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同行评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2.
曾旸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4):49-51,54
在分析科学基金同行评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从选择评议专家、建立统一的专家库、加强评议专家的自身修养、利用微机化和网络化管理采取双盲评审制度以及对专家评议状况进行评估等方面对完善科学基金项目的同行评议体系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的质量,从而提高科研投入的使用效益与效率。  相似文献   

3.
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科学基金同行评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从选择评议专家、建立统一的专家库、加强评议专家的自身修养、利用微机化和网络化管理采取双盲评审制度以及对专家评议状况进行评估等方面对完善科学基金项目的同行评议体系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的质量,从而提高科研投入的使用效益与效率.  相似文献   

4.
王悦  李晓轩  郑永和 《科研管理》2011,32(3):159-164
摘要:本文分析、比较了国外著名科学资助机构近年来有关高风险探索性项目的典型评议机制,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学基金的实际,提出了一种互动启发式评议机制。该机制依托专门的会议论坛为评议平台,通过申请者与评审者现场交流、讨论与交锋,在互动中实时遴选出值得资助的项目。互动启发式评议机制能够克服传统同行评议方式在遴选高风险探索性项目时的保守性缺位等不足,成为传统同行评议方式的扩展与补充。  相似文献   

5.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把握新时代对基础研究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推进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为了抓好同行评议质量这个关键环节,医学科学部尝试开展了同行评议专家智能化遴选的探索工作.实践结果提示,同行评议"智能指派"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科学基金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加科学合理的遴选同行评议专家,还可以规避潜在的利益风险,保障科学基金...  相似文献   

7.
美英等国科学基金组织改进同行评议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碧坚  韩宇 《科研管理》1996,17(1):58-61
国内外的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项目的评审和成果鉴定等工作中大都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但是,在同行评议具体实施中,也存在某些具体问题.为此,采用同行评议的国外许多科学基金组织、有针对性地对同行评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本文将着重介绍西方几个著名的基金组织改进同行评议的某些作法,以供我国各种基金机构以及科研管理部门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关于科学基金同行评议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遴选和管理工作是遵循“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和“平等竞争、科学民主、激励创新”的运行机制进行的。从多年的运行来看,这种机制基本上是成功的,但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及竞争的日趋激烈,也要求基金的评审制度不断完善,以确保基金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使基金有限的经费真正用到最需要的项目上。  相似文献   

9.
同行评议方法在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阐述了同行评议方法在科学基金项目管理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存在的局限性,介绍了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集结方法等在同行评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再论同行评议的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问题的提出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正式实施新的同行评议准则。同行评议准则的修订工作是在国家科学理事会(NSB)授意下,由NSF的副主任Petersen领导的两个研究小组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完成的。NSF修订前的同行评议准则是1981年经NSB批准实施的,主要内容有4条:(1)研究能力,(2)研究的内在价值,(3)研究的实用性和相关性,(4)研究对科学和工程基础设施的影响。修订后的准则只有两条:(1)申请项目的科学价值和质量。主要内容包括:该申请有多大可能大大增加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11.
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基金立项评估的决策问题对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决策的复杂性与决策问题结构化程度、决策信息完备性和决策行为相关。证据理论提供了一种基于决策者知识和经验的决策方法,然而经典证据理论构建的一维识别框架不能反映决策过程与特征信息。论文提出建立两维语义的证据推理理论,构建反映决策者知识和行为特性的第二维识别框架。以科学基金专家评议系统为实证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决策过程信息,改善科学基金项目专家评价系统的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12.
面向预印本系统的自组织同行评议及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进  苗杰  李明 《现代情报》2009,39(12):88-100
[目的/意义] 在线科研与开放存取日益成为学者科研的主流趋势,预印本系统作为一种在线学术交流平台,以学界自治为基础,具有科研交流效率高、速度快、民主化等特点,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质量控制与学术评价机制使其发展遭遇瓶颈。[方法/过程] 有学者提出了一种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适应开放存取环境下的学术评议活动,本文在此基础上扩展,提出在线论文评分模型和虚拟积分激励机制,实现对预印本论文的学术评价和对预印本系统用户的激励管理。[结果/结论] 弥补传统同行评议模式存在评审过程不够透明、评议结果不够公正、对评议者缺乏激励等问题。这种新的学术评价模式具有科学高效、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同行评议法在地方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行评议法是目前进行地方科技成果评价应用最普遍的方法,然而由于该方法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本文以地方科技成果评价中采用同行评议法为研究内容,分析其在评价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使同行评议法更加完善规范,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所评价的成果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4.
国外科研资助机构学科交叉项目的评议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以及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开展的学科交叉项目评价的实践,主要阐述了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的界定、评议专家选择和评议标准确定、评议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学科交叉项目的实际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外几种网络评议软件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均平  张蕊 《情报科学》2006,24(7):961-966
文章分析了与传统同行评议相比网络同行评议的优点,并对国外现有的几种网络同行评议软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分析了国内网络同行评议开展的现状,提出了国内应加强对网络同行评议软件及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从而推进网络同行评议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经历21世纪前十年快速发展后,OA期刊与预印本数据库发展遭遇瓶颈,最主要原因是OA期刊与预印本数据库至今未能构建一套评议效度不低于传统同行评议模式、适应开放存取环境的新型同行评议模式。本文提出一种预印本数据库环境下,不需要传统编辑介入与期刊载体、由预印本系统按照客观规则与算法推动同行评议活动持续进行、"人人评我、我评人人"的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将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与现有代表性同行评议模式进行了比较。预印本数据库下的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消除传统同行评议模式以及我国学术出版与学术评价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具有范式变革的理论价值以及为构建我国国家级预印本数据库提供决策参考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地方科学基金定位与运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国内外地方科学基金运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依据科技发展的形势与要求,提出了地方科学基金的定位原则及构建相应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层级原则,并对地方科学基金管理创新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将程序正义引入学术评审领域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扉南  陈浩 《科研管理》2003,24(1):34-39
专家评审已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成为学术领域中一切行政决定的基础。如何组织好专家评审,使其真正起到维护公平竞争的作用,对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种新视角对构造科学的评审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思考,论述了在学术评审领域中引入程序正义原则的适应性、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并初步探讨了专家评审的程序正义模型。  相似文献   

19.
试析科技项目立项中的同行评议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玉昆  张金隆  李新男 《软科学》2002,16(4):14-16,21
同行评议一直被广泛运用在评价科学研究活动的工作中,并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配置科技资源的方式。同拥有突出的优点一样,其不足也同样明显。探索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改进和完善同行评议,是各国在制定科技评价政策时所努力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同行评议中专家识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同行评议方法在评审科研项目申请、科学出版物,评定科研成果、学位与职称、研究机构(优秀人才、学术团队)的运作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表明:影响同行评议方法使用效果的两个关键环节是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同行专家选择,排除评价标准制定的不科学性,专家选择则成了影响评议质量的比较关键的因素。在此,结合专家库建设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专家识别标准与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