病率,按2000年人口普查公布的结果计算年龄校正的发病率。泊松分布公式计算发病率的可靠性(95%可信限),卡方检验法检验发病率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1997~2000年间,北京地区儿童1型糖尿病的年发病率波动在0.759/10万一1.215/10万之间,平均年发病率为1.014/10万,95%可信限为0.98/10万一1.16/10万。与1988~1996年比较,年粗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按2000年普查资料,以年龄矫正后,发病率分别为o.83/10万和0.86/10万,差异无显著性。年龄比较依然为10~14岁组发病率高(P=0.002)。虽然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但与北京地区前述的报告不同,男女发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997~2000年北京地区儿童1型糖尿病平均年发病率为1n14/1n百导IORR~1q06正谰杏结果比较未见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临床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Gui YH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2):881-88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自1967年由日本川崎医生首次报道后,有关其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方法的推广使用,使用崎病的临床结局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显示,由于IVIG的使用,KD患者中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ial lesion,CAL)的发生率已由20%-25%下降到了5%左右,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降为1%左右。我国在KD的l临床诊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忙’J。但由于KD的发病原因和机理至今还不清楚,有关其,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还有一系列问题,也尚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KD患者发生CAL的高危因素究竟有哪些?KD急性期使用皮质激素究竟能否进一步减低CAL的发生率?KD治疗中IVIG的最佳治疗时间窗是什么?KD与成人期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存在何种内在的联系等。如何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制定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KD诊治指南来规范相关的临床诊治决策是目前我国儿科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初期治疗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00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74例KD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单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g/(kg·d),连用2天];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甲基强的松龙[20~30mg/(kg·d),连用3天]。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体温、CRP、ESR、PLT恢复正常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4~21天时发生CAD例数:治疗组3例(8%),对照组11例(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KD)患儿初期治疗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能明显缩短病程,安全有效地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mteinase-9,MMP-9)及其特异性组织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水平的动态变化在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预测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实验组KD合并CAL患儿15例,未合并CAL患儿44例,急性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前后、亚急性期及恢复期各抽取1次外周静脉血,对照组为20例正常体检儿童。ELISA双抗体法测定血清MMP-9与TIMP-1含量。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清MMP-9含量、TIMP-1含量及MMP-9/TIMP-1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IVIG干预后KD患儿血清MMP-9含量与MMP-9/TIMP-1比值降低(P〈0.01);KD合并CAL患儿IVIG干预前血清MMP-9含量及血清MMP-9/TIMP-1比值高于无CAL患儿(P〈0.01)。结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清MMP-9含量与MMP-9/TIMP-1比值在急性期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提示MMP-9含量的急剧升高及与TIMP-1相互拮抗作用的失代偿可能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高风险因素,动态监测血清MMP-9含量和(或)MMP-9/TIMP-1比值对预测和早期诊断川崎病合并冠脉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