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全部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并早期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术后获6~12个月(平均8.3个月)的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优良率80.0%。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具有无需预弯、副损伤小、固定牢固、保护血运,利于骨折愈合及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特点,适用于治疗大部分类型的肱骨近端骨折,尤其对于不稳定的、骨质疏松明显的肱骨近端骨折,不失为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 48例肱骨近端骨折,其中保守治疗失败的NeerⅡ型骨折8例、NeerⅢ型骨折26例、NeerⅣ型骨折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分别行开放复位、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38例)和肱骨头假体置换术(10例)。术后按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学会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9~24个月。患肩无明显疼痛,患肩关节上举、内旋、外旋,完成五项日常生活能力,总体恢复满意。结论 对保守治疗失败的NeerⅡ型骨折、NeerⅢ、Ⅳ型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而NeerIV型骨折以假体置换术为佳。  相似文献   

3.
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分析自2008—01—2012—10收治并随访的52例肱骨近端二部分以上骨折。采用有限切开、透视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骨缺损患者采用自体髂骨及人工骨植骨。结果本组获得随访8—25个月(平均15个月),肱骨近端骨折均得到了愈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5例,良18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82.7%。未发生断板、断钉,无肱骨头缺血坏死及肩峰撞击综合征。结论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骨缺损者取髂骨、人工骨植骨,根据骨折类型及稳定性等指导功能锻炼,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4.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12月~2002年11月,14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按AO分类:11A3型2例,1181型1例,B2型5例,B3型4例,11C1型1例,C2型1例,经切开复位AO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经6~15个月随访,无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全部骨折均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8%。结论:锁定钢板具有高度稳定性,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特别是粉碎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手术治疗39例肱骨近端移位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三叶草钢板内固定15例,AO锁定接骨板内固定22例,半肩关节置换2例。结果 39例均获随访,时间5~34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法评估为58~97分,其中优12例,良16例,可7例,差4例,优良率为71%。患肩主动前屈上举活动度80°~180°(146°±34°),外展75°~180°(138°±42°),内旋40°~90°(52.8°±23.8°),外旋40°~90°(41°±19°)。结论决定治疗方法的四个最基本因素是年龄、骨质量、骨折类型以及手术方式。合理的手术方案结合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肱骨头置换术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近期效果。方法对74例≥75岁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肱骨头置换组(A组,n=39)和钢板内固定组(B组,n=35),A组行肱骨头置换术,B组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情况,利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A组为(88.9±8.1)min,短于B组的(105.7±11.2)min(P0.001)。住院时间:A组为(10.4±1.3)d,短于B组的(14.3±1.8)d(P0.001)。出血量:A组为(186.5±29.6)ml,少于B组的(237.2±50.3)ml(P0.001)。术后引流量:A组为(59.7±6.1)ml,少于B组的(81.3±8.2)ml(P0.001)。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6~35(30.3±3.5)个月。术后肩关节内收角度:A组为43°(41°~49°),大于B组的29°(27°~33°);外展角度:A组为81°(78°~84°),大于B组的70°(68°~73°);内旋角度:A组为30°(28°~34°),大于B组的22°(19°~24°);外旋角度:A组为34°(31°~37°),大于B组的18°(16°~22°);以上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nstant-Murley评分:A组为(79.4±2.7)分,高于B组的(67.3±3.1)分(P0.001)。临床痊愈时间:A组为(9.7±1.9)周,短于B组的(15.4±4.1)周(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12.8%)虽低于B组(2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头置换术治疗≥75岁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肩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近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半年左右,对其愈合情况和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经过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2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有19例达到骨折解剖复位标准,有1例达到骨折功能复位标准。所有患者骨折都愈合,术后随访半年,无创口感染、钢板断裂、螺钉脱出、内固定失效等严重并发症。2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优15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0%。结论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复位良好,术后功能恢复较满意,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53例肱骨近端骨折.测量术后前后位平片患肢肱骨颈干角,内翻复位、即颈干角<125°为A组,颈干角≥125°为B组.随访时评估记录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疼痛评分、并发症以及测量患侧肱骨颈干角的变化. 结果 本组患者获得6~36个月随访(平均16.2个月).末次随访时,Constant评分均分76分、优良率71.7%,VAS疼痛评分均分2.2.A组10例患者、B组43例患者,Constant评分B组优于A组(78±14.6分vs 67±11.7分,P<0.05),术后肱骨头内翻角度前者明显大于后者(P<0.05). 结论 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取得满意疗效.术中解剖复位、恢复良好的肱骨颈干角,是内固定稳定、预防术后肱骨头内翻及术后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粉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4月至2008年2月,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28例,男18例,女10例;患者平均年龄53.6岁(22~78岁)。按Neer分型,NeerⅢ型17例,NeerⅣ型11例,全部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28例随访12--26个月,平均18.6个月。按照Neer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分,优1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2.8%。结论锁定钢板的螺钉锁扣于接骨板上,能够提高对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及伴有骨质疏松患者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2011年9月,应用LPH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6例。结果 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10.5个月。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7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8.5%。结论应用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肩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手术常采用钢丝张力带、三叶草钢板、AO传统的T形钢板和髓内钉内固定,但都存在一些弊端,特别是对于肱骨近端复杂的不稳定骨折及伴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我们自2002年3月-2004年3月采用AO锁定肱骨近端接骨板(lockingproximalhumeral plate,LPHP  相似文献   

