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进行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用SDS、SAS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SAS评分为20.50±1.75,对照组SAS评分为9.3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0,P0.001);干预组患者SDS评分为22.17±5.40,对照组SDS评分为39.82±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4,P0.001);干预组焦虑和抑郁程度均较为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住院冠心病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可降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3.
黄丽  赖静 《西部医学》2015,27(2):309-311,31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常规血液透析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结果干预前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后(P<0.05),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在躯体功能(PF)、健康问题导致的角色受限(RP)、躯体疼痛(BP)、生命活力(VT)、社交功能(SF)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介入血液透析治疗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住院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制订了一整套的心理支持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值和顺利介入持续规律的血液透析情况。结果:随着血液透析治疗临近,两组患者焦虑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观察组明显1氏于对照组,放弃或延迟血液透析的患者人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据认知行为疗法所制订的心理支持措施可有效减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前的焦虑、恐惧,并防止患者放弃或延迟血液透析治疗现象的发生,使患者安全度过诱导透析期,为介入规律持续血液透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对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效果。方法按照年龄上下相差2岁、病程上下相差1年的原则进行1:1配对实验,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女性RA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方法进行2周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评定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eale,SDS)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均较干预前评分降低,差异无显著性。干预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均较干预前评分显著降低。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女性RA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6.
耳鸣患者心理健康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瑾  李丽敏  牛彩英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302-2303
目的:分析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对耳鸣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耳鼻喉科门诊抽出以耳鸣为第一主诉患者,随机抽出74例,116耳,所有患者均进行耳部检查、纯音测听、耳鸣程度、声导抗测试,、耳鸣程度主观评估表以及SCL-90测定。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4例56耳接受掩蔽及药物治疗,B组40例60耳接受掩蔽、药物及心理治疗。结果:患者在SCL-90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其他五项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的标准(P〈0.05),说明较多的耳鸣患者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本文提示心理治疗联合掩蔽和药物治疗治疗耳鸣疗效显著高于单纯用耳鸣掩蔽和药物治疗,P〈0.05。结论:耳鸣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相应声源或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耳内产生响声的主观感觉。耳鸣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复杂,迄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而心理干预可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消除疑虑和担忧,让患者对耳鸣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配合临床综合治疗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张波  王兰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159-161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 6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被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4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工具进行评价。结果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后,干预组SAS、SDS、SCL-9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晖  林国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06-1807,1809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行为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对治疗前、后的相关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冠心病患者在实施不同治疗以后,在不同时间段SAS评分和SDS评分方面:术前1d两组患者没有显著差异,而实验组术后1、3、5d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方面明显下降,同时与对照组同时段相比均明显降低,且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干预行为治疗对于接受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具有良好的缓解和减轻效用,对于术后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耳鸣伴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采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耳鸣伴焦虑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护理及治疗,干预组采用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以及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及疗效有无提高。结果干预组经合理的心理干预指导,30例患者均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提高76.7%,干预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结论经临床结果可见采用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对耳鸣伴焦虑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以住院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组146例,按照入组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采用抑郁症常规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防御方式问卷(DSQ)评估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变和防御方式变化.结果研究组掩饰型因子分、积极应对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研究组和对照组间掩饰型因子分、积极应对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2组HAMD、HA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HAMD分与积极应对因子分成负相关(P<0.05),与掩饰型防御方式成正相关(P<0.05),HAMA分与掩饰型防御方式成正相关(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其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1.
帕罗西汀对伴有抑郁焦虑症状耳鸣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帕罗西汀治疗伴随抑郁焦虑症状耳鸣患者的疗效。方法将伴有抑郁焦虑症状而无听力障碍的80例(139耳)耳鸣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39例(68耳),对照组41例(71耳)。2组均给予VitB1、甲磺酸倍他司汀等治疗,治疗组则另加用帕罗西汀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耳鸣主观评价法进行评测。结果治疗组耳鸣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6%vs52.1%,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AMD及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帕罗西汀佐治耳鸣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伴随的抑郁、焦虑情绪,可为耳鸣治疗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姚洁  徐亚萍 《浙江医学》2015,37(6):458-461
目的 调查耳鸣患者睡眠特征,分析其发生焦虑和抑郁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集260例耳鸣患者病史,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问卷调查,并分为4 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中睡眠障碍占48.5%,焦虑患者占14.6%,抑郁患者占16.2%,其中51.6%的患者有日间功能障碍,仅5.0%患者使用安眠药物治疗;影响焦虑障碍发病因素:性别、病程、响度、睡眠;影响抑郁障碍发病因素:病程、响度、睡眠。焦虑合并抑郁组的睡眠障碍评分[(12.12±4.39)分]要高于仅焦虑组评分[(8.92±3.34)分]、仅抑郁组评分[(8.69±4.01)分]和无焦虑抑郁组评分[(6.14±3.95)分],4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在耳鸣患者有较高发生率,女性、急性病程、高响度、睡眠障碍是焦虑发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病程、高响度、睡眠障碍是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黄玲  胡莉萍  袁柳  秦娜 《医学与社会》2014,27(10):88-90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武汉市某医院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接受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6个月后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干预后,在纠正错误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干预可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纠正错误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4.
心理护理对外伤后焦虑症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外伤后焦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外伤病人中筛选出外伤后焦虑症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定期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配合抗焦虑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配合一般常规护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对外伤后焦虑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焦虑、抑郁的改善作用.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8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情况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能很好地改善房颤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李杰 《河北医学》2016,(4):596-599
目的:临床观察认知行为疗法辅助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咪唑斯汀联合认知疗法,对照组采用咪唑斯汀药物治疗,两组患者都应用中效糖皮质激素进行外用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照,并统计不同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复发率和复发时间方面的变化,最后对相关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评价.结果:经过短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迅速改善,湿疹、瘙痒和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改善,在随访6月后,对照组的患者评分开始走高,并与治疗组患者有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01).在复发率方面,最终随访12月时,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为5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3.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配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确切,持续时间长,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小柴胡汤联合心理干预对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SFD)患者的疗效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单盲抽样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SF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SFD患者的年龄、依从性、躯体形式障碍程度、疗程、心理干预频率、病程、职业、中医证型、治疗方式等资料进行赋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SFD患者的年龄、依从性、病程、躯体形式障碍严重程度、疗程、心理干预频率、中医证型、治疗方式与疗效存在相关性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躯体障碍程度是影响小柴胡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SFD患者疗效的最大因素(OR=5.675,P<0.05)。结论 小柴胡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有效,同时应关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联合针对性宣教对心肌梗死PCI术患者服药依从性、认知程度及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经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术前准备、PCI术后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行为干预联合针对性宣教护理,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认知程度及再狭窄发生率。结果两组12个月随访成功率均为100%。出院后3个月服药依从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12个月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情认知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再狭窄发生率4.35%明显低于对照组17.39%(P<0.05)。结论行为干预联合针对性宣教护理可明显提高心肌梗死PCI术患者服药依从性、认知程度,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徐鸥  齐培  祝绮莎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1):1378-1382
背景近年来青少年失眠症患者逐年增多,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该病的传统方法,但存在一定缺陷。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但将其用于青年失眠症的研究目前较为缺乏。目的探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联合疗法)治疗青少年失眠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青少年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试验组(采用联合疗法),在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价,以分析不同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初步纳入青少年失眠症患者77例,删除脱落15例(对照组12例,试验组3例),最终纳入62例,其中对照组32例,试验组30例。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睡眠障碍得分、催眠药物得分、日间功能障碍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分、入睡时间得分、睡眠时间得分、睡眠效率得分、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脱落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疗法对青少年失眠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