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ADC值及相对ADC值(rADC)在乳腺结节病灶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66个乳腺结节病灶行MR DWI扫描,b值分别为0、800、1000 s/mm2,测量乳腺结节及同侧、对侧乳头层面未受累乳腺实质组织ADC值,计算rADC1(病灶ADC值/同侧未受累乳腺实质ADC值)及rADC2(病灶ADC值/对侧未受累乳腺实质ADC值),对所获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灶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52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18例,纤维腺瘤34例,DWI显示50例,共64个病灶.b=800s/mm2时,良、恶性结节平均ADC值、同侧rADC800-1及对侧rADC800-2分别为(1.54±0.28)×10-3、(1.01±0.09)×10-3 mm2/s和0.77±0.15、0.52±0.07,0.76±0.14、0.51±0.06;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17、9.339、10.394,P值均<0.01);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平均值95%参考值范围上限界值作为恶性病变上限阈值点,ADC值、rADC8o0-1及rADC800-2分别为1.05×10-3 mm2/s、0.55、0.53,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5.0%、65.0%、60.0%,特异度分别为100.0%、95.7%、97.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6.7%、92.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2%、86.3%、84.9%,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4%、86.4%、86.4%.b=10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平均ADC值、rADC1000-1及rADC1000-2分别为(1.45±0.28)×10-3、(0.93±0.08)×10-3mm2/s和0.75±0.16、0.53±0.09,0.74±0.15、0.52±0.0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为11.844、5.820、8.082;P值均<0.01);ADC值、rADC1ooo-1及rADC1000-2阈值点分别为0.97×10-3 mm2/s、0.58、0.55,诊断的敏感度均为70.0%,特异度分别为100.0%、95.7%、93.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7.5%、82.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88.0%、87.8%,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9%、87.9%、86.5%.以上6种诊断方法的敏感度及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32、2.263,P值分别为0.942、0.812).结论 ADC值与rADC值均为鉴别良恶性乳腺病变的重要参数,尤其是b= 800 s/mm2时的ADC值临床应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弥散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磁共振弥散是唯一能够反映人体内水分子运动状态的一种成像方法,直接反映组织结构、细胞密度这些直接与肿瘤分级有关的信息,已在人体多个部位得到应用。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作些讨论:①探讨不同b值的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并确定较合适的b值;②探讨利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定对乳腺癌范围确定的可行性,并与临床比较认可的动态增强形态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方法以及不同b值的弥散成像,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确定病灶范围的准确性;③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以及作为预测因子的可行性,为临床日益增多的这部分病例评价提供一个方便可行且可信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淋巴结实质区和坏死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19例淋巴瘤和23例淋巴结结核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并比较不同病变巾淋巴结实质区和坏死区的ADC值,评价两者对3种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共对病理(114枚)和临床随访(63枚)证实的177枚淋巴结进行ADC值的测量和分析,其中转移癌性淋巴结84枚,淋巴瘤性淋巴结40枚,结核性淋巴结53枚.2组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以卜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 转移癌、淋巴瘤和结核的淋巴结实质区的ADC值分别为(0.93±0.16)、(0.64±0.13)和(1.01±0.11)×10-3mm2/s(F=82.928,P<0.01),淋巴结转移癌和结核中淋巴结坏死区的ADC值分别为(2.02±0.36)、(1.25±0.15)×10-3mm2/s(t=12.045,P<0.01).当淋巴结实质区的ADC值≤0.77×10-3mm2/s时,诊断为淋巴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和89%.当淋巴结坏死区的ADC值≥1.60×10-3mm2/s时,诊断为淋巴结转移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100%.结论 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尤其是坏死区的ADC值有助于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弥散加权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初探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的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s,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健康志愿者10人,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49例,其中恶性肿瘤26例,良性病变23例。DWI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echo-planarimaging,EPI)技术,14例取5个b值(b为扩散敏感度),余者取2个b值,计算ADC值。以恶性肿瘤ADC值单侧上界95%容许区间为界限判断病灶的良恶性,诊断结果与动态增强比较。结果 除1例原位癌和1例小腺瘤外,DWI显示所有良恶性病变。恶性肿瘤组ADC值为(0.9608±0.2043)×10  相似文献   

5.
