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国产氯吡格雷)和B组(进口氯吡格雷),均于入院后即刻口服负荷量300mg,之后75mg/d。2组病例均给予冠心病常规保守治疗,用药30d观察发病后30d内的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同时监测血小板变化(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在终点事件发生率、血小板变化及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与进口氯吡格雷相比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加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00nag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首次氯吡格雷300mg,次日口服75mg,连用28d。观察患者血管再通率、再梗塞率与90d时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药物选用静脉滴入尿激酶。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梗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心脏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加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近期或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45例和常规剂量组43例。高剂量组给予氯吡格雷600mg,然后以150mg维持7d,继以75mg维持;常规剂量组给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300mg,继以75mg维持。比较2组治疗1年之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紧急血运重建、再发缺血人院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30d内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d内,高剂量组发生轻微出血8例,常规剂量组发生轻微血5例,2组30d内轻微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致死性出血事件发生。结论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ACS可显著改善其预后,且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9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溶栓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复发率、复合终点复发率、再发心肌梗死率、血管性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复发率、复合终点复发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及血管性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溶栓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患者心绞痛及复合终点复发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150 mg/d+阿司匹林l00 mg/d)和对照组(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90 d,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心血管原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出血和血细胞异常发生的情况。结果心绞痛缓解有效率、心血管原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等主要观察指标和终点事件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在氯吡格雷150 mg/d组明显增多,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吡格雷l50 mg/d联合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与氯吡格雷75 mg/d相似,但安全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采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治疗期间胸痛和心电图变化情况及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复合终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泾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43例。两组均给予溶栓、抗凝、调脂、抗心肌缺血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国产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进口氯吡格雷治疗。近期观察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进展情况、检测患者的心肌酶谱及血小板功能,远期记录患者心肌梗死再发情况。结果急性期随访21d两组心血管事件联合终点发生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远期随访12个月,两组心脑血管事件联合终点发生率、心肌梗死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7d,两组心肌钙蛋白( 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异常持续时间、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出血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无法坚持12个月服用药物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国产氯吡格雷近期应用可减轻心肌损伤,降低心肌梗死死亡风险,长期应用可预防心肌梗死再发,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与进口氯吡格雷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即刻嚼服氯吡格雷300mg加阿司匹林300mg疗效是否优于单纯嚼服阿司匹林300mg。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分成A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29例,B组(阿司匹林组)32例,分别给予标准溶栓治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标准溶栓治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再闭塞率及9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的90d时LVEF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闭塞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管开通率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溶栓治疗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3例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7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国产氯吡格雷(泰嘉)600mg起始量,以后每天口服75mg,连用9~12个月;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纳皮下注射,疗程7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9%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观察1年,治疗组死于心力衰竭3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对照组死于心力衰竭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例。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略多于对照组,但未出现致命性的出血事件。结论国产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心肌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两种剂量氯吡格雷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前分别口服600mg、300mg的氯吡格雷,治疗后两组每日持续口服75mg/d的氯吡格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也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600mg为起始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比300mg的效果要好,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用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 ,将100例NSTEM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50mg/d)、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口服,1次/d。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缺血性心电图明显改善,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每日75mg(首剂300mg),阿司匹林每日100mg,对照组仅给予阿司匹林100mg,观察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心内科62例冠心病PCI术后1周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2)为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抗栓治疗,对照组(n=30)为氯吡格雷(75mg/d)联合华法令抗凝治疔,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均无死亡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心血管不良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均无大出血情况,对照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房颤患者(CHADSz评分为1-3分),12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与氯吡格雷联合华法令的相似,而氯吡格雷联合华法令抗凝的出血风险增加,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9例,A组给予氯吡格雷50mg/d口服,B组给予75mg/d口服,随访1年,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6.7%,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4.7%(P值〉0.05)。结论氯吡格雷50mg/d口服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同样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入选3个医院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首次入院的224例STE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标准治疗(即静脉溶栓、抗凝、降脂、减轻心脏氧耗等)同时给予阿司匹林(150 mg/d)联合国产氯吡格雷(首次600 mg后150 mg/d,连续7 d后75 mg/d连续12个月),对照组则在标准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联合进口氯吡格雷,给药方法与治疗组完全一致。结果 21 d随访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再发、住院死亡联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6.9%、6.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96.3%。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长期随访12个月,心脑血管事件联合终点(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死亡、血运重建、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4.9%、13.8%,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两组凝血指标(PT、APTT)心肌损伤指标异常(cTnI、CK-MB),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2组发生出血、胃肠道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坚持服用12个月占93.1%,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0.728,P=0.001)。结论国产氯吡格雷近期应用降低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液高凝性,减轻心肌损伤,降低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长期应用预防心肌梗死再发,与进口氯吡格雷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使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厦近期预后。方法:将158例临床确定为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用常规治疗加首次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波立维)300mg,po,随后两周每天150mg,po,两周75mg,po qd;对照组78例,用常规治疗加氯吡格雷75mg,po qd。比较两组的疗效及近期预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数65例(81.3%),对照组总有效数49例(62.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两组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猝死、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等联合终点事件分别为15%与29.5%,P〈0.05;两组发生出血并发症比较P〉0.05。结论:给予负荷剂量且短期较大剂量使用氯吡格雷治疗UA具有更好的疗效且安全,能改善UA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溶栓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每组各40例,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复发心绞痛、复合终点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在出血程度等安全性方面,两组没有差异.结论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确保其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泰嘉组:63例,泰嘉600mg起始量,之后75mg/d,维持一年;波立维组:67例,波立维600mg起始量,之后75mg/d,维持一年。观察病变特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泰嘉组在心血管事件与出血、药物不良反应与波立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泰嘉与波立维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治疗同样安全、有效,但泰嘉效价比较波立维为高,更适合我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强化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疗效。方法将90例N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则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300mg/d),随后100mg/d;强化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负荷量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8d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ST段压低程度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5)。结论负荷量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242例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负荷组120例(给予氯吡格雷首剂300mg,之后改为75mg/d)和标准组122例(给予氯吡格雷75mg/d),均连用14d。治疗后比较2组卒中量表(NHISS)评分、凝血指标、血常规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NHI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负荷组治疗后NHISS评分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危及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及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对血液系统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常规剂量,且无明显安全性问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