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背 景下,控制碳排放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前 提条件。县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单 元,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对中 国实现控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72 个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数据,采用 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法,对中国县域经济发展 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一、 县域碳排放总量与经济总量和工业化水平高 度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 碳生产力,降低碳排放强度;二、县域内工业 的集聚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但服务业的 聚集将会导致县域碳排放水平的上升。基于 此,建议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加强县 域工业用地的集中布局,确保基本公共服务 设施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2.
为减少建筑业的碳排放、提高建筑业碳排放效率,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 SBM 模型,将建筑业 CO2 的排放量选作非期望产出,分析建筑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利用空间马尔可夫链研究了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建筑业的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大致分布为自西向东呈上升趋势的不均匀分布格局,具有空间聚集性。同时展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城市的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存在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间建筑业碳排放效率的相互作用,且为政府制定建筑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低碳城市逐步成为热点话题,目前它也没有严格的定义,一般指碳排放量"较低"的城镇,或者也可以说是节能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和绿色城镇。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应对全球温室效应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机,而二氧化碳是不可再生  相似文献   

4.
李培风 《江西建材》2022,(1):81-82,85
文中从控制型详细规划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其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希望能够借助良好的规划与设计,有效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空间利用率,实现城市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5.
6.
碳排放效率优化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以金堂县居住区住宅建筑形态对单位面积碳排放影响为切入点,基于4个样本社区选取86栋住宅形态指标和3256户住宅能耗统计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机器学习方法在住宅形态层面分析了其对住宅单位面积碳排放的影响,并构建住区低碳规划指标表和碳排放预测模型.研究发现,金堂县居住区住宅体形...  相似文献   

7.
王世营  蔡军 《城市规划》2006,30(7):42-47
在对产业集群的概念、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城市用地规模、用地结构、发展方向、空间模式、用地布局五个方面论述了产业集群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希望这一研究对规划工作提供新的视角与参考依据,并在今后的规划实践中采取合理的应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沿革、现状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重点分析了中关村中心区超高层建筑对北京这一特殊历史城市西北部的空间形态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方向的建议,以及对其他相似区域超高层建筑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各城市的收缩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发现长三角区域整体以增长为主,但也有少量城市出现收缩趋势且全部为县级城市。增长(收缩)在空间上表现出“中心—边缘”和“点—轴”结构特征。动态演变反映出近年来人口近域流动和新经济增长极现象。短期内人口规模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生活成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以及与区域相关的指标,长期则是经济水平。建成环境质量在长短期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郭嵘  吴晓晨  瑞芳 《室内设计》2023,38(6):122-128
“双碳”目标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方向。紧凑布局是大城市控碳减排的主要策略,这一策略对于县域城镇空间是否适用还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构建紧凑度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09—2018年的城镇空间紧凑度,判断紧凑度对碳排放是否存在独立作用,并基于测度结果分析了紧凑度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量均呈现增速逐年放缓的增长态势。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紧凑度对碳排放存在正向作用。经济紧凑度、土地利用紧凑度、基础设施紧凑度的增加使碳排放增加,人口紧凑度、经济紧凑度、基础设施紧凑度和生态环境协同度增加会降低碳排放强度。由于长兴县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经济发展以碳排放作为支撑,城镇空间紧凑度促进碳排放,但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碳排放的经济效益增加,紧凑发展同样适用于县域城镇空间。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长兴县城镇空间的紧凑规划策略,为其他县级城市的低碳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了缓解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形态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备受国外学者的关注,因此梳理国外研究成果对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和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健康城市视角,本文梳理了国外学者对理想城市形态的探索成果,试图回答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什么是可持续城市形态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等三个关键逻辑问题。文章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形态两者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关系,从概念和特征角度回答了什么是可持续城市形态,又分别从设计模式、研究层面、量化评估方法和技术、模型和政策角度回答了如何实现可持续城市形态。在分析我国可持续城市形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国外研究成果在设计关键原则、研究技术方法、重视空间规划和环境规划方面对我国研究的可参考借鉴性。  相似文献   