表观扩散系数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化疗第1周期后ADC的变化,预测新辅助化疗反应的价值.方法 20例21个病灶经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分别于阿霉素类和紫杉类抗肿瘤新辅助化疗前1周之内、第1周期化疗后(18~21 d之内)、术前1周之内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增强扫描,根据增强MRI肿瘤的变化,将其分为反应组及相对无反应组,对2组肿瘤初始ADC及化疗第1周期后ADC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反应组15个病灶化疗前初始ADC为(0.98±0.15)×10-3 mm2/s,化疗第1周期后升高到(1.22±0.23)x 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无反应组6个病灶化疗前初始ADC为(1.09±0.08)×10-3mm 2/s,第1周期后为(1.11±0.07)×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组初始ADC低于相对无反应组(P<0.05);肿瘤初始ADC与化疗第1周期后ADC的变化值呈负相关关系(r=-0.51,P<0.05).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肿瘤初始ADC值及新辅助化疗第1周期后ADC值变化有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ADC值在神经上皮肿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经病理证实为神经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分类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低级别组40例(WHO Ⅰ或Ⅱ级)和高级别组30例(WHOⅢ或Ⅳ级).患者术前均行MR平扫、DWI及增强扫描,在ADC图上测量肿瘤组织的最小ADC值,术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确定Ki-67指数.两组间最小ADC值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年龄及Ki-67指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最小ADC值与Ki-67指数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应用ROC曲线来分析评价最小ADC值区分神经上皮肿瘤级别的能力.结果 低级别组平均最小ADC值[(1.08±0.31)× 10~(-3) mm~2/s]大于高级别组[(0.74±0.1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P<0.05=.低级别组Ki-67指数[范围0~50%,中位数为4%]小于高级别组[范围0~75%,中位数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5.50,P<0.05=.最小ADC值与Ki-67指数呈负相关(r=-0.30,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5,区分高、低级别组肿瘤的最佳截断值为0.86×10~(-3) mm~2/s,此时,诊断高级别神经上皮肿瘤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77.5%.结论 最小ADC值有助于神经上皮肿瘤的分级判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 ADC)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行1.5 T磁共振成像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 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分别测量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及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的ADC值及r ADC值。将不同组别ADC、r ADC值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ADC、r ADC值分别为(0.56±0.13)×103 mm2/s、0.65±0.12,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r ADC值(1.03±0.09)×103mm2/s、1.02±0.1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ADC、r ADC值(0.99±0.04)×103 mm2/s、1.1±0.16。利用ROC曲线对r ADC值进行分析,子宫内膜癌组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相比较,曲线下面积为0.96,子宫内膜癌组与正常子宫分泌期组相比较,曲线下面积为0.93。结论 ADC值有潜力鉴别子宫良性病变与子宫内膜癌。以闭孔内肌作为参比部位,所获得的r ADC值可以很好地反映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8.
