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儿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其中5例有肝脾肿大,4例合并有皮疹,3例有心肌损害,经用阿奇霉素抗感染及保肝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均痊愈.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也较为常见,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亦称腺热;是好发于秋、冬季、由E-B病毒(Epstein-Barrvirus)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周围血中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常在20%以上)、血清嗜异凝集抗体增高、嗜异抗体不被豚鼠肾吸附而被牛红细胞所吸附为特点。多见于儿童及青年,诊断一般不难。但有不少病征,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提示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之可能,但无嗜异抗体或有抗体被豚鼠肾所吸附,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Syndromeof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简称IMS)。故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要除外IMS。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IM)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ELISA方法检测 MP-IgM均≥1:160,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M、IgG均为阴性而诊断为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的10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发热、肝脾肿大、扁桃体肿大10例,扁桃体并白色渗出物7例,淋巴结肿大8例、眼睑水肿7例,肺炎6例,心肌损害1例.10例均未见皮疹.全部经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及护肝治疗9~16 d痊愈.结论 MP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三联征、常伴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部分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损害.阿奇霉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何永东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164-165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特点,从而减少临床漏诊与误诊。方法: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儿中36例(94.7%)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大,25例(69.4%)有肝脾大、皮疹等典型症状;32例异型淋巴细胞≥10%,传染性单核细胞抗体(EBVIgM)测定阳性。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呼吸系统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经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本病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感染相关性淋巴或淋巴样腺体组织反应性改变和多器官功能受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典型患者多,易漏诊、误诊,故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热,咳嗽,咽痛,皮疹,淋巴结、肝脾肿大为本病主要症状及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不同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肝功能异常及合并MP—Ab阳性是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更昔洛韦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5.7%。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EB病毒感染危害较重,应引起临床重视,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发多系统、多脏器损害,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及治愈率。方法综合分析了30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效果。结果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尚有淋巴结肿大、咽痛、肝脾肿大、皮疹、神经系统症状及其他脏器并发症等。②合并其他脏器改变总结与分析结果合并脑膜炎1例,急性咽炎22例,支气管肺炎5例,肾脏改变致肾小球肾炎2例,其中早期眼睑浮肿者30例,肝功转氨酶改变者20例,淋巴结肿大者28例,肝肿大者20例,脾肿大者28例,查出EB病毒抗体者15例。结论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多可获得诊断,对于治疗首选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其次根据累及脏器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7.
杨正鲁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67-168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沿河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78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资料,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析近期和远期预后。结果:78例患儿中74例均顺利治愈出院,其余4例重症患儿,2例治愈出院,2例院内死亡或出院后48h内死亡。死亡的2例患儿均为男性,表现为肝功损害进行性加重、外周血象两系或三系进行性降低、多系统功能衰竭。76例生存的患儿中,出院1个月时,25例仍有肝脾大,6例示感染骨髓像;6个月时8例脾脏略大,3例示感染骨髓像;12个月时5例肝脏肿大,1例示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轻症者多可治愈,重症者多死于多系统功能衰竭,尤以肝脏损坏最常见。远期仍可出现一定程度的肝脾肿大,并会继发白血病骨髓象。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E BV)所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以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肝脾肿大及外周血有异型淋巴细胞为其典型的临床特点,但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且全身各个器官均可受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极易误诊,我们通过对2 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观察,现将其误诊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和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8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结果 外周血涂片异形淋巴细胞超过10%60例,占69.8%,其中26例〉0.20,白细胞增高52例,占60.5%,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0%以上,ESR增快52例(60.5%),心肌酶谱增高8例,31例贫血,血清嗜异凝集试验效价≥1:40(或1:64)为阳性,69例,胸片异常22例。结论 对发热、咽痛,周围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或伴起病初期出现皮疹者,需警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作血常规,异形淋巴细胞检查及骨髓等血液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多脏器损害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住院的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多脏器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明显特异性,极易造成多脏器损害,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早诊断,早治疗,对起病急,进展快,有多脏器损害着应早期使用保护脏器的药物,尽早治疗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35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患儿中发热35例(100%),淋巴结肿大32例(91%),咽峡炎31例(88%),合并化脓性扁桃体炎2例,咳嗽20例,合并支原体感染5例,合并血液病2例(5%),皮疹7例(20%),双眼睑浮肿10例(29%),肝大5例(14%)。结论对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肝大且白细胞计数增高的患儿需进行末梢血分类检测,特别是异型淋巴细胞检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关键;肝功受损和肺炎是常见并发症;部分肾小球疾患及血液病易与该病混淆,应注意区分诊断。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等为特征,患者血清  相似文献   

13.
小儿EB病毒感染特殊类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辉  潘惠茹  宫道华 《江苏医药》1999,25(7):527-527
EB病毒(EBV)不仅是Burkitt淋巴瘤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原体,还可累及多种器官系统引起相应疾病,并对小儿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我院1997年1月至1998年3月收治14例EBV感染患儿,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以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起病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10岁,病程20天至3个月。末梢血片中可见异形淋巴细胞>0.10,个别患儿增至0.39,嗜异凝集试验>1:1犯,伴有肝脾肿大(一般在肋下3cm左右)。二、以发热,皮肤散在紫历,全血细胞减少或仅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诊断为全血细胞减少,粒…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9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使临床诊断水平得以提高。方法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IM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咳嗽、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总数超过1×109/L;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阳性;患儿经常规及相应处理治疗均治愈。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复杂多样,部分患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多种多样,通过提高对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范方琼  刘明卫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179+183-179,183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并发症和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对91例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患儿均有发热(100%),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者65例(71.4%);该组病例并发肝功能损害72例(79.1%);并发支气管肺炎42例(46.2%);并发心肌损害20例(22.0%);并发脑炎2例(2.2%);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2.2%),91例患儿中,治愈75例,好转15例,死亡1例。结论:不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预后良好,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者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根据临床表现及外周血常规检查结果给予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并发症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颜珲 《江西医药》2012,47(10):910-911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孩,临床特点为发热、咽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鼻塞、外周血涂片可见异形淋巴细胞。所有病例经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因此,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以免造成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儿出现发热,咽,扁桃体炎和淋巴结肿大的典型临床三连征,占全部病例的43.4%;并发症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肺炎,心肌损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也有部分患儿表现为双眼睑水肿,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10%见于83.8%病例。是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其增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无关。EBV-VCA-IgM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标之一。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各异,病后应注意随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计数,血清EBV-VCA-IgM,肝功,心肌酶等检查,提高对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预后大都良好。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以发热(100%)、淋巴结肿大(100%)、咽峡炎(97.4%)、肝脏肿大(76.3%)、脾肿大(63.2%)为主要表现,其次为皮疹(26.3%)、眼睑浮肿(21.1%)、鼻塞(13.2%),异型淋巴细胞>10%占63.2%,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占57.9%,EBV-VCA-IgM阳性占76.3%。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损害,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的增生性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高及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主要表现。由于不典型病例增多,容易误诊误治,为增强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在2006年5月收治入院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吴丹遐  陈强 《江西医药》2014,(11):1280-128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 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儿童多见,病程常具有自限性。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为主,其病变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在机体处于不同的免疫状态下,感染EB病毒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严重肺部损害发生的较少。此患儿有持续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咽扁桃体炎及肝功能受损,血清EB病毒抗体测定IgM阳性,血清EB病毒DNA测定阳性,虽然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未见明显增高,但骨髓易见异形淋巴细胞,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成立。同时此患儿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渗出病灶和间质性肺部病变,考虑为EB病毒感染直接侵袭或其引起的变态反应造成的肺损害。我们遇及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