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灌注加权图像对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胶质瘤患者入组研究.分为高级和低级两组,其中低级胶质瘤14例(Ⅰ级1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Ⅱ级13例,星形细胞瘤11例包括1例术后复发,室管膜瘤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高级胶质瘤16例(Ⅲ级11例,均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包括1例为术后复发;Ⅳ级5例,胶质母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1例).行MR灌注加权成像,测量肿瘤实质的局部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最大下降斜率(rMSD)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级胶质瘤的rCBV、rMSD、rMTT值分别为1.99±1.00,1.83±0.78,1.10±0.08,高级胶质瘤的rCBV、rMSD、rMTT值分别为4.95±2.04.3.59±1.13.1.03±0.61.高级与低级胶质瘤的rCBV、rMS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低级胶质瘤实质rCBV、rMSD值的上限2.99、2.61作为判断阈值,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3.3%、80%.结论 rCBV、rMSD值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灌注成像的影响。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5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于溶栓前、后行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CBF、CBV降低,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组大部分患者溶栓后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值显著增加(P<0.01),rMTT值减小(P<0.01)。对照组常规治疗后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值明显减低,rMTT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溶栓组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rMTT值明显减少(P<0.01)。溶栓组神经功能恢复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rMTT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2月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45例胶质瘤的临床资料。以二次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的金标准。术后3~6个月,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测相对脑血容量(rCBV),弥散成像(DWI)检测表观弥散系数(ADC),磁共振波谱(MRS)检测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等参数并计算Cho/NAA、Cho/Cr比值,PET-CT检测标准摄取值(SUV)。结果 45例中,胶质瘤复发34例(复发组),放射性坏死11例(坏死组)。复发组rCBV、SUV、Cho/NAA值明显大于坏死组(P<0.05),而ADC值明显小于坏死组(P<0.05);两组Cho/C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CBV、ADC、Cho/NAA、Cho/Cr、SUV均具有鉴别价值,其中rCBV效果最佳(P<0.05);而Cho/Cr无明显鉴别意义(P>0.05)。rCBV、ADC、Cho/NAA、Cho/Cr、SUV联合鉴别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9%和100%,明显优于单一指标(P<0.01)。结论单纯应用MRI或PET-CT某一序列或单一检查手段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具有一定局限性,联合应用PWI、DWI、MRS、PET-CT,可显著提高鉴别诊断准确率,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规律,初步探讨其MR灌注成像研究的可行性。方法立体定向技术将C6细胞接种在13只SD大鼠的右侧尾状核建立模型。MR增强扫描动态观察第一组8只大鼠的肿瘤生长状况。在瘤龄第17 d,对笫二组5只荷瘤大鼠进行磁共振灌注成像(MR PWI)检查,根据时间-信号曲线计算为相对脑血容量(rCBV)和最大信号下降百分比(SRRmax)值。结果第一组大鼠生存期为23.5±3.93 d。肿瘤最大径随瘤龄增长呈线性增大,体积呈指数规律增大,濒死前肿瘤的最大径为9.19±236 mm,体积为515.66±303.33 mm3。第二组大鼠皆成功进行了MR PWI检查,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rCBV分别为179.04±46.02和87.04±23.00,SRRmax分别为39.91%±6.80%和24.11%±6.36%,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鼠C6脑胶质瘤肿瘤生长有规律性,可用作MR PWI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的方法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及其远隔区域脑血流变化情况。方法 对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治疗后2周颅脑CT灌注扫描及计算机辅助系统制作颅脑CT灌注参数图,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blood volume,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与正常侧对应参照点进行比较。结果 血肿周围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血肿边缘区rCBF、rCBV显著低于血肿外层区,血肿边缘区MTT较血肿外层区明显延长(P <0.05),血肿边缘区及外层区rCBF、rCBV、MTT较相应镜像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显著降低,CT灌注成像可显示血肿周围异常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可为脑出血临床救治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半暗带的评估。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CTPI检查,于1w后复查CTPI,分析梗死区和半暗带的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volume,rCBV)的数值变化,评估半暗带。结果所有患者的灌注CT图像皆有明确的异常灌注区,病灶中CBF下降,CBV下降或正常,MTT明显延长。梗死区rCBF、rCBV无变化(P>0.05),相对血流量及相对血容量极低;而半暗带区治疗前后rCBF明显改善(P<0.05)、rCBV变化不明显(P>0.05),半暗带区rCBF的可信区间为0.425~0.582。结论CTPI能够对半暗带进行判定,并指导临床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肌『生脑血管病血管搭桥治疗中CT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组实施搭桥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CT灌注检查,再对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2组患者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手术侧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降低,达峰时间(TTP)延长情况,符合搭桥手术指征。