乳腺肿瘤表观弥散系数与组织细胞密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评估组织细胞密度在良恶性乳腺病变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不同中所起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乳腺病变(恶性肿瘤26例,良性病变20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检查,并计算病变的ADC值.用Adobe Photoshop 4.0 software 软件分析乳腺病变病理切片的细胞密度.统计分析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恶性肿瘤平均ADC值为(0.9608±0.2043)×10-3mm2/s,明显小于良性病变组(1.5934±0.2084)×10-3mm2/s;P<0.001).恶性肿瘤平均细胞密度为(14.59±4.35)%,明显大于良性病变组(10.20±4.32%;P<0.05).乳腺病变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很好(r=-0.542).结论在乳腺良恶性肿瘤ADC不同中,细胞密度起了重要作用.通过测量肿瘤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仍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男性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3月因乳腺病变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乳腺MRI检查的34例男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析乳腺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当两者评估不一致时,则由第3名放射医师对影像学特征进行评定。评估内容包括病灶位置,T ...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离散系数对于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96例患者磁共振乳腺病灶98个,分别测量每一病灶ADC值的均值(x)及标准差(s),并计算每一个病灶ADC值的离散系数CV(CV=s/x)。评估病灶ADC值均值及CV的诊断效能。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组ADC值均值[良性(1.42±0.32)×10-3mm2/s,恶性(1.04±0.29)×10-3mm2/s]及CV(良性0.10±0.03,恶性0.17±0.04),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之间ADC-CV差异的效应量(Cohen''s d值,1.98)高于良性与恶性病变之间ADC均值差异的效应量(1.25)。ADC-CV ROC曲线的AUC(0.935±0.0227 )也显著大于ADC均值ROC曲线的AUC(0.790±0.0447)(P<0.01)。结论:乳腺病变DWI检查中ADC-CV较ADC值均值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和18例乳腺癌患者的MRI、DWI表现,并测量ADC值,取对侧乳腺对应部位正常腺体ADC值作为对照组.DWI采用单次激发的平面回波(EPI)序列,b值为0 s/mm2和800 s/mm2.结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44±0.51)×10-3mm2/s、(1.08±0.27)×10-3mm2/s、(1.73 ±0.23)×1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023 P=0.00),组间两两比较,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测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儿童小脑常见后颅窝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43例经临床治疗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后颅窝肿瘤患者中,髓母细胞瘤24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0例,室管膜瘤9例。所有患者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MRI检查,在重组的ADC图像上比较肿瘤实质与正常小脑实质的信号强度,定量测定肿瘤实质区的ADC值。三组肿瘤实质的ADC值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ADC图像上24例髓母细胞瘤中,9例肿瘤呈低信号、12例呈略低信号、3例呈等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0.70±0.11)×10-3mm2/s。所有10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呈高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1.80±0.30)×10-3mm2/s。9例室管膜瘤中,5例肿瘤呈略高信号、4例呈高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1.16±0.18)×10-3mm2/s。髓母细胞瘤较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ADC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P值(0.01)。髓母细胞瘤较室管膜瘤的ADC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9,P值(0.0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较室管膜瘤的ADC值增高,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浸润性乳腺癌肿块与非肿块两种强化方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170例患者,共170个病灶,术前有完整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影像资料。在动态增强图像上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将病灶分为肿块强化(116例)及非肿块强化(54例)。对关注病灶测量3次ADC值,取其中最小ADC值纳入研究,比较两种强化方式ADC值的差异和频数分布特点,并比较两种强化方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有无差异。结果170个浸润性乳腺癌平均ADC值为(0.99±0.18)×10^-3mm^2/s;肿块强化病灶的ADC值低于非肿块强化病灶[(0.96±0.15)×10^-3mm^2/s比(1.08±0.22)×10^-3mm^2/s,P<0.001];ADC直方图显示肿块病灶的ADC值比非肿块病灶分布更集中。肿块病灶的TIC曲线分别为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105例,非肿块强化病灶的TIC曲线分别为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36例,两组TIC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肿块和非肿块强化浸润性乳腺癌的ADC值存在系统性差异,非肿块的ADC值分布离散可能来自于非肿块测量的部分容积效应,应用ADC作为界值时应区别对待两者的ADC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MR扩散加权序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定量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53例共187个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FLL)行常规MR扫描的同时增加b=0、500(s/mm2)扩散加权序列,图像经后处理拟合出ADC图,分析并比较各类病灶ADC值。