12.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8,自引:0,他引:88  
目的回顾性分析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1999年12月至2002年2月手术治疗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脱位40例,其中资料完整的29例。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45.1岁(22~67岁);左侧15例,右侧14例。采用Neer骨折分类法,单纯Neer三部分骨折12例;Neer三部分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4例,合并后脱位1例;单纯Neer四部分骨折4例;Neer四部分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5例,合并后脱位3例。手术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采用螺纹克氏针或改良Ender钉加张力带固定外科颈,对于大、小结节骨折采用不吸收缝线或钢丝以“8”字张力带固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11 ̄40个月),同时问卷调查患者生活工作能力的恢复情况,术后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法进行评估,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81.7分(54 ̄96分),优良率为65%(19/29),可为24%(7/29),差为11%(3/29);平均前屈上举主动为142.5°(60° ̄180°)。疼痛VAH评分平均为12分(9 ̄15分)。我们将X线片中肱骨头完全吸收、部分吸收以及肱骨头减小均诊断为肱骨头坏死。其中Neer三部分骨折、脱位优良率为71%,无差的病例,肱骨头坏死发生率为17%;Neer四部分骨折、脱位优良率为58%,差为25%,肱骨头坏死率达67%。结论对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结节骨折解剖复位并使  相似文献   

13.
闭合或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明  陈杭  唐浩琛  谢杰 《中国骨伤》2008,21(12):919-921
目的:通过分析28例闭合或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体会及教训。方法: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1-73岁,平均54.7岁。均为新鲜骨折。骨折根据Neer分型:两部分外科颈骨折18例,外展嵌插两部分大结节骨折10例。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42min,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满意,向前成角基本矫正。外展嵌插两部分大结节骨折的颈干角从术前的平均175°(160°-200°)恢复至平均136°(128°~142°),大结节移位小于3mm。随访6-13个月,平均10.3个月,骨折均愈合,未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现象,术后8—10周取出内固定。根据ASES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本组ASES评分平均91.2分(63~100分),Constant—Mudey评分平均90.4分(67-100分)。本组优12例,良14例,一般2例。结论:闭合或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的操作有相当难度,且须在透视下进行,但具有损伤小、康复快的优点,是治疗特定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骨质情况是决定固定稳定程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和术后康复对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方法依据Neer分型及骨折移位的程度,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12例,术后及早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5例,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3.2个月。患者功能按Neer评估标准,优良率80.7%。结论简单的肱骨近端移位骨折,一般用非手术治疗。对于复杂的肱骨近端移位骨折,采用手术治疗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童骨折类型,对于严重移位的,或肿胀明显,或伴有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必要的。其肘内翻畸形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1998年6月-2005年5月设计采用改良手术法治疗62例严重肱骨髁上骨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4~12岁。左侧35例,右侧27例;伸直型55例,屈曲型7例;伴尺侧移位39例,桡侧移位5例。术前经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失败40例。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5例,神经挫伤4例,其中桡神经1条,正中神经2条,尺神经1条。伤后24 h内手术23例,2~7 d手术30例,8~1…  相似文献   

16.
向成浩  蒋从斌  杨万波  鄢辉  何晶  施俊 《骨科》2015,6(2):70-74,7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我科治疗96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两组:LPHP组,55例,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置换组,41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所有病例于术后第1、3、6、12、18个月进行门诊复查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肩关节Neer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和VAS评分等中短期疗效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切开复位LPHP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均可达到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依赖于适应证,人工肱骨头置换因术中涉及对肱骨头进行不可逆的切除,选择需相当慎重。两种术式的远期临床疗效,仍需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赵波  冉霞  张铭华  蒋电明  何超 《中国骨伤》2014,27(7):579-582
目的:探讨自制克氏针钩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应用自制克氏针钩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5~17岁,平均13.2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10 d,平均4.5 d.骨折移位根据Neer-Horwitz分型,Ⅲ型26例,Ⅳ型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手术均行切开复位,复位满意后行自制克氏针钩固定。观测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放射学检查结果、上肢长度及肩关节活动度,并以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35例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1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84~99分,平均(94.2±4.8)分,优30例,良5例;X线片显示所有病例骨性愈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无骨骺早闭现象,无肢体短缩畸形。除外展外患侧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与正常侧肩关节相同(P>0.05).所有患者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结论:自制克氏针钩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00年3月~2005年1月,我科采用手术治疗移位肱骨近端骨折51例,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沈诚纯  连霄  孙洪军  曾云记 《中国骨伤》2018,31(12):1164-1167
目的:观察经结节间沟入路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 2、3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采用经结节间沟入路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 2、3部分骨折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23~67岁,平均46岁;左侧5例,右侧10例;Neer 2部分骨折7例,Neer 3部分骨折8例。术前和术后随访均拍摄X线片及CT以评估骨折的位置和骨折愈合的情况。临床评价包括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的分析。15例均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钢板治疗,术后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15例均获随访,时间14~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4~26周,平均19.1周。术后均无肱骨头坏死、腋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72~94分,平均81分,优2例,良13例。结论:采用经结节间沟入路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矫枉过正治疗小儿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宏政  杨茂清 《中国骨伤》2006,19(9):516-518
目的:评定桡偏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小儿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小儿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213例(男183例,女30例;年龄1~15岁,平均6.4岁),伸直型211例,屈曲型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达桡偏约10°,配合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3周去除内外固定,4~6周肘关节功能恢复,随访2~5年,参照Flynn标准,自拟评价标准,本组优132例,良77例,可4例,优良率达98.1%。结论:矫枉过正配合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小儿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与固定操作简便,患肢功能恢复好,可有效预防肘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