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总结1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上腔静脉(SVC)肌袖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的结果,评价SVC肌袖和心房的电连接类型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上腔静脉(SVC)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最常见的非肺静脉触发灶之一。为减少消融后房颤的复发,SVC隔离(SVCI)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起源于SVC的房颤患者。房颤射频消融治疗SVC病灶有两种主要方法,传统方法是只有在明确起源于SVC的房颤,才行SVCI。另一种方法是经验性行SVCI,在常规行环肺静脉隔离后,常规预防性行SVCI。由于行SVCI存在潜在并发症,如SVC狭窄、窦房结损伤和膈神经损伤等,以及既往研究提示传统方法具有良好房颤控制成功率,两种方法的优劣一直存在争议。理论上,在不增加并发症前提下,SVCI可以进一步降低房颤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行心房 肺和 /或上腔静脉 (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作频繁、症状明显 ,药物治疗无效的 10 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性 72例、女性 2 8例 ,年龄 2 7~ 75(54± 10 )岁 ,均无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 (Lasso导管 )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和心房 靶大静脉 (指术中标测证实为房颤相关的肺静脉或上腔静脉 )电隔离和 /或经验性大静脉电隔离 (指术中无心律失常发作而不能明确房颤相关大静脉 ,主要对双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进行电隔离 )。结果  10 0例患者共接受电隔离治疗 12 0次。行单纯心房 靶大静脉电隔离 2 2例 ,经验性大静脉电隔离 78例 ,共电隔离大静脉 2 68根 ,其中肺静脉 2 44根 ,上腔静脉 2 4根。即刻电隔离成功 2 57根 (96% )。平均随访 (2 2 9± 177)d ,随访期内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 (部分患者服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 ) ,无房颤发作 65例 (65% ) ,房颤发作明显减少 12例 (2例服用胺碘酮后 ,12 % ) ,总有效率 77%。并发症包括脑卒中 2例 ;肺静脉狭窄 9例 ,其中单支轻度狭窄 7例 ,2支重度狭窄 1例(均为 2次消融 ) ,左上肺静脉完全闭塞 1例 ;术后心包积液 2例。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13 %。结论 (1)使用Lasso导管  相似文献   

4.
阵发性心房颤动大静脉电隔离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大静脉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电隔离治疗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顽固性特发性房颤患者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以及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肌袖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电隔离后继续留置环状标测导管 10~ 2 0min ,观察自发电位发生情况。结果 电隔离前心内标测显示 32例患者的 36根大静脉肌袖有自发电活动。以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为终点行大静脉口部消融后 ,16根 (4 4 % )记录到大静脉内自发电活动 ,其中 2根呈偶发的单一电活动 ,11根呈平均频率 (38± 12 )次 /min的缓慢节律 ,3根呈偶发的由 3~ 6个电位组成的短阵快速节律。 15根示大静脉内电活动与心房完全分离 (93 8% ) ,1根左上肺静脉存在大静脉 心房单向传导。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大静脉后 ,出现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时多同时伴有大静脉 心房传出阻断 ,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后大静脉内的电活动频率明显变慢、减少或消失 ,说明窦性心律时的心房 大静脉传导是引起大静脉内电活动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射频导管消融技术即使只阻断心房 大静脉单向传导也可通过稳定大静脉内电活动而减少或控制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5.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与心房电连接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目的 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的结果,评估中国人肺静脉与心房的电连接类型和特点。方法 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43例,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电位(PVP)记录和分析,并对能标测到PVP的肺静脉进行开口部的点或段的消融电隔离治疗。根据窦性心律和心房起搏下的肺静脉内环形标测电报导管标测到的PVP的激动顺序,以及有效放电对PVP的影响,分析和总结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电连接特点。结果 共标调和域电隔离肺静脉100根,其中呈单束状电连接35根(35%),双束状电连接48根(48%),多束状电连接11根(11%),环状电连接3根,无电连接3根。结论 根据环状电报标测到的PVP激动顺序和对放电的反应,提示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电连接的类型多为单束状和双束状(83%),说明对于大多数肺静脉不必进行环状消融,而只需在肺静脉与心房连接处进行点状或节段性消融即可达到完全电隔离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肺静脉内点消融治疗术后随访 2 2± 1 1 .1个月内的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复发病例 ,在Lasso标测导管指引下 ,进行再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治疗。探讨点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后复发的机制 ,并对再次经验性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5例患者共接受心内电生理标测和电隔离治疗 6次 (一例行第二次电隔离 ) ,除一例行右下肺静脉靶肌袖的电隔离外 ,其余病例均进行了经验性全部大静脉的电隔离 ,共电隔离心脏大静脉 1 5根 ,其中肺静脉 1 3根、上腔静脉 2根 ,即刻电隔离成功率 1 0 0 %。术后随访 1 1 .8± 8.9个月 ,均无房颤复发。因此 ,对于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点消融后复发病例进行经验性全部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治疗可以满意控制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上腔静脉肌袖结构,了解窦房结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射频导管消融隔离上腔静脉的房颤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59.3±8.9)岁,年龄范围18~75岁。其中阵发性房颤55例,持续性房颤25例...  相似文献   