结果良性FLL的ADC值分别为:肝囊肿(n=26)(3.21±0.22)×10-3mm2/s、成熟肝脓肿(n=18)(2.12±0.81)×10-3mm2/s、不成熟肝脓肿(n=7)(1.46±0.22)×10-3mm2/s、肝血管瘤(n=23)(1.92±0.36)×10-3mm2/s、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n=8)(1.75±0.26)×10-3mm2/s。恶性FLL的ADC值分别为:肝癌(n=57)(1.23±0.43)×10-3mm2/s、胆管癌(n=12)(1.47±0.35)×10-3 mm2/s、转移癌(n=36)(1.36±0.33)×10-3 mm2/s。良恶性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40±0.79)×10-3mm2/s、(1.29±0.41)×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A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肾脏病变自由呼吸扩散加权成像与屏气扩散加权成像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图像质量方面的异同。资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41例经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证实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自由呼吸扩散加权成像及屏气扩散加权成像。两种成像序列方面的参数除激励次数(NEX)之外均相同。两组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相对病变对比度的比较通过Wilcoxo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肾实质ADC值及病变ADC值的一致性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及信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自由呼吸扩散加权成像图像的SNR及CNR都显著高于屏气扩散加权成像图像(P<0.01)。但两组图像的病变相对对比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9)。两种扩散加权成像方法计算出的肾脏病变ADC值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888;信度分析中校正的a系数为0.949,组内相关系数为0.901)。两组肾实质ADC值之间亦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871;信度分析中校正的a系数为0.931,组内相关系数为0.931)。结论自由呼吸扩散加权成像适用于肾脏病变的评价,特别适用于屏气困难的患者,而且ADC值与屏气扩散加权成像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ADC值和rADC值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DC值和rADC值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除常规MR I检查外,还做了DW I扫描,着重对肿瘤瘤体及瘤周水肿带的ADC值和rADC值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低级星形细胞瘤瘤体的ADC值和rADC值明显高于高级星形细胞瘤(P<0.01),且前者瘤周水肿带的ADC值和rADC值也高于后者(P<0.05);星形细胞瘤瘤体的ADC值和rADC值与肿瘤的恶性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845和-0.648,P值均<0.01);瘤周水肿带的ADC值和rADC值也与肿瘤的恶性度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07和-0.477,P值均<0.05)。结论ADC值和rADC值在脑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ADC值术前评价脑膜瘤病理级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区分良性与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的可行性,为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33例脑膜瘤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检查,并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术后对脑膜瘤进行病理分级及分型,并计算肿瘤细胞数(10个高倍视野)及肿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结果 Ⅰ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级与Ⅱ、Ⅲ级脑膜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及肿瘤细胞数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实质ADC值与肿瘤细胞数及核/浆面积比相关。Ⅰ级脑膜瘤部分混合型、纤维型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重叠。结论 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助于术前鉴别病理级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的MRI动态增强扫描强化形态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表现。结果:良性病变共22例(纤维腺瘤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乳腺囊肿5例,导管囊状扩张伴慢性炎症1例,囊性乳腺病3例);恶性病变共36例(浸润性导管癌28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导管原位癌2例,浸润性乳头状癌2例,髓样癌1例)。恶性病变多表现为边缘毛刺、分叶征或边缘模糊,环状强化或不规则强化。良性病变多表现为边缘光滑整齐的均匀强化,其中5例囊肿无强化。其中形态学阳性预测值为89.47%,阴性预测值为90.00%,准确率为89.66%。强化表现阳性预测值为89.74%,阴性预测值为94.74%,准确率为91.3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22例良性病变,13例(59.09%)表现为Ⅰ型,8例(36.36%)表现为Ⅱ型,1例(4.55%)表现为Ⅲ型;36例恶性病变,1例(2.78%)表现为Ⅰ型,9例(25.00%)表现为Ⅱ型,26例(72.22%)表现为Ⅲ型,阳性预测值为79.55%,阴性预测值为92.86%,准确率为82.76%。结论:乳腺MRI动态增强的形态学表现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相结合,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