12.
县级国土空间具有“减排”和“增汇” 的双重属性,对于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意义重 大。文章研究聚焦县级空间单元,以吴江区、嘉 善县和青浦区为对象,构建包含经济支撑能力、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结构调整能力、技术改 善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和碳汇吸收能力6个目标 的碳减排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以2010— 2020年的数据为计算样本,综合运用熵权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分析模 型,计算碳减排能力指数、协调发展指数以及障 碍因子,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发展规律,以明 确两区一县碳减排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向与主要症结,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减碳治理与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根凤 《室内设计》2022,(3):140-146
宗山建筑聚落是旧西藏最主要的建筑聚落形式,它几乎包含旧西藏所有的建筑类型。宗山聚落历史悠久,它的形成与空间形态反映了西藏城镇格局及发展,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是研究西藏城镇发展的绝佳切入点。通过分析西藏宗山的原意,采用广义宗山的概念,将宫殿建筑及狭义的县一级行政单位宗山建筑归为宗堡式建筑一类,统称为宗山建筑。从西藏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出发,对西藏宗山建筑聚落进行分期,归纳分析了不同时期宗山聚落的代表性聚落、功能及地位、营造特征、宗教特征。以日喀则、江孜为例,分析了宗山聚落的功能性质、选址布局、空间分布形态及城镇形成过程,并对宗山聚落形成的城镇规划思想进行了评析,以图全面客观地把握宗山聚落的总体特征及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为 《建筑师》2022,(1):92-98
本文针对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领域关注“形式”的学科或专业特点,以建筑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几种视角梳理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都市史研究主题下的重要文献。借助以此揭示出的不同方法取向在都市“空间”再现中的特征及其差异,试图建议,出于应对相关学科体系“范式转移”——特别表现在给予“主体经验”更多关注——的现实需求,都市史写作或许需要调整专业分工的单一方法论,寻找更加多元化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5.
增长、结构和效率——兼评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成日 《规划师》2008,24(12):35-39
研究表明,中国的城市空间发展存在六种缺少效率的典型形态,分别是:分散组团式发展,破碎化的土地开发、过度规模的土地开发,蛙跳式发展.空间随机式发展,过度的混合用途。为推动城市可持续的空间发展,应增强城市规划中经济.定量、模型等方面的分析;引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实行灵活和多样的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实行灵活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本世纪人类面临的 最大挑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 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了中国实现碳达 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而探寻具有预 防性、低成本、长期效益的碳减排途径是兑 现我国气候承诺的前提与保证。首先分析了 中国当前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碳减排途径的 不完备性,提出结构调整式减排概念,并论 证了空间规划作为具有引领性的结构调整式 减排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碳约束作用,是达 成区域长远碳约束目标的系统性、根本性途 径。进而以“空间规划—城乡用地—碳排放 效应”为核心视角,对空间规划应具有的碳 减排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空间规划 通过“边界管控”“用途管控”“位置管控”和 “指标管控”四种基本的调控手段作用于城 乡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强度四个维度的 变化,形成对区域系统碳排放效应的控制。 最后从“确立碳管控主体”“核算碳排放效 应”及“制定碳约束方案”三方面构建起空间规划的碳排放约束框架,为空间规划履行碳约束职能、促进气候共同利益提出具体路径指导。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空间无序蔓延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精明城市形态的寻求,重新引起了美国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兴趣.本文综述了美国和中国城市形态研究的主要文献,认为中国的城市形态研究目前主要分别集中于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和城市设计等领域,尚未进行跨领域的研究.而从过去20多年美国相关研究进展来看,美国的城市形态研究趋向于多尺度下的多维度形态识别,即可分为景观生态、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社区以及城市设计等五个维度,分别对应大区域、大都市区、次区域、社区和街区等五个尺度.这些多维度、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成果对制定城市公共政策有直接相关意义.美国城市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不仅可以为中国城市形态研究提供启示,也将为21世纪中国城市塑造更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熊国平 《华中建筑》2009,27(2):140-14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主要有经济增长、功能调整、新的消费需求等,外在动力主要有快速交通、行政区划的调整等,这些多元化的动力的共同作用,使城市形态进一步体现出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龙灏  唐崭 《室内设计》2011,(5):47-52
山地城市由于其自然的山水骨架构筑了有别于平原城市的城市形态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地处中国大陆西南的重庆市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立体城市。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渝中半岛为典型样本,按发展的历史时间顺序论述了山地城市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分析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对山地城市未来的形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