8.
总结和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内电生理标测中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内肌袖电活动的特征,及其与房颤的关系。选择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126例,用环状标测电极行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电生理标测,分析引起房性心律失常时肌袖内的电活动类型、频率、发作方式及其与房颤之间的联系。结果:有50例(39. 7% )经心电生理标测证实其房性心律失常与大静脉肌袖的自发电活动相关。共标测心脏大静脉 354根,心律失常相关大静脉 59根,包括肺静脉 49根、上腔静脉 10根。电活动类型呈现单一或连发电活动 38根,呈短阵性快速电活动 8根,呈连续快速( >300次 /分)电活动 27根,呈连续较慢电活动 ( <100次 /分 ) 2根。房颤的发生均与静脉肌袖内连续快速的、规律或紊乱的电活动对心房的引发有关。结论:根据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大静脉肌袖内电位的特征以及与心房电位的关系,可以明确判定房颤的相关肌袖。同一根大静脉肌袖可表现为 2种或 2种以上的电活动类型,其中以单一和连续快速电活动多见,房颤均为静脉肌袖内的连续快速电活动所引发,而非单一房性早搏诱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电隔离(SVCI)在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PAF患者103例,依据电生理检查及RFCA的结果分为:单纯CPVI组和CPVI+SVCI组,随访1年以上,观察AF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入选103例患者共消融120人次,其中11例消融2次,3例消融3次。综合电生理检查及RFCA结果进行分组:单纯CPVI组88例、CPVI+SVCI组15例。随访期间,共计81例成功,累积成功率78.6%;CPVI+SVCI组13例成功,累积成功率86.7%;单纯CPVI组68例成功,累积成功率77.3%。CPVI+SVCI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膈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未恢复。结论 SVC是常见的AF触发灶之一,SVCI有助提高行CPVI的PAF患者的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上腔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的具体手术方法,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患者常规进行肺静脉隔离后,继续行上腔静脉隔离.消融前进行上腔静脉造影,显示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解剖关系,并在CARTO系统运用PentaRay电极导管进行上腔静脉及右心房三维...  相似文献   

11.
12.
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心房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心房波变化特征,以了解心房波形态对判断房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价值。测量8例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窦性心律(简称窦律)及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时心电图12导联的心房波时限、振幅及极性,并比较二种节律各导联房波的变化特点。结果:房性心律失常时各导联异位心房波的时限与窦律时相比无明显变化;其Ⅱ、Ⅲ、aVF导联心房波振幅明显高于窦律时;I导联P波由窦律时的明显正向变为低平,基本处于等电位线,aVL导联的P波由窦律下的低平变为负向,振幅仍很低;胸前导联心房波无明显变化。房性心律失常时Ⅱ导联心房激动振幅高于Ⅲ、aVF。结论: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其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Ⅱ、Ⅲ、aVF导联心房波直立高大,在I导联为正向低平波,aVL导联为负向低幅波。  相似文献   

13.
14.
15.
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阵发性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在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顽固性PAF患者 30例 ,男 19例 ,年龄 5 3± 15 (41~ 70 )岁 ,在肺静脉口用Lasso环形电极导管对肺静脉逐一进行标测 ,于肺静脉最早的心房 肺静脉电位处消融 ,电学隔离肺静脉。消融温度控制在 5 0℃ ,功率 2 5~ 35W。结果 :电学隔离肺静脉 6 9根 ,其中左上肺静脉 2 8根、左下肺静脉 2 0根、右上肺静脉 15根、右下肺静脉 6根 ,电隔离成功6 5根 ;电隔离上腔静脉 6根 ,左房后游离壁异位兴奋灶消融 8个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即刻成功率 94 %。随访10 .1± 5 .1(5~ 2 2 )个月 ,成功率 (无心房颤动发作 ) 6 1%。结论 :在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对PAF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安全有效 ,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PAF的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Impact of the Systematic Isolation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Background: Pulmonary veins (PVs) have been shown to represent the most frequent sites of ectopic beats initiating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F). However, additional non-PV triggers, arising from different areas, have been reported as well. One of the most common non-PV sites described is the superior vena cava.
Aim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resulting from the systematic isolation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SVCI) in addition to pulmonary vein antrum isolation (PVAI) on the outcome of paroxysmal, persistent, and permanent AF abl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320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had been referred to our center in order to undergo a first attempt of AF ablation were randomized into 2 groups. Group I (160 patients) underwent PVAI only; Group II (160 patients) underwent PVAI and SVCI.
Results: AF was paroxysmal in 134 (46%), persistent in 75 (23%), and permanent in 111 (31%) of said patients. SVCI was performed on 134 of the 160 patients (84%) in Group II. SVC isolation was not performed on the remaining 26 patients either because of phrenic nerve capture or the lack of SVC potentials. Comparison of the outcome data between the 2 groups, after a follow-up of 12 month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procedural success solely with patients manifesting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56/73 [77%] Group I vs. 55/61 [90%] Group II; P = 0.04; OR 2.78).
Conclusions: In our study, the strategy of the empiric SVCI in addition to PVAI has improved the outcome of AF ablation solely in patients manifesting paroxysmal AF.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Vol. 21, pp. 1–5, January 2010)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