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国内大多数木构件的修复仅凭工匠长期建造经验进行,而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古建筑修复方法.本文利用对徽州传统建筑所进行的检测数据,对木构件的腐朽程度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几种对于腐朽损坏木构件修复的方法并指出其不足.以歙县敦睦堂修复工程为例,验证了所提修复方法的可行性,为徽州地区木结构古建筑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徽州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其中木柱作为重要的支撑构件,其性能对结构整体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但由于年久失修,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迫切需要进行相关的修缮加固。文章通过对徽州传统建筑中木柱的研究,系统的阐述了其破坏形式及相关的修缮加固方法,并以木料墩接中的"巴掌榫"为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巴掌榫在沿榫面垂直的方向变形最大,在加固时用两根铁箍的效果远好于一根铁箍。研究结果为今后徽州传统建筑木柱的修缮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古建筑木构件自然老化材性变化,以距今约350 a的一段古建筑华北落叶松木构件及与其具有相似年轮宽度的落叶松新材为研究对象,加工标准力学试件,测定试件的材性参数(颜色、全干密度、力学性能参数)及无损检测参数(微钻阻力值、超声波波速),对比分析自然老化木材试件的无损检测参数与材性参数的变化及分布规律,并基于所测得的新旧材两类试件的材性及无损检测参数建立落叶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参数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测老化木材试件物理力学参数及无损检测参数均衰减明显,且颜色具有极显著差别;自然老化木材试件各参数变异系数均高于新材试件,但两者均符合正态分布,建立的落叶松木构件物理力学性能参数的评估模型具有较高评估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徽州传统建筑实地测绘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徽州传统建筑测绘的具体方法,提出了在对徽州传统建筑测绘时遵循传统方法与现代测绘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并以1栋徽州古民居为例,详细阐述了古建筑测绘的具体实施内容与方法,为徽州传统建筑的保护,日常的维修及损坏后的修复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徽州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破坏形式,讨论了徽州建筑破坏的主要原因,且从徽州传统建筑加固和维护的重要性和规范性出发,并以一徽州传统建筑的纠偏过程作为实例,介绍了徽州传统建筑的纠偏方法,可为徽州传统建筑的纠偏加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徽州民居是徽州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具有典型且固定的空间形态,但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年累月的使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随着明清时期楼居到地居生活习惯的变化,民居内部众多构件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演变。针对明清时期民居建筑中的柱构件,通过对其物理属性的测量汇总分析,探讨其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为徽州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徽州传统建筑木柱修缮加固设计方法是目前古建筑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根据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然后结合国家规程对传统建筑木柱加固修缮方法进行了研究,归纳了古建筑木柱强度、稳定性验算公式,并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徽州传统建筑木柱剔补和剜补加固方法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表明:受损木柱破损截面强度和稳定性通过加固修缮后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受损木柱通过剔补、剜补等加固方法加固修缮后是满足规范要求的。通过木柱理论验算和数值分析对比,两者计算结果基本一致,验证徽州传统建筑木构架木柱加固修缮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徽州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徽州古村落,诞生在特定的自然、历史、人文背景下,有着强烈的个性和规律,吸引着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它的形态、生成以及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徽州建筑与水、火的密切关系,寻出徽州建筑和聚落发展形成的某些规律.水,是徽州聚落选址的重要依据,火,促成了传统的徽州马头墙式建筑的形成.可以说水,改变了徽州村落的结构.火,改变了徽州原有的建筑形式.水与火,成就了徽州聚落与建筑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优化建筑构件自动化生产线,建立混凝土四杆搅拌机构建立力学模型,以获得搅拌过程中力学参数变化规律.方法运用机械原理的等效方法,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通过能量等价获得电机选择,建立混凝土四杆搅拌机构的动力学模型,确定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驱动力矩;在考虑电机启动特性条件下,建立启动瞬态过程的数值求解方法,分析计算启动过程搅拌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搅拌过程中,搅拌动力学参数都呈现周期性变化;1个周期中,功率消耗有2个极小值和2个极大值;负载启动时,搅拌机5个周期后趋于稳态.结论启动瞬态过程的数值求解方法,计算出启动过程搅拌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完成混凝土四杆搅拌机构力学模型分析,研究结果对建筑构件自动化生产线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徽州传统建筑实地调研与相关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归纳了徽州传统建筑地基与基础处理常用的一些方法,给出了徽州传统建筑地基与基础处理方法的基本程序,结合黄山市歙县许村敦睦堂工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为徽州地区传统建筑地基与基础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经过对徽州古建筑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分析了徽州古建筑木构架倾斜产生的原因,通过借鉴其他类型建筑倾斜机理以及木结构自身的特殊性。在分析倾斜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倾斜角来评价木构架倾斜程度,给出了横向荷载、偏心荷载、材料性质等三种主要影响因素的倾斜角计算公式,并举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木构架倾斜的影响,为徽州古建筑木构架纠偏和加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取徽州古民居木构架的典型榫卯节点,确定模型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别模拟节点处没有施加"关键"和"雀替"、节点处只施加"关键"、节点处只施加"雀替"、节点处"关键"与"雀替"同时施加四种情况下榫卯节点处的受力情况,综合对比"关键"和"雀替"对木构架榫卯节点的受力特征,总结了"关键"和"雀替"对木构架节点受力带来的有利影响。研究表明:施加"关键"和"雀替"后,使构件的变形减小,受力得到改善,提高了节点的受力性能,增强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是古代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徽派古民居的选址布局深受徽州风水理论影响,尤其注重水口营造。徽派古民居的内部结构格局生动体现了徽州宗法制度及其观念形态。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的独特文化品格,成就了古民居内部装饰与陈设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新徽派建筑理念是以徽派建筑为基因的设计理念,为保持黄山市城市风貌统一,促进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代大跨建筑的设计创作,可引入新徽派建筑理念,从尊重总体环境、推敲建筑功能、化解建筑体量、利用细部隐喻几方面来实现徽派建筑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新徽派建筑理念是以徽派建筑为基因的设计理念,为保持黄山市城市风貌统一,促进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新徽派建筑与徽派建筑传承关系作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新徽派建筑创作理念,并以大跨建筑的设计实践为例,探讨新徽派建筑理念在大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希望通过这样一次探索为新徽派建筑创作提供多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以屯溪地区某典型新建徽派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全建筑能耗模拟分析软件EnergyPlus进行模拟,研究气象参数中相对湿度和设计参数中相对湿度对屯溪地区徽派建筑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参数中的相对湿度对建筑能耗和空调能耗影响较小;随着设计条件中相对湿度的增加,建筑能耗和空调能耗也随之增加,但设计参数中相对湿度控制在30%~36%之间时,建筑能耗和空调能耗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