手术后2组患者相对脑血流量(rCBF)均显著升高,显示了搭桥手术对这2组患者缺血区局脑血流灌注的改善效果显著;其中烟雾病组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手术前升高,而非烟雾病搭桥组rCBV与术前变化不明显;烟雾病组相对达峰时间(TTP)较手术前缩短,非烟雾病组册P改变不明显。结论CT灌注对局部脑血流的评价结果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前的重要手术指证;CT灌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在高、低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大脑胶质瘤27例,其中高级别胶质瘤14例,低级别胶质瘤13例,术前使用3.OTMRI成像系统行常规扫描,加扫可一次采集多层的第二版本Q2TIPS的ASL序列,观测所得相对脑血流量(CBF)图,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的血流量灌注(132.59±13.36)ml/(min·100g)和低级别胶质瘤的血流灌注(102.72±4.50)ml/(min·100g)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数据转换后,高、低级胶质瘤肿瘤血流量(TBF)/对侧灰质CBF的值分别为1.16±0.15和0.96±0.06,P〈0.01;TBF/对侧白质CBF的值分别为1.26±0.15和1.05±0.07,P〈0.01;TBF/对侧半球CBF的值分别为1.12±0.12和0.93±0.06,P〈0.01。结论ASL可用于大脑胶质瘤微血管灌注的评估,有助于高、低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CT脑灌注成像(CTP)在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对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根据术前CTP将58例颅内动脉狭窄程度>70%患者分为低灌注组和正常灌注组,术后3个月查CTP,比较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达峰时间(rTTP)变化及疗效.结果 低灌注组术后rCBF、rMTT、rTTP改善明显(P<0.05).低灌注组术后缺血事件发生率较正常组低,改良Rankin评分(mRS)≤2人数增加,神经功能改善明显(P<0.05).结论 术前CTP检查对于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术前评估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动脉血管成像(CTA)和CT灌注成像(CT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侧支循环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6广元市中心医院96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行CTA及CTP检查,基于CTA图像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2组CTP参数值[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对比剂峰值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侧支循环评分与CTP参数值的相关性。随访3个月,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96例患者CTA评估侧支循环良好组63例(65.63%),侧支循环不良组33例(34.37%)。侧支循环良好组rCBF、rCBV较侧支循环不良组高(P<0.05),rTTP、rMTT较侧支循环不良组低(P<0.05)。rCBF、rCBV均与CTA侧支循环评分呈正相关(r=0.472、0.518,P<0.01),rTTP...  相似文献   

11.
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脑磁共振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不同狭窄程度时的脑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表现。方法对31例经DSA诊断为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脑磁共振PWI检查,并对不同程度MCA狭窄状态下患侧和健侧大脑半球的脑灌注参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达峰时间(rTT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DSA诊断单侧MCA轻中度狭窄14例,其中脑灌注异常11例;患侧大脑半球rTTP较健侧显著延长(P0.01)。MCA重度狭窄或闭塞17例,均出现异常灌注;患侧大脑半球rTTP较健侧显著延长(P0.01),而患侧rCBF较健侧明显减少(P0.05),患侧rMTT健侧亦显著延长(P0.05)。结论通过脑灌注成像参数综合分析,磁共振PWI能准确评估MCA狭窄程度和脑组织血供情况,可为脑缺血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手术前后患者脑血流的变化。方法对24例早期行颅骨修补手术患者,在颅骨修补前1~2d和术后10~14d,应用16排螺旋CT做脑灌注扫描,记录大脑皮层、基底节和丘脑区域灌注图像上rCBV、rCBF、MTT及TTP等参数值。分析颅骨修补前后双侧大脑皮质,基底节和丘脑相关区域血流灌注数据的变化。结果颅骨修补术前患侧皮质区CBF明显低于对侧,和健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侧在皮质区CBF显著上升,和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侧基底节和丘脑区在术前术后脑血流相关数值虽有所上升,但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CT灌注可以及时检测颅脑外伤后不同阶段脑组织血流量的变化,而颅骨修补术可以明显提高患侧大脑皮质区的脑血流量,进而可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全(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对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脑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12—2015-07年龄≥30岁并行头颅磁共振灌注成像和头颈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的头晕或眩晕患者244例。获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灌注图,测量一侧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及对侧镜像区的灌注参数值(CBF、CBV、MTT、TTP),计算椎动脉直径较小侧/对侧镜像区的灌注参数相对比值(rCBF、rCBV、rMTT、rTTP)。定义VAH为椎动脉直径≤2mm,或双侧椎动脉不对称比≥1.7:1,分为VAH组和non-VAH(Nonhypoplasitic vertebral artey)组,对临床资料和小脑、延髓灌参数相对比值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4例患者,男女各57例;VAH组31例(27.2%),左侧5例(16%),右侧26例(84%);Non-VAH组83例。2组间VA直径较小侧与对侧的rTTP和rCBF≤0.85的例数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5,0.031);rCBF倾向于有统计学差异(P=0.098);rCBV、rMTT及rCBV≤0.85例数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VAH可以造成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改变,且以TTP延长或CBF降低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perfusion,CTP)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术前适应证选择及术后血流变化评价的作用。方法 40例经DSA检查提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按照DSA检查结果对缺血部位代偿良好的20例患者行保守治疗,代偿不良的20例患者行狭窄部位支架成形术,行CTP检查,比较非手术组及手术组基线和术后1年的CT相对灌注参数,并比较手术组基线、术后7 d、术后1年的手术侧和健侧的绝对灌注参数。结果 手术组基线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明显较非手术组降低,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升高(P分别为0.018和0.015),两组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无差异,1年后手术组rMTT较非手术组低(P =0.012),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侧相比,手术组术前患侧基线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延迟、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减低、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增高,术后7 d患侧MTT缩短、CBF明显增加、CBV回落,术后1年MTT、CBF、CBV患侧与健侧相比更加接近,两组比较尽管有统计学意义(P =0.015、0.012、0.037),但三个变量总体趋势逐渐接近;手术组术前、术后7 d、术后1年,不同时间点患侧与健侧绝对灌注参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 =0.001,0.009,0.028);支架成形与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P =0.006,0.002,0.032)。结论 CTP结合DSA对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有一定指导作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可以改善患者的脑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15.
Increased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has been proposed as responsible for the clinical improvement after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shunting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NPH). In order to determine any abnormal CSF-CBF pressure-flow relationships in NPH, measurements of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 an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 (rCBV) were made before and after lowering CSF pressure (CSFP) in 15 patients with NPH, and in ten patients with presumed hydrocephalus ex vacuo. Maximal reduction of rCBF and rCBV occurred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in NPH but no in dementia due to brain atrophy. Both CBF and rCBV increased after lowering the CSFP by lumbar puncture in patients with NPH. Patients with higher preoperative rCBF and maximal increases in rCBR and rCBV after lowering CSFP showed the most consistent clinical improvement after CSF shunting. Evidence is offered that CBF autoregulation is impaired in NPH. The CBF test assists in both diagnosis and selection of patients for CSF shunting.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脑部灌注加权成像(PWI)及脑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应用在诊断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中的受试对象均来自2016年1月-2017年4月来本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脑梗死发生时间分成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观察PWI和DWI表现,以表观弥散系数(ADC)为DWI的检测评价指标,以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为PWI的检测评价指标,并比较不同时期脑梗死的PWI和DWI表现。结果 随着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的延长,T2WI显示信号随之增高,DWI信号随之降低,ADC信号随之增高。随着梗死时间延长,梗死区ADC值随之增加,健侧对应区随着梗死时间的变化,ADC值无明显变化; 在每个不同分期中健侧对应区的ADC值均高于梗死区(P均<0.05); 超急性期rCBV和rCBF值均为降低信号,MTT和TTP均为升高信号; 急性期rCBV、rCBF、MTT和TTP值在三种信号上均有表现,但rCBV和rCBF值均以降低信号为主,MTT和TTP均以升高信号为主; 亚急性期中rCBV和rCBF为正常和降低信号,其中以正常信号为主,MTT和TTP均为降低和升高信号,并以升高信号为主; 慢性期rCBV和rCBF均表现为降低信号,MTT和TTP均为降低和升高信号,并以降低信号为主; 超急性期DWIPWI均有表现,并以DWIPWI均有表现,并以DWIPWI为主; 亚急性期DWI=PWI和DWI>PWI均有表现,并以DWI=PWI为主; 慢性期均为DWI=PWI。结论 PWI联合DWI对脑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较高,PWI对缺血半暗带有较好的诊断,其与DWI相结合可更准确地判定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对2014-01—2016-01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脑梗死患者采取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测量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IP)与健侧镜像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值,计算梗死核心区及IP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头颅平扫发现9例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余24例未发现异常。33例患者行CTP成像均发现异常灌注区,其中25例存在IP;与健侧镜像区对比,CBV无显著差异(P0.05),而TTP、MTT值明显延长,CB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核心区对比,CBF、CBV升高,TTP缩短,M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与梗死核心区rCBF、rCBV、rTTP、rMT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超急性期(发病6h以内)、15例急性期(发病6~72h)中11例、8例亚急性期(发病72h~14d)中4例存在IP。缺血半暗带分期:Ⅰ2期6例,Ⅱ1期12例,Ⅱ2期7例。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通过注射一次对比剂获得常规CT、CTP、CTA数据,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IP等提供明确的影像学依据,且可对IP进行分期,为临床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且显著降低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